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

01

为什么不爱了,分手了会这么伤害你

恋爱中的分手、不爱是一件发生频率非常高的事情,但是似乎也是一件让人感到很害怕的事情,甚至很痛苦的事情。

尤其对于一些人来说,分手、恋情的终结对她们造成的伤害似乎总是比别人重,以至于有些人深陷在这种痛苦中好几年走不出来,甚至终生走不出来——陷入到拒绝再恋爱的冷漠里,再难敞开心扉,还有的人为情自杀。

也有的人陷入恋爱—受伤—恋爱—受伤的死循环,每一次都痛的死去活来,总之,他们总是在「为爱受苦」。

我的朋友曾雪就面临著这样的处境,这么多年来,曾雪似乎总是在「为爱受苦」,情感之路一直不顺,总是在不停的陷入恋爱—受伤—恋爱—受伤的死循环。

而每次失恋,对她造成的打击都是很大的,以至于几年前一次打击,曾雪说:「我再也不想恋爱了,太痛了。」

心如死灰的曾雪皈依了基督教,从此只爱上帝。

做为一个咨询师我很理解曾雪,在那种破碎的边缘,或许唯有上帝可以全身心的医治她绝望的心,当然在此之后的岁月里,曾雪也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咨询,现在她已经可以慢慢的看到自己以前的那种模式,旧的自我褪去,新的自我长出来。

在咨询室中,像曾雪这样因为感情问题受伤的来访者不在少数,每次分手或者恋爱终止,都能给这些人造成非常大的伤害,以至于他们靠自己的力量似乎很难摆脱这种痛苦。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为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说,分手或感情终结对一些人会造成如此大的痛苦?而对另一些人似乎影响并不大?(可能也会经过一段低潮抑郁期,但在时间和程度上完全达不到前一种那种程度)

导致这两种人不同反应的最大根源在于,恋爱对于这两种人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对于前者来说,恋爱对他们具有功能上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证明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他们特别需要被爱,如果一旦不被爱,就会引发他们潜意识里的「不被爱」的创伤。所以,对这种人来说,恋爱等于被爱,等于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那如果被爱一旦消失,就意味著自己没有被爱的价值了一样,附著在被爱之上的自我也就一并受到重创,就会引发巨大的伤害。

对于后者来说,他们在恋爱上附有的其他意义很少,恋爱就是看看相处看合不合适,舒不舒服,快不快乐,如果不快乐不舒服,那就终结,如果快乐舒服,那就继续。而没有附带很多我是否值得爱,他到底有多爱我,爱情到底存在吗,这样的问题。

他们有自爱的能力,比起依赖别人,他们更依赖自己,所以他们更会照顾自己,爱自己,这样即便别人的爱撤退了,他们依然有自己的爱做支撑,虽然会难受,但不至于会自我坍塌破碎。

看上去是很简单的两种区分,就是有无自爱能力。但可能牵扯到心理发育或者心智发育的不同阶段。

对于没有发展出自爱能力的个体来说,他们不具备处理亲密关系的破碎带来的冲击的能力。

02

伤害你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你的幻想

其实绝大多数像曾雪一样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每次失恋让她们如此痛苦的并非是对方那个具体的人,而是她们对所谓的「爱情幻灭」这件事痛苦。

而爱情幻灭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把爱情理想化或者把恋爱的对象理想化,之所以要把爱情或恋爱的对方理想化,是因为他们需要借助理想化这面镜子满足早年缺失的「全能自恋」,即把你理想化,也就等同于把我理想化,如果你是理想化的,那么我也是理想化的。

处于此种状态的人在恋爱中并不关注对方真实的一切,他们只关注对方是不是爱我,有多爱我,只要他爱我,似乎我就是无比好的。而并不关注对方的感受,对方跟我在一起是不是合适,他们不具备判断对方一些行为背后动机的能力。

此时,对方的行为似乎只有两种含义:

爱我——我是好的

不爱我——我是不好的

也就是此种状态的人会根据对方对我的表现来确认「自我」的好坏。他们没有从自身出发的可以支撑起自己的「自我」的能力,由此构建了一种在自我上完全依赖对方的关系。

那么,当关系破裂的时候,也就意味著他们的自我坍塌了。这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巨大的幻灭和伤害。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一个「全能自恋」的阶段,全能自恋既是对于父母的全能夸大,也是对于自我的全能夸大,这时我们会有夸大的自我和理想化的自我,也有对别人的全能夸大。

但在逐渐的成长中,这种「全能自恋」会不断受到挑战,婴儿会不断面对现实中出现的挫折。

如果这些挫折的程度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婴儿就能逐渐从「全能自恋」中摆脱出来,逐渐接纳现实,接纳现实的不完美,而逐渐发展出应对现实的能力和内聚性的自我。

