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以前普通老百姓聊天怎麼說話溝通呢,也是各種文言文頻出嗎?如果不是又該怎麼說呢?還有各地方言差距那麼大,是如何統一的呢?


漢代之前,文言合一,故而當時的文章都是經潤色修飾後的口頭語(即上古「白話」)。六朝時,文言逐漸分離,漢語開始雙音化,一些新的民間口語詞(即狹義的「白話」辭彙)出現並取代了文言詞,如「擊」逐漸被「打」取代、「柔」逐漸被「軟」取代、「辛」逐漸被「辣」取代。但上層卻繼續使用「文言」寫作,而下層則使用「口語」寫作,如唐傳奇、敦煌變文、宋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也大都是用古白話所寫,因此,就出現文白不一致的現象。由於口語一直在演化,所以不同時期的古白話也是不同的,如,一個表示「尋找」之意的字詞,先秦用「求」「索」,漢魏之後則被「尋」「覓」取代,而到今天則多使用「找」字。

至於地域交流,先秦有雅言、漢代有通語、中古有正音、近古有官話,這些都是用來跨地域交流的工具。再不濟,找個老鄉作翻譯,實在不行,可以用文字進行筆談。

——————補充

文言作為文體自身也在發展,後世文言要麼是仿「六朝駢文」,要麼是仿「秦漢古文」,唐宋人搞「古文運動」,就是要用「秦漢古文」代替「六朝駢文」,因為「古文」比「駢文」更好懂也更好用(很多人能看得懂二千多年前的《史記》,卻看不懂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哀江南賦》,正是此理)。至於為何不傳用商周古文,一是佶屈聱牙太難懂,二是時代太遠,不好模仿其文風文體。


我們現在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滿口之乎者也,科學民主,英語政治,科學天文……阿。

現在文化普及也是很高了的,古代都不能比。古代小民說話方式要看他的身份地位和眼界,一輩子都是農民,那說話自帶土腥氣;是個商人,他肯定多關注店鋪運轉和市場;要是個茶博士,他和你聊天,打比喻都是自家茶相關啦。


很多人以為古人在日常說話時也滿口「之乎者也」,擔心穿越回去不會說「文言文」,沒法和古人交流。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話文。


所謂文言文,是古人寫文章時用的書面語言。春秋以前,文言文與口語白話文的區別並不大,文言文實際上就是將商周時期的口語簡化後變形而成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言文基本定型,以後的兩千年基本沒有變過。但口語白話文卻一直在變,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響,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導致的語言變化。唐朝之後,白話文和文言文分離得更加明顯,人們平時說話和寫文章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那古人為何寫文章的時候不用白話文呢?這樣豈不是更方便讀懂嗎?白話文儘管容易讀懂,但真的不容易寫,因為用字太多。同等信息含量的內容,如果用白話文,會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量。在紙張沒有發明前,古人在青銅器上鑄字、竹簡上刻字、絲帛上寫字,這些書寫材料都十分昂貴,而且書寫過程也很費勁。所以,古人為了省錢省力,寫文章的時候必須惜字如金,文言文這種精簡化的用語就體現了它的優勢。打個比方,您正在讀的這部書總共十餘萬字,如果用竹簡寫成,需要近三十斤竹簡。如果百萬字的長篇小說用竹簡寫成,大部分人是買不起的。所以,古人用文言文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省字控制成本。


東漢改進了造紙術,唐宋普及了印刷術。書寫材料便宜了,過程也不那麼費勁了,為啥還用文言文呢?這主要是因為文化傳承的慣性,文言文格式穩定,言簡意賅,有表達優勢。另外,古代的知識分子用文言文還能提高自己的格調——這樣能把自己和普通的「吃瓜群眾」區分開來,通過體現文化的高低差異來獲得優越感。兩千多年來,使用文言文一直是讀書人的身份象徵,直到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後,文言文的優越感才消失。

宋朝之後,隨著民眾閱讀的普及,白話文在書籍文章中的使用數量大大增多。宋代興起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話本」,實際上就是說書藝人表演時使用的底本。這種話本融合了口語和書面語,產生了一種淺近文言體,即白話小說。此後的暢銷類小說基本都用白話文了,這樣讀起來比較貼近真實生活,而且大家都能讀得懂,四大名著就是此類小說的代表。今天的初中生讀四大名著就容易,但讀純文言體的《史記》就費勁多了。


宋朝之後的白話文和今天差別不大了,基本上都能看懂。史書上記載過一段宋代官府審問一個婦女的對話,這婦女砍傷了自己的丈夫,官府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講歷史的王老師

讀客出版社

¥49.90 會員免費



《詩經》應該是春秋時期老百姓的歌謠原文——但是原本字音鬼知道,應該有一部分沒變,但是肯定有一部分變了的。畢竟各路方言字音都天差地別。


這個涉及到漢語分期的問題。

學界現在公認的是古代漢語到唐初,

唐初到清初為近代漢語,

清初以降為現代漢語。

這是我最近兩天看到的琉球王國漢文文獻資料的一頁,距今大概200多年,講話與現在基本沒啥區別了。

另外,古代有文化的人寫文章用文言,平時說話還有古白話的。這個可以在保存至今的敦煌變文、直講文、禪宗語錄裡面看到,後來就是各種曲詞,總之一切古人的口語語體的彙編資料都可以用來研究漢語分期之類的問題。


難道你不看西遊水滸的嗎?


跟「眾所周知世界上有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一樣,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朝代,古代和現代(不要在意這些細節

所以去查各個朝代與各國(古代)口語吧。

順便你猜 的 么 呀 嗎 吧 嘛 啦 哈 這些口語得不能再口語的,在古代是哪些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