聽說感覺是思維的天線,是思維的源頭,沒有感覺,就沒有思維


引用:

托馬斯·里德《按常識原理探究人類心靈·結論》

中譯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9年,李滌非譯。

英譯本:Faksimile of the 1823 edition

https://ia801407.us.archive.org/11/items/inquiryintohuman00reidiala/inquiryintohuman00reidiala.pdf

中譯本266/272:

把概念劃分為關於感覺的和關於反思的觀念,是與所有的邏輯規則背道而馳的,因為關於反思的觀念包含著關於感覺的觀念。

中譯本260/272:

2.我注意到,就如亞里士多德體系有種物質化心靈及其運作的傾向,笛卡爾的體系有種精神化物體及其性質的傾向。兩種體系犯了一個相同的錯誤,它導致前者在類比中步入了前面的那種極端,導致後者在反思中陷入後面的那種極端,我所指的這個錯誤是認為:除非感覺與物體的性質有相同之處,否則我們不可能知道關於對象及其性質的任何事情。兩種體系都認同這一點,不過由於它們使用的推理方法不同,因此從這一錯誤中引出的結論也就非常不同;亞里士多德體系從物體性質中引出他關於感覺的概念;笛卡爾相反,從他的感覺中引出他關於物體性質的概念。

亞里士多德的體系把物體及其性質的真實存在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它們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那個樣子;還從它們推斷出感覺的本質。推理方式如下:感覺是可感覺到的對象給心靈造成的印象,我們還可以把它比作印章在蜂蠟上的印象;印象是印章的意象或形式,而不具備它的質料;同樣每種感覺是對象某種可感覺到的性質的意象或形式。這就是亞里士多德的推理,他明顯有種把心靈及其運作物質化的趨勢。

相反,笛卡爾的體系認為,物體或其任何性質的存在都不應被看作第一原則;除利用合法推理從感覺中能推演出的東西之外,我們不該承認任何東西;他還知道,我們能靠反思形成關於感覺的清楚明白地概念,而不需要靠類比從感官的對象那裡借用關於感覺的概念。因此笛卡爾主義者開始關注他們的感覺,首先發現,相當於第二性質的感覺不可能相似於物體的任何性質。因而笛卡爾和洛克推斷,被平常人當作物體性質的聲音、味道、氣味、顏色、熱和冷並非物體的性質,而只是心靈的感覺。後來睿智的貝克萊更仔細地考慮了感覺的普遍本質,他發現並證明了,無論什麼樣的感覺都不可能相似於無感覺能力的存在者(如物體)的任何性質;他還非常正確地由此推斷:認為廣延、形狀以及所有第一性質都只是感覺,其理由與認為第二性質都只是感覺的理由相同。這樣,如果按照笛卡爾的原則進行合法的推理,那麼物質就被剝奪了全部的性質;新體系靠一種形而上學的升華,把物質的一切性質轉變為感覺,並把物質精神化,有如老體系把精神物質化。

為了避免這兩種極端,就要承認我們看作或感受為第一原則的東西的存在,承認我們意識到的事物的存在;既要像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學者那樣,從我們的感覺明證中吸取對物體性質的概念,又要像笛卡爾主義者那樣,從意識的明證中吸取對感覺的概念。

(引用結束)

從哲學史上,後面就是康德的先驗論證體系。「康德十分關注蘇格蘭學派,但因為當時德譯本的《常識》為匿名發表且翻譯的非常之差,所以康德可能對里德的這本作品應該是有個大致但不精確的理解。」(概括自網易公開課--牛津大學公開課: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第1集)


由感而覺,由覺而思,層層遞進的關係。

不過也可以反過來,比如當我們想到一個問題,然後經過一系列思維之後,便要去驗證,驗證的過程就是感覺的過程。

所以說感覺和思維既是並列又是交叉式的。


本質是協同。一起可以工作的涵義。其核心是循環態依條件構築結果。


感覺會引發某種特定特定類型的想法,記憶,信念等等。比如說,一些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會將注意力轉向自身,而另外一些人去做一些事情,將自己的注意力,轉向外部世界,研究者將第一種,反應方式叫反芻型的反應風格。與此相反,關注外部世界的人,則較少的反芻,許多人都是投身於能使他們從悲傷感中分離出來的活動,傾向於使用分身技術的人,體驗到抑鬱情緒的時間可能會更短。所以,預防抑鬱複發的重要任務是在病人感到悲傷的時候,或者在抑鬱可能複發的時候,幫助他們從反芻的思維模式中擺脫出來。

思維是感覺的營養。本來,感覺是流動的,可以來,也會走。但是思維(念頭、想法)會抓住感覺,豐富它,創造它,糾纏它,好處是:你可能更有創造性,壞處是:你想可能會太多!


感覺與思維是並列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