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格林(Nathanael Greene)。

這就算應了我以前發過的一句話了,如果獨立戰爭中有誰的表現猶在華盛頓之上,那英國人肯定會讓你知道。《帝國全面戰爭》中如果完整通過了教程,就會出現一個隱藏的美國戰役,從1783年開始,開檔就會有一個高達8星的名將,這就是格林(當然,可能也一定程度上是因為CA考慮到獨立戰爭後華盛頓辭職了,這遊戲中的華盛頓是以"陸軍大臣"的身份出現的)。

作為華盛頓的好友和主要副將之一,格林在戰爭前期的軌跡和華盛頓基本一致。他1775年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大陸軍准將,再在1776年獲任為少將。戰爭爆發後,擔任華盛頓麾下一個旅長(後升任師長,大陸軍一共3個師)。

他首先在波士頓戰役中率部迫使英軍撤出該城,隨後又力主大陸軍撤出紐約(結果使得英軍未能達到包圍殲滅美軍的戰略目的)。之後華盛頓和格林又連續在特倫頓、阿孫平克溪及普林斯頓之戰中獲勝,使得大陸軍形勢大為好轉。

格林在費城戰役中繼續擔任華盛頓的副手,之後又被任命為大陸軍軍需官,在任期間籌措的物資使得大陸軍勉強度過了最艱難的「福治谷冬天」。與此同時,康華利在南部戰場大敗美軍,薩拉托加的英雄蓋茨將軍幾乎被康華利打得全軍覆沒,南方各州的美軍一度無兵可用,於是格林臨危受命,被華盛頓舉薦為南方戰場總司令,這大概也是CA認為他是大陸軍最優秀的將領的緣故。

格林到任之後一改前幾任或據點死守、或貿然決戰的作風,打起了北方美軍得心應手的游擊戰術,不斷派出以民兵為主的小部隊襲擾英軍。紅蝦兵畢竟有限的人力和美國東南部廣袤的戰略空間使得此招立刻見效,康華利的英軍疲於奔命,傷亡不斷增加,卻幾乎一無所得。

1781年3月,格林的4500人馬(多為民兵)和康華利的2000英軍(都是正規陸軍,還有部分禁衛軍)在吉爾福德縣交戰,其結果也很像整個獨立戰爭的縮影,格林的縱深布防和善用地形使得英軍雖然佔領了戰場,卻反而是傷亡更大的一方(美軍傷亡311人,英軍傷亡501人),這對於一共只有幾千人的南方英軍來說,更是不可接受的損失。而美軍僅僅失去了一個戰場,卻在重創敵人後全身而退。此前,塔勒頓的騎兵也在考彭斯戰役中被格林部下摩根將軍殲滅。輝格黨領袖在得知此戰戰報後抗議道:「再來幾次這樣的「勝利」,英國陸軍就完了!」

因此,在這兩戰之後,康華利被迫率主力北上弗吉尼亞,最終在約克鎮被美法聯軍團團圍困,格林則趁機將康華利留下來的南方據點、城鎮逐一收復,戰爭結束時,英軍在卡羅萊納只佔有薩凡納及查爾斯頓等數座孤立的市鎮。

格林在當時甚至是跟華盛頓齊名的,例如1937年出版的一個獨立戰爭紀念郵票是把他和老華印在一起的,但因為戰爭前期他不是主帥的緣故,也避開了華盛頓的污點(比如說華盛頓在七年戰爭中實在打得太菜了),這可能也是他最終風評較高的一大原因。

光榮對此人的評價也極高,唯一一個戰術100的傢伙

唐朝歷史上最強勁敵之一,吐蕃歷史上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常驅四十萬眾南北征戰的軍事調度大師,多次指揮大會戰勝利,累積殲滅數十萬唐軍的雪域戰神:論欽陵

正是他的軍事勝利,吐蕃王朝正式作為一個能和唐朝抗衡的強大帝國,崛起於雪域高原。

吐蕃帝國的實際建立者,第33任贊普(即國王)松贊干布,在統一西藏地區之後,便為了爭奪青海高原,與唐朝開戰,在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戰遭到唐軍痛擊。

