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

01

為什麼不愛了,分手了會這麼傷害你

戀愛中的分手、不愛是一件發生頻率非常高的事情,但是似乎也是一件讓人感到很害怕的事情,甚至很痛苦的事情。

尤其對於一些人來說,分手、戀情的終結對她們造成的傷害似乎總是比別人重,以至於有些人深陷在這種痛苦中好幾年走不出來,甚至終生走不出來——陷入到拒絕再戀愛的冷漠裏,再難敞開心扉,還有的人為情自殺。

也有的人陷入戀愛—受傷—戀愛—受傷的死循環,每一次都痛的死去活來,總之,他們總是在「為愛受苦」。

我的朋友曾雪就面臨著這樣的處境,這麼多年來,曾雪似乎總是在「為愛受苦」,情感之路一直不順,總是在不停的陷入戀愛—受傷—戀愛—受傷的死循環。

而每次失戀,對她造成的打擊都是很大的,以至於幾年前一次打擊,曾雪說:「我再也不想戀愛了,太痛了。」

心如死灰的曾雪皈依了基督教,從此只愛上帝。

做為一個諮詢師我很理解曾雪,在那種破碎的邊緣,或許唯有上帝可以全身心的醫治她絕望的心,當然在此之後的歲月裏,曾雪也接受了很長時間的心理諮詢,現在她已經可以慢慢的看到自己以前的那種模式,舊的自我褪去,新的自我長出來。

在諮詢室中,像曾雪這樣因為感情問題受傷的來訪者不在少數,每次分手或者戀愛終止,都能給這些人造成非常大的傷害,以至於他們靠自己的力量似乎很難擺脫這種痛苦。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為什麼對於一些人來說,分手或感情終結對一些人會造成如此大的痛苦?而對另一些人似乎影響並不大?(可能也會經過一段低潮抑鬱期,但在時間和程度上完全達不到前一種那種程度)

導致這兩種人不同反應的最大根源在於,戀愛對於這兩種人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對於前者來說,戀愛對他們具有功能上的意義:這種意義就是證明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愛的。

他們特別需要被愛,如果一旦不被愛,就會引發他們潛意識裡的「不被愛」的創傷。所以,對這種人來說,戀愛等於被愛,等於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愛的。

那如果被愛一旦消失,就意味著自己沒有被愛的價值了一樣,附著在被愛之上的自我也就一併受到重創,就會引發巨大的傷害。

對於後者來說,他們在戀愛上附有的其他意義很少,戀愛就是看看相處看合不合適,舒不舒服,快不快樂,如果不快樂不舒服,那就終結,如果快樂舒服,那就繼續。而沒有附帶很多我是否值得愛,他到底有多愛我,愛情到底存在嗎,這樣的問題。

他們有自愛的能力,比起依賴別人,他們更依賴自己,所以他們更會照顧自己,愛自己,這樣即便別人的愛撤退了,他們依然有自己的愛做支撐,雖然會難受,但不至於會自我坍塌破碎。

看上去是很簡單的兩種區分,就是有無自愛能力。但可能牽扯到心理發育或者心智發育的不同階段。

對於沒有發展出自愛能力的個體來說,他們不具備處理親密關係的破碎帶來的衝擊的能力。

02

傷害你的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你的幻想

其實絕大多數像曾雪一樣的人都懂得一個道理:每次失戀讓她們如此痛苦的並非是對方那個具體的人,而是她們對所謂的「愛情幻滅」這件事痛苦。

而愛情幻滅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他們總是把愛情理想化或者把戀愛的對象理想化,之所以要把愛情或戀愛的對方理想化,是因為他們需要藉助理想化這面鏡子滿足早年缺失的「全能自戀」,即把你理想化,也就等同於把我理想化,如果你是理想化的,那麼我也是理想化的。

處於此種狀態的人在戀愛中並不關注對方真實的一切,他們只關注對方是不是愛我,有多愛我,只要他愛我,似乎我就是無比好的。而並不關注對方的感受,對方跟我在一起是不是合適,他們不具備判斷對方一些行為背後動機的能力。

