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


豆瓣曾經被某電影報點名批評後,又被人民日報站臺支持

為什麼?

因為豆瓣程序經得住刷分

畢導事件之後(應該沒記錯),豆瓣的創始人就在媒體談論過評分機制

豆瓣的評分標準是模仿IMDB的,後者的地位不用多說吧,其程序是有加權平均分的概念。

新賬號/長久不用的賬號,權重極低。

活躍度低的賬號,權重低。

活躍度高的賬號,權重高。(以上評分標準是封閉程序,官方無法修改數據)

也就是說,水軍,黑客等技術手段刷出來的分,可能幾乎只能抬高/降低一分或者兩分,影響極低

反觀「某度」「某票票」「某眼」等這種要麼有電影股份,要麼參與攝製,要麼自己買票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評分,你覺得誰靠譜?

國內能信的只有豆瓣和IMDB(爛番茄要科學上網)他倆是真正不會吹黑哨的裁判!


豆瓣代表著愛看電影的人們,而貓眼等等購票平臺上,觀眾看電影往往是為了消遣,只會打五星或一星,評分沒有參考價值。


兩邊都有二逼。不同人的觀影目的不一樣。

有的是為了提高精神境界與尋找精神共鳴,有的人是為了單純放鬆心情。不同心態對一樣的電影評價自然會各有不同。

豆瓣核心羣體是各種各樣的文青 ,對電影要求更高。貓眼則是大眾,看的爽我就滿意,一時的主觀意識更強。並且單論評分系統,兩邊都不能給小數評分,所以很多人的打分選擇就會少很多。

不過現在來說,看自己覺得有趣的電影就行。好看就是賺到,難看就退場然後去喫頓好喫的緩解心情。因為豆瓣與貓眼都不是我爹。


因為豆瓣有甲殼蟲啊


先來說說兩者為何有差異

第一點

豆瓣是註冊用戶皆可打分,這和貓眼等軟體購票觀看後打分是不同的,所以豆瓣經常出現大量主觀的刷票行為,這是豆瓣的不足和缺點,而且是一直一來被大家詬病的地方,顯然這麼多年了,豆瓣評分越來越被大眾所重視或關注,但這個問題愈演愈烈,豆瓣真的應該好好解決一下,不然這會是豆瓣最終被歷史淘汰的關鍵因素。

第二點

豆瓣上有著相當數量的影迷,這些人觀影量是大於甚至遠大於一般觀眾的,所以對於電影有著更高的要求,對這種藝術往往有著自我的鑒賞力,這就在對電影打分時比較苛刻 ,所以電影評分普遍不高。但貓眼等軟體只是普通觀眾觀看電影后的隨意打分,僅僅憑藉自己最直觀的感受,來隨意打一個分數,所以四星五星隨便打過來都很高。

第三點

這也是很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分數運算,由星級來換算百分制的分數,這個運算機制是沒有公認演算法的,各家可能不是一個演算法機制,最後的結果也會大不相同,尤其對於豆瓣來說,根據以前的資料顯示,豆瓣的評分計算會對資深用戶有權重,對新用戶的打評相對減輕,這是豆瓣防水軍的措施,但現在看來不是很有效果,而貓眼應該對每一位用戶的評分都一視同仁(不是很確定,因為沒有具體瞭解過它的評分計算)這樣就導致了兩者評分差異極大。

至於為何差異會大到兩極化

前三都是原因,而最重要的還是第一點,豆瓣某些水軍可能不看電影就會去打分,或者某些用戶有著謎之優越感,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懂電影,也只有在豆瓣這個話語圈內顯現自我。還有一個,豆瓣裏普遍對文藝片和一些高深莫測的電影有著正向評價的政治正確,對商業片等一些非影迷觀眾喜愛的電影有著天然的歧視,這就會使評分差距進一步加大。


這個問題在很久前就有了。

豆瓣是個人註冊了就可以進行打分評價,甚至可以評價打分一部根本不存在的電影,也就導致水軍成本極低,通過水軍給電影刷低分和刷高分,非常簡單,這是最無語的,一部電影還在上映,卻被根本沒有看過電影的水軍惡意評價。這個打分本就有失公允。

貓眼要打分是要買票的,電影質量高低和分數是正比,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但是至少比豆瓣好。

雖然之前豆瓣也經常被人詬病,但是都只是小眾,大眾根本不會關注這個粉絲,直到年初流浪地球,水軍惡意刷低分。現在又被拉出來鞭打,足以說明豆瓣的問題了。建議豆瓣改變下打分規則,電影還在上映期間,未買票不能進行打分評價,那評分應該就能和貓眼看齊了。


似乎從春節檔某電影事件之後踩豆瓣就變成了zzzq?能說出豆瓣註冊即可打分,水軍成本極低是有多不瞭解豆瓣,具體原因上面有答主回答了,簡單說就是新註冊一個賬號確實能打分,但是打的分是無效的,並不會被計入。養一個有效的賬號,正常使用的話大概需要六個月,刻意去養的話也需要大概兩個月。

事實上豆瓣現在確實能刷分,但不是因為「註冊即可打分」,而是一些職業水軍手裡有大量已經養好的號,以及一些明星的粉絲會有組織的養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