唐將侯君集率唐軍步騎五萬,擊敗吐蕃軍四萬,斬首千級,令吐蕃軍初次領略了大唐武威。

戰後, 松贊干布表面上向大唐臣服, 與唐朝和親, 迎娶文成公主,受封為大唐王朝的駙馬都尉和「西海郡王」,實際上則卧薪嘗膽,從唐朝引入先進科技、工藝及曆法,努力富國強兵。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松贊干布死後,葛爾家族的論東贊論欽陵父子相繼成為了吐蕃「大論」(宰相),執掌政權,隨著國力日漸強盛,開始和唐朝直接對抗。

雖然在公元659年的烏海之戰,唐朝名將蘇定方僅率一千親衛騎兵,就迎面擊破吐蕃軍八萬,斬殺吐蕃副相達延莽布支,令吐蕃人在撰寫史書時心驚膽戰,甚至留下了「唐軍火焚布達拉宮」的不實記載。然而這並不能打消吐蕃人奪取青海高原、進而和唐朝爭霸的野心。

唐朝邢國公:蘇定方

論欽陵極善用兵,他率軍攻滅了附屬唐朝的吐谷渾部,奪取了對吐蕃至關重要的青海地區,進而率領號稱40萬大軍北上,連取于闐、疏勒、龜茲、焉耆等西域四鎮。

連續攻滅西突厥和高句麗兩大強國,正與皇后武則天「二聖臨朝」,志得意滿的唐高宗李治,迅速轉移戰略方向,將吐蕃確定為唐朝主攻的下一個大敵,甚至不惜放棄百濟故地(朝鮮半島西南),讓給屬國新羅。

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

公元670年,攻滅高句麗戰爭中居功至偉的名將薛仁貴,受封「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領精兵5萬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論欽陵所部吐蕃軍,兵多將廣,以逸待勞,雙方初戰於河口,唐軍3萬先鋒,皆是百戰精銳,吐蕃軍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餘。

唐朝平陽郡公:薛仁貴

豈知郭待封所部的2萬後軍,擅自出擊,被論欽陵以20萬眾圍攻,盡奪唐軍輜重、糧草。薛仁貴被迫倉促與論欽陵決戰,雙方均損失慘重。唐軍所剩無幾,苦苦支撐,論欽陵同樣無力擴大戰果,於是與薛仁貴約定談和,讓其撤軍。

這一戰,薛仁貴雖然很大程度上是「非戰之罪」,卻也是開國以來,連連以少勝多,打遍亞洲無敵手的唐軍,遭遇的第一場失利。

  • 衛國公李靖,三千騎破東突厥軍十萬人。
  • 英國公李勣,六千騎下馬步戰,破薛延陀十萬騎兵,斬俘五萬餘人。
  • 刑國公蘇定方,一萬騎破西突厥軍十萬人,一千騎破吐蕃軍八萬人。
  • 樂城郡公劉仁軌,一萬三千水軍,全殲日本和百濟聯軍四萬八千人。
  •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十萬唐軍大破二十五萬敵軍,俘斬十四萬人,只因為沒有一戰滅國,居然成了所謂「失敗」。

對薛仁貴來說,這是「將軍百戰身名裂」,憾恨此生。

而對論欽陵來說,卻是他輝煌軍事生涯的開端,他幾乎一人一軍之力,阻止了唐高宗李治成為第一個統一東亞地區、名副其實的「天皇大帝」,此後數十年里,更成長為大唐帝國數百年歷史上最可怕的勁敵之一。

公元678年,青海湖之戰,論欽陵大敗李敬玄、劉審禮率領的十八萬唐軍,更兩次乘勝進兵,再次短暫奪取了西域的安西四鎮。

公元679年,唐高宗李治聽聞吐蕃贊普芒松芒贊去世,詢問曾攻滅西突厥、壓制東突厥復國軍的名將裴行儉,是否是攻打吐蕃的好時機。裴行儉卻言「欽陵為政,大臣輯睦,未可圖也!」

確實,在吐蕃佔據極大地利優勢,國力又處於上升期,君臣同力無懈可擊時,想要攻上高原,犁庭掃穴,幾戰滅國,縱然太宗親臨,英衛復生,恐怕亦極難實現。

論欽陵以其強大的調度指揮能力,常年嘯聚四十萬眾,縱橫雪域南北,名震敵國而卻兵,也讓吐蕃徹底避免了從此淪為唐朝之「邏娑道」的亡國危機。

也在青海湖之戰,百濟國降將出身的唐將黑齒常之,率五百敢死之士夜襲吐蕃軍,令唐軍主力十餘萬人得以安然撤回。之後, 黑齒常之又在公元681年的良非川之戰率三千精騎夜襲三萬吐蕃軍, 斬首兩千, 繳獲羊馬數萬。因此被唐高宗簡拔為方面大員。

