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是看書長大的,諸子百家,中外古今近現代名著,上到《道德經》下到玄幻YY小說,各種類別的書都有涉獵,老師說我就是個「人形百度」,可長這麼大了,越看越覺得自己很無知,很無力。


這才說明是進步了。

舉個分級不是很恰當的例子。清史和三國史料。

初級:看了幾本三國的小人書,看了三國演義,刷了幾個清宮廷劇。能記住一些人名,不少典故。什麼空城計,水淹七軍,十三副遺甲起兵,清廷實施了投充圈地逃人等八項殘酷法律,能給小夥伴吹牛逼了,這時候歷史在腦子裡是好玩的可知的有趣故事。

看到啥你都信,只要印在紙上就覺得是真理,這時候,知識和認知是一個點,你很容易就無所不知,然後就轉述吹牛逼。大師就是會吹牛逼嘛,我們村有好幾個大師呢。

中級:看了點三國志,聽了點百家講壇,看了兩本科普向的明清史研究,明朝那些事兒,清名臣啥的,翻了一點野史。這時候發現,原來空城計是趙雲施的,不是無所不能的亮哥,張飛有可能是白面書生,不是黑臉莽夫,人妻愛好者奸詐中有真情,留黃書忠厚重里有奸惡。清廷為禍沒有漢人自己為禍厲害,李自成張獻忠殺的人比清兵多,吳三桂這個漢奸可惡,但是南明小朝廷一脈相承的派系鬥爭更可惡。

這時重新審視,發現自己以前的認識和知識,不是那麼靠譜,接受了很多約定俗成的謬誤,此時知識是一個平面的圈,你發現圈外有很多不了解的東西。這時候吹牛逼開始謹慎了。大師也是分成色的,大師不是這麼好上的。

高級:系統的看了三國志,看了明史,清史稿,看了學術向的研究,深入學習了顧頡剛,閻崇年,紀連海等大師專家的學術專著。學習了基本史觀,明白了什麼叫第一手資料原則,孤證不立原則,知道了什麼叫人物的歷史形象,文藝形象,民間形象。了解了歷史研究中的研究者,親歷者,旁觀者因思維模式、處境、人類本能、價值判斷,甚至是研究者為了省事兒選取了易得資料等等等等,我們看到的歷史基本都是經過大量加工的沒有真相的故事,就像老馬說的只殘存了一個道理。

此時明白了別說我看到的不是真相,我知道的不是真相,我就不可能知道真相。這時的知識是一個三緯球體,原來我知道的東西真的只能用片面來形容,甚至很多博士終其一生,也只是把這個球體往外頂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一點點。此時開始不吹牛逼。一個行業能出一個大師真的就很不容易了,現在大師遍地走真是羞恥。

超級:接受了正規學術訓練,有名師指點,自己奮進努力,經過多年積累深入系統學習整個歷史源流,開始追求本質,選取某一歷史階段和專著進行深入學習,挖掘,並因研究需要接觸了考古,考據,金石,哲學,社會學等等關聯學科,並要深入鑽研為自己的研究服務,需要用工具繼續拓展,沒有工具你要製作工具,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

這時你發現,你以前知道的很多東西都是笑話,你以為的自己無所不知,就是個天大的狗屁

你只是知道了一個概念,一個別人說出來的,想出來的概念,你沒經過深入徹底的分析和思考。真正的理論和知識要經過學術工具和系統的檢驗,要經過實踐和時間的檢驗。

此時在看顧頡剛,看馮友蘭,看孔飛力等等前輩高人才明白為啥人家叫大師,什麼叫學貫中西,而真正的學貫中西,融會貫通,需要走過多少前輩鋪的路,要付出多少難以想像的努力。想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學術思想,有成型的經典理論是多麼困難。