这种应对现实的能力和内聚性的自我可能包括自我陪伴能力、自我安抚能力,自我肯定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和自我,一个人开始摆脱完全依赖外界去满足自己的模式,并学会了自我照顾,自我关怀,也就是自爱。

但在一些情况下,很多人在早年发育的「全能自恋」阶段,经受的挫折太大——养育者或环境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抱持和共情,以至于婴儿没有能力从「全能自恋」的阶段中出来。

他的心理发展就会持续的固著在这个阶段,停留在全能幻想里,所以在恋爱的时候,会继续的把这种幻想投射到恋爱的对象身上,以此继续心理上固著的「全能自恋」阶段。

一句话,此时恋人爱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理想妈妈」的味道,当事人正试图从「理想妈妈」这块镜子里获得自己缺失的肯定、关注和认可,来修复早年的缺失——我是好的,我值得被爱。

但如果恋情一旦终止,就意味著幻想的破灭,镜子破碎。

由此,可以说,自爱的能力正是为了应对现实的不完美和适度的挫折产生的,但是在心理发育中遭受严重心理挫折的人,会影响他们自爱能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幻想的固著。

而那些在恋爱中总是受伤严重的人,正是一次次被他们自己的幻想伤害。

03

缺爱无法被别人成全

严重缺爱的人和不缺爱的人,最大的区别是自爱能力的差别,正是因为缺乏自爱的能力,才表现为前者好像在到处找爱,因为他们认为爱就意味著被爱,只有被爱了,自己才能得到爱。

而后者能够真实的活在现实中,游刃有余的处理自己的感情。

缺乏自爱的背后,是一个人自我认可和自我肯定能力的缺乏,也就是没有解决「我到底好不好」「我值不值得爱」这个问题,而这种缺乏,又影响了随后需要发展的自我陪伴、自我安抚、自我支持的能力。

而这种自我陪伴、自我安抚,自我支持的能力其实在恋爱中是一种可以起到「自我保护」作用的能力。

也可以说,没有发展出自我陪伴、自我安抚和自我支持能力的人,就好比裸露的人直接暴露在不安全的环境(不完美的现实)中,那么恋爱对他们来说,就极容易带来创伤。

缺爱的人虽然很渴望爱,但他们只是渴望被爱,他们实际上很难给出别人真正的爱,因为一个严重缺爱的人,此时还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别人,关注别人的感受,具有给出别人爱的能力。

所以一旦失恋,他们就会过度沉浸于「你为什么不爱我」「我不够好」「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爱」等负面情绪里,这实际上是对于早年养育者的愤怒和抱怨,因为在这种愤怒、哀伤和抱怨里,做为恋爱对象的需求是不被关注的。

因为如果真爱一个人,应该是想让他好才对,但是在缺爱的人那里,他们想要的只是想要我好。

很多痴缠型的关系,看上去当事人无比痴情,但实际上他们解决的也只是自己的需要,并非多么爱别人,替别人著想,他们只是需要借助一个人在解决自己早年跟父母之间爱恨纠缠的关系,或者说自己跟自己之间的理不清的关系。

这里面有很多的情绪需要被清理,很多的情结需要被看见,很多不敢面对的真相需要去面对。

越严重缺爱的人,越执著于向外索取,但这可能会于事无补,甚至可能会让你更加伤痕累累,像我的朋友曾雪,越爱越受伤,越爱越绝望。

此时像这种境况的人,可能最需要做的是去梳理你的成长经历,修复自己早年的心理缺失,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定的自爱能力。

或许最重要的是,你需要从一种爱情幻想中走出来,由此,你才能发展出自爱的能力,而当你发展出自爱的能力,你才能更好的享受爱情。

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悖论,当你识破一件事情的假象,你才能真正享受它。但也许这也就是很多宗教揭示的真理,打开《圣经》,经书上如此描述爱情:爱如捕风。

所以把那些附加的功能从爱情上撤走,能拯救人生的不在别人,只有自己。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工业时代的月亮。


因为爱的方式错了。

很多姑娘只知道一味对男人好,为他付出太多,但结果得到的却是伤害,甚至背叛。为什么真心爱一个人,最后都要受伤?