唐朝燕國公:黑齒常之

隨後, 黑齒常之經略河源之地七年, 增設烽火台戍守點七十餘處,開屯田五千餘頃,每年收穫糧食五百餘萬石,並多次擊破論欽陵之弟論贊婆統率的吐蕃青海軍團, 燒其糧草, 繳獲大量鎧甲牲畜,令吐蕃深為忌憚。

公元682年,唐將婁師德於白水澗之戰迎擊吐蕃軍,八戰八捷,令敵軍膽落。此刻,在青海高原東部的長年軍事對峙中,唐朝依舊佔據了一定上風。吐蕃遂移兵雲南,佔領岷江畔的安戎,架設神川鐵橋, 降服當地的六詔部族,對唐朝形成夾攻之勢。

唐高宗去世後,執政的武則天,為了改朝換代的個人野心,大規模清洗朝堂,任用酷吏,迫害忠臣良將,密網羅織,濫殺無辜,以至於程務挺、黑齒常之等良將,皆無辜被牽連而受戮,導致邊關形勢大壞,敵國彈冠相慶。

公元689年,黑齒常之被酷吏周興害死後,不止是唐朝(注一)失卻一員堪稱「吐蕃剋星」的良將, 唐朝勢力從此退出了青海高原,吐蕃得以盡占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

注一 :此時名義上的國號為「大周」,為行文方面,統稱唐朝,下文同。

再無生平勁敵的論欽陵,為了奪取河西走廊、隴右和西域地區,控制利益巨大的絲綢之路,率領吐蕃軍多次主動出擊, 肆無忌憚地侵攻大唐疆土。

公元692年,雖然唐將王孝傑擊退吐蕃軍,第三次收復了丟失數年的安西四鎮。然而後突厥汗國已經徹底復國成功,雄踞漠北草原,更令唐朝腹背受敵。

公元696年, 論欽陵與其弟論贊婆率大軍進犯河西,唐朝王孝傑、婁師德兩大名將率軍十餘萬迎戰。在素羅汗山之戰中,論欽陵憑藉地利優勢, 前阻後截,縱兵掩殺,令唐軍損失慘重。

接著, 吐蕃軍乘勝兵進涼州,眼看河西各州危在旦夕。好在吐蕃贊普赤都松贊,忌憚論欽陵功高震主,將他強行召回,並與唐朝請和。

吐蕃贊普:赤都松贊

唐朝此時正同時與後突厥、契丹開戰,在西北無力繼續用兵,對和談正是求之不得。論欽陵獅子大開口,索取西域的安西四鎮和十姓突厥之地。唐朝談判使者郭元振,洞悉吐蕃巨大的君臣矛盾,趁勢施展離間之計,一邊竭力向吐蕃其他貴族大臣示好,一邊故意拖延談判進程。

此時吐蕃常年與唐朝征戰, 貴族大臣、軍民百姓為徭役和兵役所困,同樣不堪勞苦,迫切希望息兵休戰,因此將論欽陵視為與唐朝議和的最大障礙,對他怨恨滋生。

公元699年,赤都松贊終於對葛爾家族動手,捕殺其親族黨羽兩千餘人。論欽陵舉兵反抗,然而這位對吐蕃國家戰功赫赫、累積殲滅唐軍數十萬人的雪域戰神,此刻已是民怨鼎沸,眾叛親離,終於兵敗自殺。

他的弟弟論贊婆聞訊,率部眾千餘人降唐,封安德王。他的兒子論弓仁,也率自己麾下的吐谷渾部族七千餘帳,歸降唐朝,封安國公,後晉封撥川郡王。

唐朝不但巧用離間計,除掉了國家的最大敵人,而且還有此意外之喜,正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了。難怪百年之後,唐朝設立武廟時,郭元振這個當過俘虜、戰績平平,最後還被唐玄宗李隆基貶官流放的將領,竟得以入選「武廟六十四將」,和眾多華夏古之名將同列。