知識的海洋浩瀚到不可想像,不是三維的小圓球,而是無限維,我知道的東西用零散的碎片形容都是在無恥的吹牛逼。牛頓只是在海邊撿貝殼,我們多少人海在哪都不知道。

對大師們真是高山仰止,遠遠的看著這些天才和學術上的先行者高大到只可膜拜不可逾越的背影,他們的著作如同高山上的燈塔,照亮著方向,可那個方向是我這輩子也到不了的地方。

我只是個不努力,沒天分,愛吹牛逼的凡人,甚至是蟲子。我再也不吹牛逼了。

這就是我這個蟲子,看書的思想歷程。這也是為什麼越是不學無術的越口氣大如天,真正有學識的都選擇低調。無知者無畏。

跟樓主一樣,什麼都看,看的也雜,也有閱讀量。在二十齣頭的時候不可一世,自負狂妄。

等真的看的越來越多,越明白自己的無知。看著那些不學無術,看了兩本雞湯就敢做文化產業的,一本論語沒讀完,就敢宣稱是國學大師的,身邊那些知識都是來自電視和音頻就感覺自己是天才可以藐視知識的,以及不用數學,不用實驗沒有系統知識,全憑臆想就要推翻大師和成型理論的民科。我從鄙視到無視在到一笑。

因為我們都是這麼無知,只有無知才能讓我們活下去。

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就是巨大的進步,知恥而後勇,知道不能吹牛逼了,要踏實的學點東西,能少因為自己的無知被嘲笑。這就挺好。


將在謀而不在勇,兵貴精而不貴多。

《基督山伯爵》里,神父說自己把家裡的五千本書看完了,然後精選了150本書反覆閱讀,因為他認為完全理解了這150本書,基本上就掌握了他想掌握的所有天文地理文學藝術歷史科學的知識。

現代社會想要全方位掌握這些知識恐怕150本書是不夠的,但如果是掌握其中一門到三門,150本書綽綽有餘。

所以你不妨在泛讀之後再精讀,所謂精讀,是帶著學以致用的心思去的,是有目的有問題地去讀,八面圍攻,不放一字過!

觀其大略的讀法則不適用於此,因為諸葛亮博聞強識,人家觀其大略,提綱掣領,牢記於心,日後想用的時候能回憶起來,迅速領會,但我們恐怕沒有這麼好的歸納記憶的能力。

比如你想學歷史,精選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歷代名家批註+呂錢二陳+相關筆記(可以是志怪類,野史類),如何帶著問題去讀呢?比如這一次讀,你要梳理出歷史大綱,整理出皇帝大全+在世時間+在位時間,然後配上每位皇帝在世時的丞相+內閣+皇后+重要將領與戰役+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天文志+文學藝術名著+科學成果。

然後下一次,你因為某種需要,研究歷朝歷代的婦女生活,那麼就帶著問題再去看一遍,通常這種看可以很迅速,不會像建大綱那樣費事。

這樣反覆多次,你就很難再有這種感覺了。

具體的整理方法和技巧,可以多關注 @劉冠章 ,此公讀金庸,可謂不放一字過。

你看他的回答,就會發現他把金庸的諸多人物與情節分門別類整理收集,要回答時彷彿一個資料庫自動檢索整理即可。

——————

評論區好多人反饋說歷史系的看二十四史都看不完,這個我覺得很正常,反正我了解下來,專業課的學生往往都不怎麼看得完本專業的相關書籍,但不影響大家去讀,但是千萬不要很較真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我可不是這個意思,你梳理大綱,就是為了方便讀,別給自己挖坑。

做大綱記錄就是為了先把線索整理好,後續想研究具體問題的時候不用慢慢找,結果你倒想把二十四史背下來一樣去讀,一次解決問題,,,那還做啥大綱,,就當工具書一樣用,效果會好很多,人生苦短,別自己為難自己。

電子書基督山伯爵(套裝上下冊)作者 大仲馬去試讀?