此時,對方的行為似乎只有兩種含義:

愛我——我是好的

不愛我——我是不好的

也就是此種狀態的人會根據對方對我的表現來確認「自我」的好壞。他們沒有從自身出發的可以支撐起自己的「自我」的能力,由此構建了一種在自我上完全依賴對方的關係。

那麼,當關係破裂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自我坍塌了。這時,他們就會體驗到巨大的幻滅和傷害。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經過一個「全能自戀」的階段,全能自戀既是對於父母的全能誇大,也是對於自我的全能誇大,這時我們會有誇大的自我和理想化的自我,也有對別人的全能誇大。

但在逐漸的成長中,這種「全能自戀」會不斷受到挑戰,嬰兒會不斷面對現實中出現的挫折。

如果這些挫折的程度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嬰兒就能逐漸從「全能自戀」中擺脫出來,逐漸接納現實,接納現實的不完美,而逐漸發展出應對現實的能力和內聚性的自我。

這種應對現實的能力和內聚性的自我可能包括自我陪伴能力、自我安撫能力,自我肯定能力。

有了這種能力和自我,一個人開始擺脫完全依賴外界去滿足自己的模式,並學會了自我照顧,自我關懷,也就是自愛。

但在一些情況下,很多人在早年發育的「全能自戀」階段,經受的挫折太大——養育者或環境並沒有提供足夠的抱持和共情,以至於嬰兒沒有能力從「全能自戀」的階段中出來。

他的心理發展就會持續的固著在這個階段,停留在全能幻想裏,所以在戀愛的時候,會繼續的把這種幻想投射到戀愛的對象身上,以此繼續心理上固著的「全能自戀」階段。

一句話,此時戀人愛的一舉一動,都被賦予了「理想媽媽」的味道,當事人正試圖從「理想媽媽」這塊鏡子裏獲得自己缺失的肯定、關注和認可,來修復早年的缺失——我是好的,我值得被愛。

但如果戀情一旦終止,就意味著幻想的破滅,鏡子破碎。

由此,可以說,自愛的能力正是為了應對現實的不完美和適度的挫折產生的,但是在心理發育中遭受嚴重心理挫折的人,會影響他們自愛能力的發展,從而導致幻想的固著。

而那些在戀愛中總是受傷嚴重的人,正是一次次被他們自己的幻想傷害。

03

缺愛無法被別人成全

嚴重缺愛的人和不缺愛的人,最大的區別是自愛能力的差別,正是因為缺乏自愛的能力,才表現為前者好像在到處找愛,因為他們認為愛就意味著被愛,只有被愛了,自己才能得到愛。

而後者能夠真實的活在現實中,遊刃有餘的處理自己的感情。

缺乏自愛的背後,是一個人自我認可和自我肯定能力的缺乏,也就是沒有解決「我到底好不好」「我值不值得愛」這個問題,而這種缺乏,又影響了隨後需要發展的自我陪伴、自我安撫、自我支持的能力。

而這種自我陪伴、自我安撫,自我支持的能力其實在戀愛中是一種可以起到「自我保護」作用的能力。

也可以說,沒有發展出自我陪伴、自我安撫和自我支持能力的人,就好比裸露的人直接暴露在不安全的環境(不完美的現實)中,那麼戀愛對他們來說,就極容易帶來創傷。

缺愛的人雖然很渴望愛,但他們只是渴望被愛,他們實際上很難給出別人真正的愛,因為一個嚴重缺愛的人,此時還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注別人,關注別人的感受,具有給出別人愛的能力。

所以一旦失戀,他們就會過度沉浸於「你為什麼不愛我」「我不夠好」「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愛」等負面情緒裏,這實際上是對於早年養育者的憤怒和抱怨,因為在這種憤怒、哀傷和抱怨裏,做為戀愛對象的需求是不被關注的。

因為如果真愛一個人,應該是想讓他好才對,但是在缺愛的人那裡,他們想要的只是想要我好。

很多癡纏型的關係,看上去當事人無比癡情,但實際上他們解決的也只是自己的需要,並非多麼愛別人,替別人著想,他們只是需要藉助一個人在解決自己早年跟父母之間愛恨糾纏的關係,或者說自己跟自己之間的理不清的關係。