唐朝代國公:郭元振

赤都松贊剷除了執政70餘年的葛爾家族,雖然得以收回國政大權,但也令吐蕃國勢大傷,統治唐朝的武周政權,同樣從四面受敵、內外交困的窘境,獲得喘息之機。

公元700年,吐蕃軍進犯涼州,被唐將唐休璟六戰六捷,斬殺副將二人,斬首二千五百級。公元702年,赤都松贊親率大軍攻打四川的茂州,又被唐將陳大慈率當地守軍擊敗。

赤都松贊威信大損,內部零星叛亂不斷,遂於公元703年,獻上良馬千匹、黃金兩千兩,請求與唐朝會盟和親。

然而,次年他就在征討雲南六詔部族的戰爭中,戰死軍中,連屍體也只剩下一條大腿,被親衛拚死搶回,風乾後充作屍體下葬。

其子赤德祖贊即位,年僅七歲,其祖母沒廬·赤瑪倫太后攝政,眾多貴族不服,吐蕃國中迅速陷入了 「嫡庶競立, 將相爭權 ,自相屠滅,兼以人畜疲癘, 財力困窮」的窘境,一時間再也無力威脅唐朝。

其實,正是武則天為鼎革稱帝,消除可能威脅,貶斥殺害黑齒常之、程務挺、王方翼等多名良將,導致外戰敗績連連,變相成就了論欽陵輝煌的軍事生涯。

同樣,亦是武則天對郭元振的用人不疑,激化了吐蕃的君臣矛盾,促成了吐蕃內亂,除掉了論欽陵這個帝國頭號大敵;到她執政晚期,已經扭轉了邊疆的不利局面,交給子孫的,依舊是無爭議的當世第一強國。


唐朝中期名將李愬,他的雪夜襲蔡州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長途奔襲的經典戰例。此戰結束了膠著了三年戰爭,一舉攻下了蔡州。


在李愬出場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前兩任大將為淮西戰場的膠著局面做出了哪些「貢獻」。


從去年十月到這年九月,討伐吳元濟的戰爭已經打了整整一年,卻始終沒有任何進展。被憲宗任命為前線總指揮的這個嚴綬,就是當年上表彈劾王叔文的傢伙。此人毫無軍事才能,唯有一點非常突出,那就是花錢如流水。從到任的那天起,嚴綬拿了中央的巨額軍費後只做了兩件事情,一是毫無節制地犒賞士卒,收買人心;二是拚命賄賂宦官,構建人脈。


宰相裴度屢屢強調嚴綬無能,請皇帝更換主帥。九月底,憲宗終於下決心撤掉了嚴綬,改任宣武節度使韓弘為淮西前線總指揮。


然而,韓弘的到任卻沒有為戰局帶來轉機。

因為韓弘與嚴綬半斤八兩。他雖不像嚴綬那麼會花錢,可他卻想利用這場戰爭壯大自身的實力。他知道,對手活得越長久,他在朝廷心目中的分量就越重,與朝廷討價還價的籌碼就越多,所以淮西太早平定對他沒什麼好處。


說白了,韓弘就是想養寇自重。


一連兩任主帥都不得其人,淮西戰局逐漸陷入泥潭,而與此同時,河北的形勢也一點不讓人省心。


元和十年歲末,王承宗放縱軍隊四齣劫掠,把相鄰諸鎮搞得寢食難安。於是盧龍(治所幽州)、橫海(治所滄州)、義武(治所定州)等鎮紛紛上疏請求討伐王承宗。


憲宗早就想收拾成德了,河北諸鎮的奏疏正中他的下懷。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 年)正月,憲宗下詔削去王承宗官爵,命河東、盧龍等六道兵馬出兵討伐。


至此,李唐朝廷不得不在南北兩線同時作戰,這樣的局面顯然是危險的。不少朝臣想起了德宗當年的覆轍和教訓,以宰相韋貫之為首的多位大臣力勸憲宗罷兵,等平定淮西再回頭對付成德。