記得高中的班主任曾經把我按在辦公室,非得聽他講一個莫名其妙的道理,當時聽的一頭霧水,但現在看來,確實是終身受用的,他當時把我叫住,掏出一張紙,就畫了一個小圈圈,特別突兀的跟我說,你看這個就是你現在的知識量,你知道的東西只有這麼多,所以你就認為你不知道的東西也只有這麼多,你對世界的認識越少,你就覺得你不知道的世界,和你知道的其實是一樣多的。我當時只是詫異你跟一個高中生講這個幹嘛,但現在想一想,當時的我滿腦子裡只有高考,還真的沒有想過我不知道的東西有多多。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過:「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 就是說好書看得越多,就會覺得自己太淺薄,自己懂的東西實在太少,自己需要去讀去學的東西真是太多太多了。相反,讀的書少的人往往以為自己已經差不多了,自己懂得不少了,殊不知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知識對人來說,就像宇宙一樣,是近乎無限的,難以全部了解的。

看書就等於我們多長出了眼睛,每看一本書,每接觸一個新的領域,新的知識,我們就多長出一雙眼睛。

原本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前面,我們看待眼前的一切,都覺得習以為常,眼前所有的東西都在眼中。但當我們多了一雙,兩雙,三雙眼睛,甚至更多的眼睛之外,我們就發現,原來在我們之前的眼睛之外,還有如此多的未知。

而且,就算我們的眼睛足夠多,但依舊無法遍布所有的位置領域。

因為每一雙眼睛都有他的視野範圍,都無法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無視距離的看遍所有的一切。

而且隨著我們擁有的眼睛增多,視野擴大,我們會發現,在我們之外,有更大更多的空間,是我們無法查看的。

因為每隻眼睛都能帶來新的視野範圍與視距,而新的視野與視距之外,又充滿了新的未知。

視野

如果只有一個視野,我們只會覺得視野之外的黑暗可能只有這麼大一片。

但如果有了兩雙眼睛,在我們視野擴大兩倍的同時,我們能感受到的未知,也會擴大至少兩倍。

所以愛因斯坦說,知識是圈,圈外是無知,圈越大,圓圈接觸的未知也就越多。

所以,認知越多越「反動」,不是沒道理的,書把人讀「傻」,也不是沒道理的,因為看的書越多,認知附帶的無知區域就會越大,於是乎,人就不可避免的越來越覺得自己無知,蠢,傻……


我也有這種感受。

舉個例子,小學時愛看中學的歷史書地理書,一開始只要能說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哪年開始哪年結束,中國有多少省級行政區,大家就覺得我很牛逼了。

後來,初中時愛看高中的歷史書地理書。上面說這些大家都知道了,我得說出二戰是哪年哪天從哪裡開始的、哪年哪天在哪裡結束的,並且從不落下「閃擊波蘭」「密蘇里號戰列艦」這樣關鍵詞;34個省級區記得每個行政區的全稱簡稱省會。大家覺得我很牛逼。

再後來上高中,上面這些多數人覺得不怎樣了,但是我能說出一些戰役的情況,高考根本不考的巴巴羅薩三個集團軍群的攻擊方向,高考根本不考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影響,高考根本不考的T-34坦克的成功怎麼影響了後來主戰坦克的發展……同學隨便說國名,我答首都……大家覺得我很牛逼。

再後來……這些都算得了什麼?在網路上我發現很多人可以說出具體國家的軍隊編製,有哪些元帥,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是誰做的總參謀長,某個戰役的動員情況,參戰各部隊番號指揮官部隊戰鬥力表現乃至結局;我發現網上有人可以描述他並沒去過的美國某個州的地理環境主要城市經濟結構支持哪個黨……

再想想地球有46億年歷史了,我根本就什麼都不知道嘛。

所以這種看書越多越覺得無知的感覺並不是無知本身,而是對浩瀚無盡的知識的敬畏。

孩提時代,長輩們問我長大了要幹嘛,我說我要賺錢把台灣島買下來,因為那時候的我不知道台灣島是啥,甚至說不明白什麼是島,所以才敢說買下台灣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