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東西可以看一下日本戰後寫的《大東亞戰爭全史》,裡面雖然有不少洗白天皇等的成分但是還是一個很好的在日本方面解讀二戰太平洋戰場和東亞戰場的文獻資料。

日本在1941年決定偷襲美國珍珠港的原因,非常複雜,是各個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所引發的日本決策層的思考及判斷決策,其主要原因是抗日戰爭(日本稱「中國事變」)的遲而未決和英美對日本的經濟制裁。

1.日本成為現代國家的時間正好是19世紀的帝國主義時代,登上帝國時代末班車的日本不可能脫離當時盛行於世界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思潮,奪取殖民地成為日本的在做出決策時的中心思維。

2.亞太地區的殖民秩序在一戰結束後以《華盛頓條約》作為基礎確立,而後以九國公約等方式形成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確定了一戰協約國戰勝國及中立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統治秩序——即英、法、美、日、荷等國家,日本如果想要奪取新的殖民地和市場,只能從上述國家進行奪取,或者入侵中國。

3.日本決策層對二戰前的世界經濟危機進行剖析並試圖找到解脫經濟危機的方法,最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日元集團因為不能自給自足,所以日本長時間難以走出經濟危機,這一結論使日本做出在後續發展中擴大抗日戰爭(日本稱「中國事變」)以及南下東南亞挑戰歐美殖民秩序,奪取資源產地確保日元集團「自給自足」的決策。

4.自1937年以來,「中國事變」已經持續了4年,這場對日本而言已經收穫不大甚至需要更多投入的戰事遲遲不能結束,而日本決策層認為中國政權拒絕與日本媾和的主要原因是英美對中國的支持和對日本的經濟制裁,為了以日本希望的和談條件來結束「中國事變」,需要切斷英美對於中國的支持,打破對日本的經濟制裁。

5.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而後德國入侵波蘭開始與英法的歐洲戰爭,1940年9月份德意日三國簽訂「三國同盟」成立軸心國集團。軸心國集團結盟的原因正是德意日三國需要尋找盟友,以盟友的力量威懾美國,阻止美國介入德意正在進行的歐洲戰爭及日本正在進行的東亞戰爭。出於威懾美國的需要,軸心國集團也向蘇聯投出過橄欖枝,仿照蘇德互不侵犯協定,日本也與蘇聯簽訂了類似的蘇日互不侵犯協定。但是因為預先的分贓不均(蘇聯在歐洲要求北至芬蘭、南至保加利亞的勢力範圍,與德國的要求相左)等各種原因,蘇聯並沒有加入軸心國。

6.蘇聯的「中立」成為德國的歐洲戰爭的最大不確定因素。鑒於1939年蘇芬戰爭蘇聯的拙劣表現,1941年沒能拉攏蘇聯加入軸心國集團的情況下,德國很快做出決定向蘇聯開戰,這場戰爭一開始出乎日本的意料,而且德國決定開戰的事情也沒有與日本通報。這讓軸心國集團產生了內部裂痕,加上之前諾門坎戰役的戰況,日本在德國侵蘇戰爭開始時選擇保持中立。這也給了日本一個新選擇:達成對美妥協,脫離「三國同盟」或者不履行「三國同盟」義務。

7.1941年時,日本決策層判斷歐洲戰爭情況對軸心國集團一片大好,法國已經在去年投降,荷蘭業已被佔領,政府流亡英國,英國收縮回英倫三島,蘇聯在德國的大舉入侵下岌岌可危。在這個情況下,日本決策層認為歐洲戰爭即便轉變為持久戰,勝利者也會是德國,那麼在東亞如果無法達成對美妥協,以和平談判的方式使英美停止對中國援助並停止經濟制裁,那麼武力南進,奪取東南亞的英屬殖民地切斷援助道路,奪取荷屬東印度解決資源危機也是日本解決「中國事變」的出路。

綜上情況,在1941年這個節點上,日本認為軸心國的國際形勢一片大好,法國與荷蘭被佔領,英國需要全力以赴在歐洲面對德國的挑戰,在非洲面對義大利的挑戰,對亞太地區屬於鞭長莫及的狀態。與此同時,持續4年的「中國事變」遲遲不能結束,經濟制裁使日本的本土資源接近枯竭,國際貿易受到阻礙,英美對中國的支持使中國拒絕與日本的媾和,所以日本不管是出於結束「中國事變」的需要還是出於對資源的需要,只有兩個選擇:1.在亞太地區向美英荷開戰;2達成對美英荷的妥協。

那麼問題來了,對美英荷妥協是否能夠滿足日本的胃口?如果必須開戰,鑒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屬地僅僅只有菲律賓和部分島嶼,擁有與中國相鄰的殖民地的僅有英法兩國,那麼日本能否僅僅向英、荷開戰(當時法國已經投降,日本可以通過與德國、法國的協商解決東南亞的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事項)而不向美國開戰呢?