然而,對於大臣們的諫言,憲宗自始至終不為所動。


反戰派對此憂心忡忡,卻想不出有什麼辦法可以說服這個一意孤行的天子。最後,大臣們只好悻悻地閉上嘴,靜觀事態的演變。


這一年六月,從淮西前線突然傳回一則戰報,令沉寂數月的罷兵呼聲再度響起,並且空前高漲。戰報稱,淮西前線的主將之一、時任唐鄧節度使的高霞寓在鐵城(今河南遂平縣西南)一帶與淮西軍會戰,結果全軍覆沒,僅以身免。


此前,前線的參戰部隊偶有小勝皆會向朝廷誇大戰功,凡是打了敗仗則一律隱瞞。可這一次實在是敗得太慘,只好如實奏報。


消息傳來,滿朝駭愕,反戰派抓住此事大造輿論,併入宮力諫。然而,讓他們萬萬想不到的是,憲宗對此依舊不以為然。他若無其事地掃了大臣們一眼,說:「慌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現在應該討論的是用兵的方略,當務之急是撤換不能勝任的將帥,及時為前線部隊調配糧餉,豈能因為一個人打了敗仗,就立刻罷兵?」


朝議的結果只有一個——接著打。


所有宰執大臣中,只有裴度一人堅持站在皇帝一邊。


在反戰派看來,憲宗這麼做簡直就是喪失理智。可在裴度眼中,天子這麼做就叫義無反顧、百折不撓。


淮西戰局的最終結果到底如何,目前還沒有人敢斷言,大家只知道皇帝是要一條道走到黑了。這些日子,反戰派大臣一個接一個掉了烏紗。繼去年年底宰相張弘靖、翰林學士錢徽等人被免職之後,本年七月,宰相韋貫之亦被罷免,九月,右拾遺獨孤朗又遭貶謫……


憲宗似乎在用行動向朝野表明,他收拾跋扈藩鎮的決心絕不動搖。


兩場戰爭就這麼曠日持久地同時進行著。


到了元和十二年(公元 817 年)五月,淮西已打了兩年多,出兵九萬餘人,耗費糧餉無數,卻未建尺寸之功。而成德打得更艱難,一年多來,朝廷出兵十多萬,戰線迴環數千里,卻因各部相距遙遠,缺乏統一指揮,所以勞而無功;此外,因戰線過長,每次從後方運送糧餉都要累死一大半牲口,導致後勤補給極為困難;最後,諸道軍隊都想保存實力也是朝廷無法取勝的原因之一。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大唐興亡三百年 7

王覺仁

讀客出版社

¥59.90 會員免費


達奚長儒

達奚長儒,字富仁,代人也。祖俟,魏定州刺史。父慶,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長儒少懷節操,膽烈過人。十五襲爵樂安公。魏大統中,起家奉車都尉。周太祖引為親信,以質直恭勤,授大都督。數有戰功,假輔國將軍,累遷使持節、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平蜀之役,恆為先鋒,攻城野戰,所當必破之。除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增邑三百戶。天和中,除渭南郡守,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從武帝平齊,遷上開府,進爵成安郡公,邑千二百戶,別封一子縣公。宣政元年,除左前軍勇猛中大夫。後與烏丸軌圍陳將吳明徹於呂梁,陳遣驍將劉景率勁勇七千來為聲援,軌令長儒逆拒之。長儒於是取車輪數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連轂相次,以待景軍。景至,船艦礙輪不得進,長儒乃縱奇兵,水陸俱發,大破之,俘數千人。及獲吳明徹,以功進位大將軍。尋授行軍總管,北巡沙塞,卒與虜遇,接戰,大破之。高祖作相,王謙舉兵於蜀,沙氐上柱國楊永安扇動利、興、武、文、沙、龍等六州以應謙,詔長儒擊破之。謙二子自京師亡歸其父,長儒並捕斬之。高祖受禪,進位上大將軍,封蘄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戶。

