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酪是芝士嗎?

記得小時候看電影和動畫片都是叫乳酪,印象中看到這東西我就覺得是乳酪,怎麼感覺突然就變成芝士了,然後再沒見人叫過乳酪?


21世紀前,一些動畫片、譯製片裡面,這個東西還叫乳酪,後來港澳回歸中國入世了,加上喫的人多了,這種譯名多樣化開始流行起來,隨著粵語圈文化影響力的提升,芝士就出來了,然後又有了起司的譯法

對應的長麵包叫吐司、多士

櫻桃叫車釐子

這些和上個世紀初香港殖民地、上海租界、東北殖民地中的「中外合資」名詞的淵源差不多,比如水門汀、馬葫蘆一樣的道理,但是一般的名稱都在流通,而隨著新世紀新媒體的增多,乳酪消費也並不鮮見了,新鮮感過去了,反而叫「乳酪」的又多了起來

================

這其中還包含著另一種詞語嬗變的現象,即在變化中逐漸開始分指不同的細分類別,但分化不徹底

比如葡萄在音譯文化影響下有的變成了「提子」,到後來提子開始專指薄皮長粒葡萄比如馬奶子,但是馬奶子的乾貨我們卻依然叫葡萄乾

車釐子也是一樣,後來進口厚肉品種才叫車釐子,本地的櫻桃仍然是櫻桃,但「巴菲特可樂」其實是「車釐子」口味卻又寫的是「櫻桃口味」

類似的現象還有元宵和湯圓,原本是一個東西,只是南北方叫法不同,慢慢地開始成為不同類型的製品的專指,湯圓指包出來的,元宵指滾出來的

而芝士和乳酪也一樣,我們一般會把瑞士乾酪、帕爾瑪乾酪這種我們傳統上覺得是「乳酪」形狀的東西仍然稱為乳酪(受Jerry影響),而把乳酪片和馬蘇里拉乳酪成為「芝士」,這和必勝客文化有關,要的就是那個「範兒」,雖然大城市可能不把肯德基必勝客當高端餐飲了,但這種優越感迷思的遺存仍然延續在中小城市


1.乳酪即為芝士,英文是Cheese, 「芝士」是「Cheese的」音譯,「乳酪」是其意譯;

2.乳酪是什麼?

它是一種發酵的牛奶製品,其性質與常見的酸牛奶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發酵過程來製作的,也都含有可以保健的乳酸菌,但是乳酪的濃度比酸奶更高,近似固體食物,營養價值也因此更加豐富。

每公斤乳酪製品都是由10公斤的牛奶濃縮而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脂肪、磷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是純天然的食品。就工藝而言,乳酪是發酵的牛奶;就營養而言,乳酪是濃縮的牛奶。乳酪也是中國西北的蒙古族,哈薩克族等遊牧民族的傳統食品,在內蒙古稱為奶豆腐,在新疆俗稱乳餅,完全乾透的乾酪又叫奶疙瘩,世界出口乳酪最多的國家是荷蘭。

3.歷史:

乳酪是最古老的加工食品之一,乳酪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即距今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開始馴化山羊、駱駝、馴鹿、以及各種母羊,飼養它們並享用其產出的奶的時代。 第一個可考證的乳酪瀝幹器(用於瀝幹自然凝結的奶)要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可以肯定第一塊乳酪是凝乳狀的,並且是常溫下新鮮乾燥而成的。公元前約3000年,蘇爾美人記載了大約20種軟乳酪,在歐洲和埃及發現的遺留下來的乳酪製造設備也出現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

然而,對於乳酪製造工藝真實出現的時間我們卻只能猜測。最可能的理論是:大約公元前一萬年,山羊和綿羊被家養,早期的牧人開始利用變酸的牛奶分離出凝乳和乳漿,再經過瀝幹,成型,乾燥,凝乳就可以變成一種簡單而有營養的食物。由於牛被家養的時間明顯晚於山羊和綿羊,所以牛奶乳酪比羊奶乳酪晚兩三千年。

有人說,乳酪出現的時候人們常把動物的胃做成水袋來裝水或者牛奶。某天某個人驚訝地發現袋子裏的牛奶變成了一坨半固體狀的東西和一些半透明的液體。這位好奇心十足的人沒有把這袋牛奶扔掉,而是鼓起勇氣嘗了下這塊固體,發現居然別有一番風味。自此之後,乳酪就開始慢慢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但稍加辨識就知道,在對於真正出現時間都無法證實的情況下,這樣的發現乳酪的故事顯然也是無從考證的,只當個茶餘飯後的故事罷了。