因为你给的不是爱,而是溺爱。溺爱是一种畸形的爱、无效的爱。

举个例子:一个女人很爱一个男人,从不吝啬对他的付出,还为男人倒贴了很多钱,甚至连家暴、背叛都无条件原谅他,但是换来的,却是男人变本加厉的理所当然。

如果还不明白爱与溺爱的区别,我再来做个对比:

溺爱一个男人的表现:

为他去堕胎,给他伤害你的机会;

为他花很多钱,让他对你愈发索取无度;无底线的包容他,原谅他的一次次欺骗;供养著他,让他变成了不思进取、靠女人养活的软饭男。……

这样的傻姑娘,在一段关系中,总是想著:自己需要付出什么,才能留住他。为渣男花钱留住他,为他改变自己留住他,为他付出更多留住他,用无底线的原谅留住他…等等。

可这些都不是爱,而是在通过满足一个男人的欲望维持一段关系。

真正爱一个男人的表现:

不断激励他成长,成为更优秀的男人;

用你的能量去影响他,让他学会爱你;为他付出的同时,也引导他为你付出;

让他能够承受生活压力和挑战,懂得责任。

……

这样的聪明姑娘,在一段关系中,她不会满足这个男人的贪欲,她很快乐,也能控制好自己,进而去影响男人,带给男人养分和正能量,感染对方变成更好的另一半。

她对这个男人好,是因为这个男人值得爱,而不是因为害怕失去他。

所以,爱一个人,应该是帮助那个人变得更好,去影响男人,而不是溺爱,无限度的满足一个人的贪婪欲望。

当你懂得了正确的「爱的方式」,就不会再陷入『每次谈恋爱都受伤的』魔咒。

最后,希望大家在感情里,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多重价值,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并且引导他和你一样去共同成长。

而不是,关心著『我该怎样在感情里做得更好,才能让关系更牢固,我该如何付出,如何改变,才能留住他』。

多带给对方情感养分和正能量,而不是过度索取他的养分,消耗他的能量。

当你具备了多重价值,你足够优秀,就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会不被珍惜,也不用害怕自己陷入每次恋爱都受伤的魔咒,因为人会不自觉重视那些高价值的人。

当你努力向前跑,并引领他前进时,你们也自然不会分开,因为你拥有了其他人不可轻易取代的价值,那就是,影响他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其实我因为过去的感情也遇到过一些困扰:在同一个情感问题上不断摔倒,谈了再多次恋爱也绕不过这个坑。会感觉自己像掉进一个重复的噩梦里:即便遇到不同的恋爱对象,但都有同样很美好的开始,接著很快就爆发冲突和争吵重蹈覆辙。感觉就像中了可怕的诅咒。


我的朋友依依也曾经很绝望地说:「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每次谈恋爱都很别扭。要求他包容我耍的小性子,他做不到就一直在闹他,直到把他闹到忍无可忍跟我提分手为止。我总是会把亲密关系搞砸的。」对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作的表现感到很苦恼。


如果我们总被某个问题困扰,那该如何让自己打破糟糕的恋爱模式,让关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呢?为什么我们每次感情都不如意或者自己会受伤呢?这次感情失败了,总不能每次都失败吧?我们应该从前任以及之前的感情感情上面学到什么呢?


这也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一些心得:不要让之前的感情失败也影响到你以后的恋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问题在哪及时改正,但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也千万不要自卑。


今天我跟大家推荐一个好的方法论,那就是刻意练习,希望能对题主有所帮助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


所谓刻意练习,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去锻炼某个方面,把我们身上的痛点逐个击破,然后把亲密关系升级到更好的状态。


有意识的觉察和练习,这个要求听上去很简单,但要做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同样是谈恋爱,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把感情经营得那么好,而有些人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让两个人的相处变得那么痛苦呢?


这其中关键的差异,并不是在于说恩爱的小情侣从来没有矛盾。而是在冲突发生的时候,他们会去总结自己的哪些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导致了冲突,然后有意识地跳出舒适区,把这些问题一个个地矫正过来。


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朋友大川做得非常好。他原先一直在理工科的学校上学,训练出来的也是有一说一,不兜圈子的思维模式。跟女朋友吵架的时候,如果对方说:「我没事了,就这样吧。」那大川真的就认为矛盾已经解决,不会再去安抚和照顾女朋友的情绪。读不懂对象真正想表达的意思,结果就是大川经常被怼,两个人爆发激烈的争吵。


但大川的优点在于有刻意练习的思维。经过很多次吵架,他慢慢意识到,原来引发女朋友不满的原因是他脑子不会拐弯,没有理解到对象话里有话,内心很委屈渴望被照顾的潜台词。觉察到问题之后,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那就是跳出有一说一的舒适区,尝试去理解字面含义和引申含义两个方面。当他看到恋人言语背后真正想表达的情绪时,冲突就减少了很多。


回到依依的例子。她该如何用刻意练习来解决总会搞砸亲密关系的问题呢?方法和上面说的差不多。就是先去看到,这种无理取闹,不断挑战恋人忍耐极限的做法,极大地破坏了感情。所以要跳出舒适区,逐渐改善这种惯性的「作」的模式。


我让她尝试两个方面的行为改变。第一个方面,是学会用语言的形式把心中的不满说出来。我跟她打了一个比方:「哭呀,喊呀,摔东西呀,都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你对男朋友的不满。」可能更加高级而且不伤和气的方式,是把你的负面情绪好好地表达出来。