  開皇二年,突厥沙缽略可汗並弟葉護及潘那可汗眾十餘萬,寇掠而南,詔以長儒為行軍總管,率眾二千擊之。遇於周,眾寡不敵,軍中大懼,長儒慷慨,神色愈烈。為虜所衝突,散而復聚,且戰且行,轉斗三日,五兵咸盡,士卒以拳毆之,手皆見骨,殺傷萬計,虜氣稍奪,於是解去。長儒身被五創,通中者二;其戰士死傷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隴,既逢長儒,兵皆力戰,虜意大沮,明日,於戰處焚屍慟哭而去。高祖下詔曰:"突厥猖狂,輒犯邊塞,犬羊之眾,彌亘山原。而長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賊,所部之內,少將百倍,以晝通宵,四面抗敵,凡十有四戰,所向必摧。兇徒就戮,過半不反,鋒刃之餘,亡魂竄跡。自非英威奮發,奉國情深,撫御有方,士卒用命,豈能以少破眾,若斯之偉?言念勛庸,宜隆名器,可上柱國,餘勛回授一子。其戰亡將士,皆贈官三轉,子孫襲之。"  其年,授寧州刺史,尋轉鄜州刺史,母憂去職。長儒性至孝,水漿不入口五日,毀悴過禮,殆將滅性,天子嘉嘆。起為夏州總管三州六鎮都將事,匈奴憚之,不敢窺塞。以病免。又除襄州總管,在職二年,轉蘭州總管。高祖遣涼州總管獨孤羅、原州總管元褒、靈州總管賀若誼等發卒備胡,皆受長儒節度。長儒率眾出祁連山北,西至蒲類海,無虜而還。 復轉荊州總管三十六州諸軍事,高祖謂之曰:"江陵要害,國之南門,今以委公,聯無慮也。"歲餘,卒官。謚曰威。子暠,大業時,官至太僕少卿。

史萬歲

史萬歲,京兆杜陵人也。父靜,周滄州刺史。萬歲少英武,善騎射,驍捷若飛。好讀兵書,兼精占候。年十五,值周、齊戰於芒山,萬歲時從父入軍,旗鼓正相望,萬歲令左右趣治裝急去。俄而周師大敗,其父由是奇之。武帝時,釋褐侍伯上士。及平齊之役,其父戰沒,萬歲以忠臣子拜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