這裡面有很多的情緒需要被清理,很多的情結需要被看見,很多不敢面對的真相需要去面對。

越嚴重缺愛的人,越執著於向外索取,但這可能會於事無補,甚至可能會讓你更加傷痕纍纍,像我的朋友曾雪,越愛越受傷,越愛越絕望。

此時像這種境況的人,可能最需要做的是去梳理你的成長經歷,修復自己早年的心理缺失,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定的自愛能力。

或許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從一種愛情幻想中走出來,由此,你才能發展出自愛的能力,而當你發展出自愛的能力,你才能更好的享受愛情。

這真是一個非常大的悖論,當你識破一件事情的假象,你才能真正享受它。但也許這也就是很多宗教揭示的真理,打開《聖經》,經書上如此描述愛情:愛如捕風。

所以把那些附加的功能從愛情上撤走,能拯救人生的不在別人,只有自己。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工業時代的月亮。


因為愛的方式錯了。

很多姑娘只知道一味對男人好,為他付出太多,但結果得到的卻是傷害,甚至背叛。為什麼真心愛一個人,最後都要受傷?

因為你給的不是愛,而是溺愛。溺愛是一種畸形的愛、無效的愛。

舉個例子:一個女人很愛一個男人,從不吝嗇對他的付出,還為男人倒貼了很多錢,甚至連家暴、背叛都無條件原諒他,但是換來的,卻是男人變本加厲的理所當然。

如果還不明白愛與溺愛的區別,我再來做個對比:

溺愛一個男人的表現:

為他去墮胎,給他傷害你的機會;

為他花很多錢,讓他對你愈發索取無度;無底線的包容他,原諒他的一次次欺騙;供養著他,讓他變成了不思進取、靠女人養活的軟飯男。……

這樣的傻姑娘,在一段關係中,總是想著:自己需要付出什麼,才能留住他。為渣男花錢留住他,為他改變自己留住他,為他付出更多留住他,用無底線的原諒留住他…等等。

可這些都不是愛,而是在通過滿足一個男人的慾望維持一段關係。

真正愛一個男人的表現:

不斷激勵他成長,成為更優秀的男人;

用你的能量去影響他,讓他學會愛你;為他付出的同時,也引導他為你付出;

讓他能夠承受生活壓力和挑戰,懂得責任。

……

這樣的聰明姑娘,在一段關係中,她不會滿足這個男人的貪慾,她很快樂,也能控制好自己,進而去影響男人,帶給男人養分和正能量,感染對方變成更好的另一半。

她對這個男人好,是因為這個男人值得愛,而不是因為害怕失去他。

所以,愛一個人,應該是幫助那個人變得更好,去影響男人,而不是溺愛,無限度的滿足一個人的貪婪慾望。

當你懂得了正確的「愛的方式」,就不會再陷入『每次談戀愛都受傷的』魔咒。

最後,希望大家在感情裏,能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多重價值,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並且引導他和你一樣去共同成長。

而不是,關心著『我該怎樣在感情裏做得更好,才能讓關係更牢固,我該如何付出,如何改變,才能留住他』。

多帶給對方情感養分和正能量,而不是過度索取他的養分,消耗他的能量。

當你具備了多重價值,你足夠優秀,就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會不被珍惜,也不用害怕自己陷入每次戀愛都受傷的魔咒,因為人會不自覺重視那些高價值的人。

當你努力向前跑,並引領他前進時,你們也自然不會分開,因為你擁有了其他人不可輕易取代的價值,那就是,影響他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其實我因為過去的感情也遇到過一些困擾:在同一個情感問題上不斷摔倒,談了再多次戀愛也繞不過這個坑。會感覺自己像掉進一個重複的噩夢裡:即便遇到不同的戀愛對象,但都有同樣很美好的開始,接著很快就爆發衝突和爭吵重蹈覆轍。感覺就像中了可怕的詛咒。