和平方案:對美英荷妥協

在1941年開始,日本就開始了和美國的談判,其主要目的是讓美國放棄援助中國並停止對日本的經濟制裁。但是日本和美國的和談條件相差甚遠,分歧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1.如何結束「中國事變」,達成和平

日本結束「中國事變」的要求是:1.華北自治,日本有權在華北及海南島等附屬島嶼駐軍,時長約為25年;2.中國承認偽滿洲國;3.蔣介石政權與汪精衛政權合併;4.在《日滿華協定》基礎上發展中日關係及中國的其他外交關係。這與美國的要求差距甚遠,美國並不同意日本在華駐軍,也不同意中國外交關係必須以《日滿華協定》為準則。

2.日本在「三國同盟」的義務

日本要求自行解讀「德意日三國同盟」的義務,而美國要求日本退出「德意日三國同盟」或者使該同盟成為一句空文,並且將這個要求作為美國勸中國政府與日本媾和的先決條件。

如果不能達成對美妥協,使英美放棄對中援助並取消對日本的經濟制裁,日本的資源是根本難以支撐後續的對中國作戰的。而妥協方案的這兩點根本分歧也是日本無法接受美國方案,與美英荷妥協的原因,故而日本在持續的外交斡旋中,日本決策層也在日本政府內部表露了「如果和談不成,不惜對美英荷開戰」的態度,並且開始準備作戰方案。


戰爭方案:對美英荷開戰

在日本決策層表露出「如果和談不成,不惜對美英荷開戰」的態度後,日本決策層進行了關於英美荷是否可分別對待的討論。日本陸軍提出過僅對荷開戰或者僅對英荷開戰而不對美開戰的構想,但是被日本海軍堅決反對,原因如下:

1.僅對荷蘭開戰,並不能阻止英美對中國的援助,為解決「中國事變」勢必要向英國開戰;2.英荷兩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利益密不可分;3.一旦開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和菲律賓的地理位置將會成為日本對英荷開戰束手束腳,即便對英荷戰爭順利,佔領英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菲律賓的美軍存在會扼制住新佔領地區與日本的海路,一旦後續美國加入英荷一方向日本開戰,日本的資源獲取仍然非常困難;4.以美國支持中國抗戰的情況來看,後續非常可能加入戰爭,如果在對英荷開戰後再對美國開戰,日本海軍將喪失突然進攻的優勢,將戰爭引向日本極力想避免的持久戰狀態。

綜上4個理由,日本陸軍最後也贊同了日本海軍的對美英荷一起開戰的方針。後續的作戰方案也以美國作為主要對手進行制定。


事已至此,日本在「德意日三國同盟」威懾美國不成功,無法達成對美妥協的情況下,只能從「不惜對美英荷一戰」的態度表露轉變為「決心對美英荷開戰」的決策。後續偷襲珍珠港不過是日本決策層「決心對美英荷開戰」的結果罷了。


日本人被中國戰場拖死了。

其經濟上難以為繼,外交上被孤立,政治上被狂熱的軍部和國民所綁架,無法採取理智的抉擇,只能繼續賭國運。

到1940年左右,日本國內流動資金消耗殆盡,財政瀕於崩潰。日本已經喪失國際購買力,無法繼續維持戰爭物資。此時歐美希望以經濟打擊迫使日本在中國問題上做出妥協,但實際上陷入瘋狂的日本想要對華妥協已不可能。

美國在1939年決定《日美航海通商條約》在第二年1月後不再續約,為對日經濟禁運在法律上做好了準備。

1940年6月,法國戰敗。日本逼迫法屬印度支那當局切斷對華援助通道。9月,日軍強行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日本進駐越南,軍事上是要切斷中國外援,經濟上是能取得大米、橡膠、礦產等緊缺物資。但是也直接威脅到了歐美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促使美國決定對日禁運廢鋼等戰略物資。

41年5月,美日開始談判。7月,日軍又出兵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美國開始對日禁運石油,日本戰爭機器即將停擺。

10月,日本政府決定戰爭。


簡單來說,就是日本發動918後,吞下東北,引起美國不滿。美國擔心在華利益受到日本侵害,於是照會日本要求日本放棄東北,退出侵佔土地。引發兩國矛盾,最終矛盾無法調和,引發戰爭。

在此之前,美國和日本是最大合作夥伴關係,一丘之貉。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膠、鋼材乃至大米等物資,均是由美國或英美控制下的東南亞殖民地出售。尤其是石油橡膠鋼材等軍用物資,美國的出口幾乎佔到日本進口的80%以上。可以說從那時候起日本就已經成為美國養的一條狗了

只不過因為美國關心在華利益,要求日本放棄喫到嘴裡的肉。而日本因為經濟危機,對外戰爭轉移矛盾已經成為首選,全面侵華戰爭已不可避免。而為了能夠不再被美國拴住狗鏈,東南亞的英美法荷等殖民地也成為必爭之地。而當時唯一能對日本海軍構成威脅的就是駐紮在珍珠港內的美軍艦隊。

所以當日本不願意停止戰爭,又極其需求東南亞的資源後,日本與美國的矛盾必然無法調和,那麼先下手為強擊破珍珠港內的美軍艦隊自然就提上日程。最後拿出的方案就是偷襲珍珠港了


簡單來說就是日本所謂的「奇策」,918之後,如果繼續留在國聯裡面,就可能會被經濟制裁,日本就想出奇策,退出國聯不就不會被制裁嗎。為了緩和和英美外交關係,既然英美都反共,那就和德國簽訂反共協定。為了緩和和中國的關係,那就打到中國低頭,所以發動了全面戰爭,剛開始只是說上海,接著變成南京,後來變成武漢,最後直接否認國民黨政府否認蔣介石。總體來說,在明治時期,日本有個元老院,統籌日本政府軍隊外交,有那麼一羣人能夠決定拍板,所以即使是三國干涉,樸茨茅次合約,也簽了。到了昭和,那羣元老都死了,日本沒有一個這樣機構來統合各個方面


北上?還是南進?

雖然沒準還有別的選擇(中國他啃不下,陷的死死地),但少壯派軍人一定要為了天皇而戰鬥呀

北上,諾門坎被蘇聯紅軍爆錘,蘇聯紅軍可不是當年的沙俄舊軍隊。

南進?

emmm,你看我坐擁一票驅逐艦小學生,最強條約重巡,旗下違章建築多炮塔神教不虛老美舊無畏鐵王八,空母比老美還多

走,幹他丫的

遂觸發美帝戰爭機器生產加成1000000%

卒於蘑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