  尉迥之亂也,萬歲從梁士彥擊之。軍次馮翊,見群雁飛來,萬歲謂士彥曰:"請射行中第三者。"既射之,應弦而落,三軍莫不悅服。及與迥軍相遇,每戰先登。鄴城之陣,官軍稍卻,萬歲謂左右曰:"事急矣,吾當破之。"於是馳馬奮擊,殺數十人,眾亦齊力,官軍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將軍。  爾朱勛以謀反伏誅,萬歲頗相關涉,坐除名,配敦煌為戍卒。其戍主甚驍武,每單騎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馬,輒大克獲。突厥無眾寡莫之敢當。其人深自矜負,數罵辱萬歲。萬歲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試令馳射而工,戍主笑曰:"小人定可。"萬歲請弓馬,復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歸。戍主始善之,每與同行,輒入突厥數百里,名詟北夷。竇榮定之擊突厥也,萬歲詣轅門請自效。榮定數聞其名,見而大悅。因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過,令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榮定遣萬歲出應之,萬歲馳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復戰,遂引軍而去。由是拜上儀同,領車騎將軍。平陳之役,又以功加上開府。  及高智慧等作亂江南,以行軍總管從楊素擊之。萬歲率眾二千,自東陽別道而進,逾嶺越海,攻陷溪洞不可勝數。前後七百餘戰,轉斗千餘里,寂無聲問者十旬,遠近皆以萬歲為沒。萬歲以水陸阻絕,信使不通,乃置書竹筒中,浮之於水。汲者得之,以言於素。素大悅,上其事。高祖嗟嘆,賜其家錢十萬,還拜左領軍將軍。先是,南寧夷爨來降,拜昆州刺史,既而復叛。遂以萬歲為行軍總管,率眾擊之。入自蜻蛉川,經弄凍,次小勃弄、大勃弄,至於南中。賊前後屯據要害,萬歲皆擊破之。行數百里,見諸葛亮紀功碑,銘其背曰:"萬歲之後,勝我者過此。"萬歲令左右倒其碑而進。渡西二河,入渠濫川,行千餘里,破其三十餘部,虜獲男女二萬餘口。諸夷大懼,遣使請降,獻明珠徑寸。於是勒石頌美隋德。萬歲遣使馳奏,請將入朝,詔許之。爨玩陰有二心,不欲詣闕,因賂萬歲以金寶,萬歲於是舍玩而還。蜀王時在益州,知其受賂,遣使將索之。萬歲聞而悉以所得金寶沉之於江,索無所獲。以功進位柱國。晉王廣虛衿敬之,待以交友之禮。上知為所善,令萬歲督晉府軍事。明年,爨玩復反,蜀王秀奏萬歲受賂縱賊,致生邊患,無大臣節。上令窮治其事,事皆驗,罪當死。上數之曰:"受金放賊,重勞士馬。朕念將士暴露,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卿豈社稷臣也?"萬歲曰:"臣留爨玩者,恐其州有變,留以鎮撫。臣還至瀘水,詔書方到,由是不將入朝,實不受賂。"上以萬歲心有欺隱,大怒曰:"朕以卿為好人,何乃官高祿重,翻為國賊也?"顧有司曰:"明日將斬之。"萬歲懼而服罪,頓首請命。左僕射高熲、左衛大將軍元旻等進曰:"史萬歲雄略過人,每行兵用師之處,未嘗不身先士卒,尤善撫御,將士樂為致力,雖古名將未能過也。"上意少解,於是除名為民。歲餘,復官爵。尋拜河州刺史,復領行軍總管以備胡。  開皇末,突厥達頭可汗犯塞,上令晉王廣及楊素出靈武道,漢王諒與萬歲出馬邑道。萬歲率柱國張定和、大將軍李藥王、楊義臣等出塞,至大斤山,與虜相遇。達頭遣使問曰:"隋將為誰?"候騎報:"史萬歲也。"突厥復問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騎曰:"是也。"達頭聞之,懼而引去。萬歲馳追百餘里乃及,擊大破之,斬數千級,逐北入磧數百里,虜遁逃而還。楊素害其功,因譖萬歲云:"突厥本降,初不為寇,來於塞上畜牧耳。"遂寢其功。萬歲數抗表陳狀,上未之悟。會上從仁壽宮初還京師,廢皇太子,窮東宮黨與。上問萬歲所在,萬歲實在朝堂,楊素見上方怒,因曰:"萬歲謁東宮矣。"以激怒上。上謂為信然,令召萬歲,時所將士卒在朝稱冤者數百人,萬歲謂之曰:"吾今日為汝極言於上,事當決矣。"既見上,言將士有功,為朝廷所抑,詞氣憤厲,忤於上。上大怒,令左右暴殺之。既而悔,追之不及,因下詔罪萬歲曰:"柱國、太平公萬歲,拔擢委任,每總戎機。往以南寧逆亂,令其出討。而昆州刺史爨玩包藏逆心,為民興患。朕備有成敕,令將入朝。萬歲乃多受金銀,違敕令住,致爨玩尋為反逆,更勞師旅,方始平定。所司檢校,罪合極刑,舍過念功,恕其性命,年月未久,即複本官。近復總戎,進討蕃裔。 突厥達頭可汗領其凶眾,欲相拒抗,既見軍威,便即奔退,兵不血刃,賊徒瓦解。如此稱捷,國家盛事,朕欲成其勛庸,復加褒賞。而萬歲、定和通簿之日,乃懷奸詐,妄稱逆面交兵,不以實陳,懷反覆之方,弄國家之法。若竭誠立節,心無虛罔者,乃為良將,至如萬歲,懷詐要功,便是國賊,朝憲難虧,不可再舍。"死之日,天下士庶聞者,識與不識,莫不冤惜。  萬歲為將,不治營伍,令士卒各隨所安,無警夜之備,虜亦不敢犯。臨陣對敵,應變無方,號為良將。有子懷義。


侯景?

因為南北朝混亂的背景,再加上侯景乾的事不光彩,外加血統問題,這貨似乎就幾乎沒人知道。

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士兵潰退時能迅速組織反擊取得勝利。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沒有什麼,然而歷史上能在士兵潰退中迅速收攏兵力再組織反擊的幾乎沒幾個人。

想想戚繼光大將軍年少時面對潰兵無奈的嘶吼,想想我堂堂美帝沃克大將軍居然被潰兵擠出車禍,想想苻堅大帝面對潰兵時的絕望。

一個厲害的將領,他的兵夜襲不會亂,潰退不會散。

其實我一直覺得一個將領會不會打仗不是他多會進攻,而是他會不會撤退。

我很少在書上看到那個人會在士兵潰退時組織反擊,隱約就知道韓信,侯景,曹操。彭德懷。

大概我閱歷不多,水平有限。單純就是覺得能在潰退中組織反擊很厲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