比如可以讲:「亲爱的,我心底里期待你会是照顾我,包容我的。如果你承受不了我糟糕的一面,我会感觉很失望,好像你是不关心我的。」当你能够放弃比较原始的情绪表达方式,有话直接讲出来,那就是在有意识地降低「作」的影响。


除此之外,我还给了依依第二个跳出舒适区的建议。那就是控制自己情绪宣泄的强度,把作的程度控制在恋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17 节内容

盐选专栏

恋爱不累心:塑造更有安全感的亲密关系

覃宇辉 武汉大学心理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

17 小节 | 4 小时

¥49.90 会员免费


咨询三年多来,我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

感情上遇到挫折的女生,她们害怕受到伤害,害怕承担感情失败的风险,可又大多把感情这件事想的太单纯,以致于才会很轻易的喜欢上一个人然后全情投入,又或者在感情中频频的出状况。

经过观察,大部分女生的恋爱逻辑是这样的:

认识一个男生,然后约会观察,中途再带有各种小测试,直到这个男生通过考验才会认定这个男生。一旦认定,就会坚定下去,一直和对方各种磨合,企图改变对方,改变到自己喜欢的样貌,提各种要求。当然她也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对男生各种好,各种付出,以期待这种相处模式直到结婚。

但我很遗憾的说,这种思维逻辑是错误的。

如果这样去恋爱,那一定会尝到各种恋爱的苦果,最后必然会分手,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受得了。

女生的这种恋爱逻辑本身就是对于内心的恐惧,也是害怕承担风险的表现。虽然也许她们并没有这么想,但行为表现上却好像想在这场游戏中不劳而获。

1、刚开始认识时的各种小测试就是观察这个男人对自己是不是好,对自己够不够上心,对自己够不够认真,这里的问题就在于,

她单纯的认为,

一个男人在追一个女人的时候就理应各种付出、包容、妥协、百折不挠、坚持等等。

可是,越优秀的男人越不会这么干,女生害怕确认关系后男人就不对自己好了,大部分女生的思维是你不对我好,我就不对你好,不能承担风险,这种单纯的想法也就只能等来挫男和骗子。

2、也许受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认为选择了这个男人就该和这个男人坚定的走到底。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一开始人都选错了,那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你不敢承担失去的风险,不敢从头开始,舍不掉你的沉没成本,那你将付出更多直到筹码尽失。

这个过程中消耗最大的就是你的时间以及成长的机会。

3、磨合不是改变,而是适应。

很多女生在恋爱时会选择一个对自己好的男生,然后去想方设法通过威逼利诱去改变他,可是我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性格,能被你花个三五年时间甚至三言两语就能改变,抱著这样一个不正确的期待,那必然会尝到苦果。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男人,然后让他喜欢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磨合,你可以做小范围的修正,找到两人愉快的相处模式,但不要期待能改变他这个人。

勇敢的拥抱变化,承担起风险,才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回报。

4、当你不敢拒绝对方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也是代表你不敢承担关系破坏的风险。

陶崇园的故事深刻的说明这一点,守住自己的界限,也许短期内对方会不爽,会让你们的关系有被破坏的风险,可是如果当你靠不敢得罪一个人而和他维持关系的话,那这段关系本身就存在了问题。

忍的逻辑是认为人们被满足了就不再会去要了。

而现实的逻辑却是人无法被满足,直到认识到自己要不到了,才会停止去要。

所以你看,从两人认识之初,就没有办法在无风险的环境中一直运行。

只要关系有被建立的一天,那就有可能有关系破裂的一天,无论是玩伴、同学、同学、好友、闺蜜、伴侣等等,风险就无处不在。

只要你学习,就一定会承担被老师批评的风险;

只要你上班,就一定会承担和同事关系不和的风险;

只要你活著,就一定会承担生病的风险;

……

只要你享受了爱情,就一定会受到伤害,除非你不让爱情开始。

而爱情或婚姻的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遇见新问题再解决,迈过一个又一个坎,更为重要的地方就在于你得去思考,

为什么你在对待感情的时候,会这样极度的理想主义呢?


20岁,分手半个月,短期暧昧,但是已经深深地迷恋上了对方。

这90多天的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从认识到分开,他让我成熟很多;简单总结一下在这一段感情里面学会的东西,先写大纲(感觉好正式啊,哈哈哈),后面慢慢补上。

不要尝试改变你喜欢的那个人,因为让你心动的、令你做出选择的,就是他最初的模样。

爱对方,就是为对方著想,要对方快乐。(在我不成熟的时候,这一点令我十分不解。)

以自己的付出来要求别人的付出是不合理的。(我特指忠贞)

真正的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自己,从任何人身上都是得不到的。

最后,自爱,是感情长久的根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