4.乳酪的分類: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的乳酪加起來總共能有8000多種,有很多種分類方法,例如發酵時間 、紋理 、製作方法、脂肪含量、奶源、產地等等乳酪的分類依據有很多,其中有些是以生產工藝為依據,有些以質地或形狀外觀為依據,還有的以聞起來的味道為依據的。但事實上如果想把每一種乳酪都精確定位在某一類中非常困難,還很可能一種乳酪會屬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類別。

  按乳酪的質地來分類:(1)軟乳酪,水份含量80,可用勺子挖的乳酪,包括幾乎全部的新鮮乳酪;(2)半硬質乳酪,水份含量為40~50,可切片乳酪,具有微彈性的膠狀質地,如荷蘭產黃波(GOUDA),紅波(EDAM);(3)硬質乳酪,水份含量為30~40左右。

  按照乳酪的加工方式來劃分為原制乳酪(有時也稱為原味乳酪)與再製乳酪(通常也稱其為加工乳酪),二者的差異類似於脫脂奶粉和全脂奶粉與配方奶粉的差異。原制乳酪則是使用奶原料直接製作而成,再製乳酪是根據消費者的口味與偏好在原制乳酪的基礎上再次加工,添加了各種營養強化劑、調味素等。通常情況下攝入相同質量原味乳酪的營養價值要高於同等質量的加工乳酪,這主要是因為加工乳酪中添加了很多其他成分,從而減少了固體乳成分的含量比例。更多的分類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有感興趣的可以私信我。

5.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芝士/乳酪

  • 車達乳酪Cheddar Cheese:奶味足,切片後可夾在三明治或漢堡裏;

  • 帕瑪森乳酪Parmesan Cheese:做披薩、義大利麪、沙拉等的好搭檔,一般需要刨成絲狀;

  • 埃曼塔乳酪Emmental Cheese:質感和外皮都比較堅硬,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氣孔。味道溫和,含有堅果與奶油的芳香,可用於製作乳酪火鍋。國人喫得較少;

  • 藍紋乳酪Blue Cheese:芝士裡面有藍色一絲絲的東西,像發黴的黃油,質感疏鬆,易融化,更易碎。味道辛辣,但回味鮮美濃鬱,經常用在醬汁或沙拉里,或者擺在鹹餅乾上做小喫。


重點強調以下幾種烘焙裏常用乳酪:

1.奶油乳酪Cream Cheese:外觀呈膏狀,口感柔軟濕潤,奶香濃鬱,略帶酸味。

重點重點:它就是製作芝士蛋糕或其他含奶油乳酪產品的必備原料,千萬不要買錯了。它是屬於新鮮乳酪,保質期短,所以購買開封后別放太久。

2.馬斯卡彭芝士:是製作提拉米蘇的必備原料,質地更加柔軟細膩,奶香更濃鬱,一定不要記混;

3.馬蘇里拉芝士Mozzarella Cheese:特點:加熱後可以拉絲,常作為披薩、焗飯等的原料出現;

以上就是我們常見常食的乳酪了,當然隨著社會的發達,還有按人羣分的乳酪,比如兒童乳酪,它專門為兒童打造的符合兒童生長發育需求的乳酪。等等。。。。。。詳細說起來恐怕得說個幾天幾夜,至少今天甭睡覺了哈哈,不過還是得先逼自己睡個美容覺。今天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晚安!祝大家好夢!

2020.01.10 ,23:58分,於帝都


乳酪不叫乳酪,叫芝士

麵包不叫麵包,叫吐司

櫻桃不叫櫻桃,叫車釐子

桑葚不叫桑葚,叫樹莓

修正:樹莓不是桑葚,樹莓是覆盆子

菠蘿不叫菠蘿,叫鳳梨

有區別麼?沒區別

真沒區別?後面比前面的貴多了


乳酪是不是芝士?商家後悔酸奶這個詞根深蒂固朗朗上口不方便引導成優格呢,你居然問乳酪是不是芝士!

如果芝士和起司是乳酪

那車釐子豈不就是櫻桃

土司豈不就是切片麵包

培根豈不就是煙燻肋條

那怎麼行呢

亂套了呀

如果芝士就是乳酪,那你把披薩/匹薩/比薩叫成打鹵饢就不是幽默,而是理所應當了呀!


為了抬高進口農產品的身份 強行使用粵語或者英語音譯 偶爾可以騙騙智商稅

就比如菠蘿,鳳梨雙胞胎裝作不熟 互毆了好多年

幸虧中國足球關注度高有官方譯名 要不然 碧鹹 朗拿度 古烈治這幾個好笑的名字天天在報刊上見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