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想出這個問題:主觀感知是否決定著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向?

比如物理學中,物體勻速運動,則有v=x/t。

人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位移和時間是已知的,我們自然會知道,所以把這個問題簡化為數學模型。

但我認為,一個科學理論(數學除外,因為數學本來就是思維科學,不存在與現實世界結合的問題),只有「模型」是不夠的,還需要「分析」。

就像剛才那簡單的例子,模型是v=x/t,但還沒有分析呢(物理問題不是純數學問題),就算你知道等式,那你怎麼才能知道位移是多少呢,過了多長時間呢?模型自然就忽略了這一點(再次說明,這不是純數學問題,分析很重要)。

你可能認為,位移可以用尺子量,時間可以用秒錶測,不過如果我們沒有這些工具(或者不能保證工具的準確性),那麼這個連前提條件都無法獲得的模型還有什麼意義呢。

好了,前面都是鋪墊,問題正式開始。。。。。。

如果剛才的例子不算極端,那問題才真正開始:

如果人類沒有眼睛會怎麼樣(理解為人類不能看見任何東西)?

人類的物理學將怎麼樣?自然科學的模型又會怎麼樣?別忘了科學是幫助人類發展的工具。

數學中的幾何都會沒有任何意義,雖然客觀世界仍是三維的,但我們很難想像出來。

如果人類視覺聽覺都沒有又會怎樣?如果人類是癱瘓的(大腦會思考)會怎樣?

相反,如果每個人都有額外的感知能力會怎樣?比如蜘蛛俠,甚至可以通過感知引力來「透視」物體。

視覺增強,人類直接可以看見微觀粒子,物理學會不會把微觀粒子作為世界的大眾定律,就像機械運動中的v=x/t一樣,對人類來說那麼簡單?

如果人類能感知那6個微觀維度的話,是不是從出生就能感覺到弦理論,就知道很多至今仍然無法解決的物理問題?

所以我不知道,自然科學有沒有最基本定律,或者最基本定律有什麼意義(比如你有量子力學定律,但是不給你測得微粒疊加態的機器,那就沒有初始條件,理論也就是「空洞」了,還是不能用),可不可能用多種並列的方法解釋世界(而不是粒子最基本)

謝謝你能看到這裡,我不是唯心論者,我相信客觀世界

我的問題是:人類感知的不同會不會影響到自然科學最根本的研究方法?


-如果人類的感知器官不同,物理學會不同嗎?

就原問題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問題在於有多少是可變的,能保持不變的又是什麼

在問題描述中,我覺得把物理學換成自然科學更準確一些

這涉及到這些東西結構的問題,似乎這是容易被人忽視的一點

另一個答案中霍金所說的依賴模型的實在論也在提這個事情

模型有兩個部分,一是內部結構(structure),二是外部介面(interface)。那些理論看起來沒有哪個不是模型,但是人們喜歡關注內部的結構(公式什麼的能拿數學描述的東西),容易忽視模型的介面(和現實或是別的模型銜接的部分,問題描述中所說的分析)是啥,介面也是比內部結構更難描述

具體到自然科學,介面是量化、名稱和定義,這些受人的感官影響很大。

比如物理的這些常用單位的定義就和人的感官有關:米是人步長的量級,秒是心跳速度的量級,千克是人飯量喝水量的量級。。。如果外星人和人的尺寸不一樣,這些物理單位很可能都不一樣,這個問題描述里也提到了。

名稱也是依照人的感覺來的,還有發現人是誰,這些都很容易變。

內部結構是那些公式,大概也是題主所說的自然科學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我覺得那還是理論,方法一般指的是產生理論用的動態的東西) 這部分受人感官的影響較小,畢竟越抽象的東西就可以越穩定。

但還是會受影響。

比如,如果外星人沒有眼睛,那它們的科學中就沒有色彩學這一門,這是肯定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lor_space

除去依賴於人的感官的這些學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或者公式的樣子,也還是可以不一樣的

因為雖說公式什麼的算是物理模型的內部結構,但公式本身還是個模型,還是可以繼續拆成內部結構和外部介面

比如麥克斯韋方程組有積分和微分兩種形式

量子力學裡也有波函數和矩陣力學兩種表達方式

這說明,公式的樣子也是可以有很大變化的,而具體變成什麼樣,還是取決於人怎麼用著方便,還是和人的感官有關。

比如,人的這些表示方法在計算機看來就不方便,計算雞覺得方便的表示方法是這樣的

[公式]

的確,這還是形式,內容可以是一樣的。

問題就變成了,啥叫真正的內容呢?

其它答案說本質是一樣的我也同意,但本質、真相指的是什麼呢?能說清楚嗎?

反正,貌似所有的形式,都是可以變的


如果人類感官不同,物理學會不同嗎?