我的朋友依依也曾經很絕望地說:「我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希望了。每次談戀愛都很彆扭。要求他包容我耍的小性子,他做不到就一直在鬧他,直到把他鬧到忍無可忍跟我提分手為止。我總是會把親密關係搞砸的。」對自己在親密關係中作的表現感到很苦惱。


如果我們總被某個問題困擾,那該如何讓自己打破糟糕的戀愛模式,讓關係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呢?為什麼我們每次感情都不如意或者自己會受傷呢?這次感情失敗了,總不能每次都失敗吧?我們應該從前任以及之前的感情感情上面學到什麼呢?


這也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一些心得:不要讓之前的感情失敗也影響到你以後的戀愛,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問題在哪及時改正,但是不是自己的問題也千萬不要自卑。


今天我跟大家推薦一個好的方法論,那就是刻意練習,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什麼是刻意練習呢?


所謂刻意練習,就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去鍛煉某個方面,把我們身上的痛點逐個擊破,然後把親密關係升級到更好的狀態。


有意識的覺察和練習,這個要求聽上去很簡單,但要做到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同樣是談戀愛,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把感情經營得那麼好,而有些人卻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讓兩個人的相處變得那麼痛苦呢?


這其中關鍵的差異,並不是在於說恩愛的小情侶從來沒有矛盾。而是在衝突發生的時候,他們會去總結自己的哪些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導致了衝突,然後有意識地跳出舒適區,把這些問題一個個地矯正過來。


在這個方面,我覺得朋友大川做得非常好。他原先一直在理工科的學校上學,訓練出來的也是有一說一,不兜圈子的思維模式。跟女朋友吵架的時候,如果對方說:「我沒事了,就這樣吧。」那大川真的就認為矛盾已經解決,不會再去安撫和照顧女朋友的情緒。讀不懂對象真正想表達的意思,結果就是大川經常被懟,兩個人爆發激烈的爭吵。


但大川的優點在於有刻意練習的思維。經過很多次吵架,他慢慢意識到,原來引發女朋友不滿的原因是他腦子不會拐彎,沒有理解到對象話裡有話,內心很委屈渴望被照顧的潛臺詞。覺察到問題之後,他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那就是跳出有一說一的舒適區,嘗試去理解字面含義和引申含義兩個方面。當他看到戀人言語背後真正想表達的情緒時,衝突就減少了很多。


回到依依的例子。她該如何用刻意練習來解決總會搞砸親密關係的問題呢?方法和上面說的差不多。就是先去看到,這種無理取鬧,不斷挑戰戀人忍耐極限的做法,極大地破壞了感情。所以要跳出舒適區,逐漸改善這種慣性的「作」的模式。


我讓她嘗試兩個方面的行為改變。第一個方面,是學會用語言的形式把心中的不滿說出來。我跟她打了一個比方:「哭呀,喊呀,摔東西呀,都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表達你對男朋友的不滿。」可能更加高級而且不傷和氣的方式,是把你的負面情緒好好地表達出來。


比如可以講:「親愛的,我心底裏期待你會是照顧我,包容我的。如果你承受不了我糟糕的一面,我會感覺很失望,好像你是不關心我的。」當你能夠放棄比較原始的情緒表達方式,有話直接講出來,那就是在有意識地降低「作」的影響。


除此之外,我還給了依依第二個跳出舒適區的建議。那就是控制自己情緒宣洩的強度,把作的程度控制在戀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7 節內容

鹽選專欄

戀愛不累心:塑造更有安全感的親密關係

覃宇輝 武漢大學心理學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

17 小節 | 4 小時

¥49.90 會員免費


諮詢三年多來,我發現一個共性的問題。

感情上遇到挫折的女生,她們害怕受到傷害,害怕承擔感情失敗的風險,可又大多把感情這件事想的太單純,以致於才會很輕易的喜歡上一個人然後全情投入,又或者在感情中頻頻的出狀況。

經過觀察,大部分女生的戀愛邏輯是這樣的:

