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是因為饞。

80後經歷過農村物資匱乏時期,日子過得普遍很樸素,而半大小子是最容易餓的,有時候去田裡刨食:燒小麥、烤玉米、烤紅薯、烤螞蚱;也有烤麻雀、燒鳥蛋等等,後來自己偷偷在廚房煎雞蛋,這種事情沒少幹,幫下地的父母做個基本的飯也是理所當然。

長大以後,戀愛、結婚、育兒,烹飪是一種愛的表達。

戀愛結婚前幾年我是做飯的主力,因為兒時的功底,愛的投入與表達,當然還有一個被我寵著的喫貨的鼓勵與認可。愛人孕吐期,為了讓她能多補充營養,我也別出心裁,搞了類似「蘋果炒雞蛋」、「菠蘿溜魚片」之類的另類料理。不過在此期間,我們家喫貨學會了很多傳統硬菜,在後面的日子了為我分擔了很多廚房作業。

有了小傢伙後我出差較多,愛人成為煮飯主力,我只是在出差回來給小傢伙搞點新菜式,用來證明我在廚房的地位,雖然口碑不錯,但也逐漸喪失了主廚地位,淪為洗碗工之流,

如果大家感興趣,下次可以分享一下洗碗的經驗。


為了更好的生活。


天生的。因為我是金牛座。


因為烹飪的過程很有趣,做出來的東西也讓人有成就感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楞了一下。想想其實一開始是因為喜歡喫,就學著做。

後來我自己慢慢喜歡上了製作的過程,想讓做出來的菜讓喫的人喜歡。我也喜歡看別人喫我做出的菜時的滿足。


只有自己做的菜品,才能最大限度滿足自己挑剔的胃口


怎麼說呢,也許是年齡大了(剛過了24歲高齡的生日 ),看著每個單個的蔬菜在自己的烹飪下繪製成一盤美味佳餚讓自己或身邊的人都開心,很有成就感。最重要的還是這個過程,讓人很享受,外面的變化再快在廚房裡都能放一放,安安靜靜的洗、切、燜、煮、炸,去體會人間百味。再富有、再貧窮不過是一日三餐、喫喝拉撒睡,總會在廚房裡找到寬慰自己的方法,讓自己靜一靜,去廚房做個美味吧。


蟹邀。

剛剛來澳洲的時候,年齡小,沒什麼事情幹,學校裏也沒什麼作業,又正好看到了超市裡有賣的蛋糕預拌粉,沒錯,就是下圖這種

在年幼的我的心目中...這看起來格外的誘人啊啊啊!

結果....做出來的東西是:

(沒錯,qq空間裏八年前的照片)

在失敗無數次以後...我似乎意識到了,用預拌粉可能是不行的 然後就開啟了我跟著下廚房一起做菜的日子!

曬一曬近期的作品:


生活必須


因為可以做出家人喜歡的東西


大概是因為自己是個喫貨吧,因為愛喫。喫到好喫的就想自己複製出來,喫到不好喫的就想還不如讓老子來做。


謝邀。簡單說幾個方面吧

1.自己是喫貨,不會做飯的喫貨不是合格的喫貨。

2.自己的口味自己最清楚。

3.現在外面做得好的飯店都太貴了,做得不好的也不便宜。

4.我相信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學習研究。

5.現在外面的飯店做飯,偷工不減料,原材料是「越來越好」但工序可是越來越省,「味道」不只來自原材料,工序也是味道的重要來源。

6.作為一個普通人(qióngbī),能夠體驗到「享受生活」的地方不多了,一日三餐如果能給自己個機會小小的享受一下難道不好嗎?

7.做飯和玩積木、拼圖、編程很像,憑主觀想像一個目標,通過實踐不斷完善結果接近目標,有趣,同時有成就感。

本來想回答的更有邏輯一些,現在來看還是想到哪說到哪吧。


謝邀!

其實很簡單,就是如果只會喫不會做是喫貨。會喫也會做纔有可能成為美食家。每個人都口味都不同,只有自己才最瞭解自身口味。至於成就感在我看來只是個附加而已!(PS:非專業美食愛好者一枚,各位看看就好)


謝邀,學烹飪是我在監獄的時候。當時裡面開了很多技能培訓班。想著去玩一下,打發下時間也好。就去了。

當時是一個老師上課,他自己介紹是川菜師傅。挺和善的。每週上一節課,兩小時。和我熟了以後,我每次上課就給他帶一包煙,再帶一小包茶葉一起喝。一般一週學一個菜。做好以後就大家嘗嘗。學了一期,感覺沒學到啥。不過現在飯局上多了點談資。聊聊川菜流派啥的。


自己的興趣吧,品嘗是一種樂趣,自己製作也會有一種滿足感,如果做的好喫,那會更棒的


為了能好好照顧自己,父母安心,解壓。


速食麵喫多了不健康!


不想學,生活所迫


其實我覺得我自己挺懶的,平時在家都是爸媽做飯,在它們面前我廚藝根本就上不了檯面

我爸是廚師,我媽是理髮師,但是我媽煮的家常菜更勝一籌,我有他們倆在我就懶,我媽有我爸在她就懶

大學專業,我選擇了烹飪與營養教育

在選擇這個專業之前,我已經開始慢慢重視了營養健康這方面的知識

人這一生不求榮華富貴,只求身體健康

這也來自與父母從小到大他們對我的教育


因為做飯很有趣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