當然不會,物理規律是客觀的,我們和外星人甚至非同維度生物得出的物理定律一定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表現形式,比如十進位和二進位的區別,比如溫度、時間、任意單位定義的區別,比如勻速運動與加速運動的定義,比如引力的計算公式都可能不同,但這些不同,必然可以在某一基礎上互相轉化。

另外,我認為生物感官對其發現和理解物理定律是會造成局限的,這就是為什麼猴子、蛞蝓或者苔蘚沒有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人類作為三維生物(宇宙可能是11維的)很可能受到感官的局限,但是,但是,這不代表人類已通過科學發現的定律與諸如6維生物發現的同類型定律會有所不同。他們一定可以在某種條件下相互轉換。但可能的區別是,6維生物也許可以發現三維人類永遠無法發現和理解的定律,但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物理只是描述現象的模型,好比牛頓和愛因斯坦分別對重力有不同的描述,只是愛因斯坦的描述顯然更好,但牛頓的模型在一定條件下也能用。未來會不會有更神的模型描述重力也未可知。這樣看來,物理不是真相,只是解釋真相的邏輯。所以如果感知器官不同,肯定會有不同的描述模型,因為邏輯一定是要自洽的,而這個自洽無非就是人能理解的自洽。但最終,不論如何描述,所有的模型都在試圖虛線畢竟所謂的真相。


霍金《大設計》:


不會,因為宇宙就在那裡,不會因為瞎子或者透視人研究它而發生變化。

無論什麼感知方式,室溫下的水都是流動的,能透過可見光的,能溶解很多物質的。

也許研究者是瞎子,看不到可見光,那麼這個研究者想要研究世界的真相就會想辦法用設備輔助也好,用什麼別的辦法也好,間接的「看見」可見光,否則研究就不能進行。

在我們這個宇宙,只要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後得到的宇宙模型肯定是分子原子模型而不是地火水風陰陽五行。因為後者研究到深入之後不能和現實相對應。

物理學不會因為感官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因為感官是有局限的,我們通過各種手段擴充感官範圍,來接近宇宙真相。感官範圍擴充之後,看到的就是同樣的東西了,畢竟宇宙就在那裡。


謝邀,人類的感知不會影響到自然科學最根本的研究方法。

就像你說說的,物體勻速運動v=s/t。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現象不同的,有的看到的是這物體向左運動或向右運動,有的看到速度不同,有的看到是靜止的有的看到小球在從小變大,有的看到物體在變小,都是對的,你說的藉助工具得出結論的方式並不正確,沒有工具也可能總結出規律。

v=s/t 是關係公式,v與s成正比關係,與t成反比關係,你可以定義2米的距離單位為1米,你也可以定義60秒為1秒的時間做為時間單位,並不影響v=s/t這個公式的正確與錯誤,這個公式代表的是運動物體的關係。

不同的人接受相同的信息,但是處理信息的方式不同,導致他們的結論不同,並不代表他看到的與別人不同,有些人看到你認為是能看到背後的東西,是因為他處理信息的方式不同。

自然科學有規律,他的規律是哲學,感覺中國的古代哲學距離真理更近一些。

比如道家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各個學科的認知發展和萬物規律不就是這樣的嗎?

越本質的東西越簡單,解釋現象越多。

萬物相生相剋,這不就是在研究對立與統一之間的關係嗎?

這是自然科學最基本的關係。

比如孫子兵法,就感覺是一本哲學書,實際介紹的哲學理論。

書中介紹的辭彙概念都是一對一對出現的。

敵我,遠近,攻防,戰不戰,彼此,用不用,強弱,都是把互相對立的問題統一的來分析對待,是最底層的看待一個問題的方法。是一種對待事物的哲學方法,不光適用於戰爭。短短几千字把問題都說透了,適用幾千年,可移植到其它領域,這些都是底層的知識,底層的看待一個問題的方法,現在寫本戰爭的書,幾十萬字過不了多少年不適用了。

唯物主義教會讓我們對立統一看待一個問題,那麼也適用於講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作為一個問題統一起來看待。會發現很多中國古代唯心主義思想思維方式,跟現在的唯物主義是一樣的對待一個問題。

謝謝您看到這裡,很可能又折翼了,這要放在,一句話氣死物理學愛好者估計會噴死,這道家是研究物理的底層方法。


不會,物理實驗的結果靠的又不是感覺得來的


感知器官改變現象,事物本質不變,只要你所處宇宙不變,物理學就不變


只要確定是物理學,必然是要有統一的思維,思維一致,就不以感官為轉移。

我給你一個思維不一致的例子,我們國家的中醫學。學中醫,用著同樣的感官,很顯然,與物理學有了大不同,這兩者基礎思維不一致。


會的,因為我們當前所認知的所有的一切都僅僅是我們的感官所認知的東西,即使透過所謂儀器也好,但最終也是靠「以人的角度」來認知的世界,我們幾乎所有的人從一出生就有兩個認知:一個是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一個是認為外在的世界是絕對、客觀、獨立的世界;

但通過學習修行會慢慢發現這兩個認知是有問題的;同時也會認為當我們眼球結構發生變化,或我們的感官發生變化時,外在的認知也會發生改變。

我們都只是生活在自己感官創造的世界當中,只是我們地球上70億人的感官大同小異,這麼多世界重疊在一起,讓我們誤以為外在是獨立客觀的外在物理世界罷了。

換句話說:當我們的感官不同的時候,那所認知的東西也就發生變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