認識一個男生,然後約會觀察,中途再帶有各種小測試,直到這個男生通過考驗才會認定這個男生。一旦認定,就會堅定下去,一直和對方各種磨合,企圖改變對方,改變到自己喜歡的樣貌,提各種要求。當然她也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對男生各種好,各種付出,以期待這種相處模式直到結婚。

但我很遺憾的說,這種思維邏輯是錯誤的。

如果這樣去戀愛,那一定會嘗到各種戀愛的苦果,最後必然會分手,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男人能受得了。

女生的這種戀愛邏輯本身就是對於內心的恐懼,也是害怕承擔風險的表現。雖然也許她們並沒有這麼想,但行為表現上卻好像想在這場遊戲中不勞而獲。

1、剛開始認識時的各種小測試就是觀察這個男人對自己是不是好,對自己夠不夠上心,對自己夠不夠認真,這裡的問題就在於,

她單純的認為,

一個男人在追一個女人的時候就理應各種付出、包容、妥協、百折不撓、堅持等等。

可是,越優秀的男人越不會這麼幹,女生害怕確認關係後男人就不對自己好了,大部分女生的思維是你不對我好,我就不對你好,不能承擔風險,這種單純的想法也就只能等來挫男和騙子。

2、也許受傳統封建觀唸的影響,認為選擇了這個男人就該和這個男人堅定的走到底。

可問題就在於,如果一開始人都選錯了,那隻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果你不敢承擔失去的風險,不敢從頭開始,舍不掉你的沉沒成本,那你將付出更多直到籌碼盡失。

這個過程中消耗最大的就是你的時間以及成長的機會。

3、磨合不是改變,而是適應。

很多女生在戀愛時會選擇一個對自己好的男生,然後去想方設法通過威逼利誘去改變他,可是我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性格,能被你花個三五年時間甚至三言兩語就能改變,抱著這樣一個不正確的期待,那必然會嘗到苦果。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選擇一個合適的男人,然後讓他喜歡上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磨合,你可以做小範圍的修正,找到兩人愉快的相處模式,但不要期待能改變他這個人。

勇敢的擁抱變化,承擔起風險,纔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回報。

4、當你不敢拒絕對方不合理要求的時候,也是代表你不敢承擔關係破壞的風險。

陶崇園的故事深刻的說明這一點,守住自己的界限,也許短期內對方會不爽,會讓你們的關係有被破壞的風險,可是如果當你靠不敢得罪一個人而和他維持關係的話,那這段關係本身就存在了問題。

忍的邏輯是認為人們被滿足了就不再會去要了。

而現實的邏輯卻是人無法被滿足,直到認識到自己要不到了,才會停止去要。

所以你看,從兩人認識之初,就沒有辦法在無風險的環境中一直運行。

只要關係有被建立的一天,那就有可能有關係破裂的一天,無論是玩伴、同學、同學、好友、閨蜜、伴侶等等,風險就無處不在。

只要你學習,就一定會承擔被老師批評的風險;

只要你上班,就一定會承擔和同事關係不和的風險;

只要你活著,就一定會承擔生病的風險;

……

只要你享受了愛情,就一定會受到傷害,除非你不讓愛情開始。

而愛情或婚姻的本身就是在不斷的解決問題,遇見新問題再解決,邁過一個又一個坎,更為重要的地方就在於你得去思考,

為什麼你在對待感情的時候,會這樣極度的理想主義呢?


20歲,分手半個月,短期曖昧,但是已經深深地迷戀上了對方。

這90多天的經歷,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從認識到分開,他讓我成熟很多;簡單總結一下在這一段感情裡面學會的東西,先寫大綱(感覺好正式啊,哈哈哈),後面慢慢補上。

不要嘗試改變你喜歡的那個人,因為讓你心動的、令你做出選擇的,就是他最初的模樣。

愛對方,就是為對方著想,要對方快樂。(在我不成熟的時候,這一點令我十分不解。)

以自己的付出來要求別人的付出是不合理的。(我特指忠貞)

真正的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給自己,從任何人身上都是得不到的。

最後,自愛,是感情長久的根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