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這個行業並不特別。

其它行業死後出名或是死後得到承認的並不罕見,比如曹雪芹,比如巴赫,比如伽羅華,比如……

但是和畫家比起來,這些人好像少了一些可講的故事。

但是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

畫家生前就功成名就的絕不比其它行業要少,達芬奇莫奈羅丹畢加索達利都是,倫勃朗也沒少過好日子,即使是像米開朗琪羅和維米爾這樣特別會叫苦的傢伙,其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普遍還是在中產以上的。

剩下很多「被埋沒的天才」其實多半是因為死得太早了,比如莫迪裏阿尼,比如埃貢席勒,他們但凡稍微多活幾年,命運很可能完全不一樣,至少畢加索是承認莫迪裏阿尼很牛逼的。

再往下數就可能是題主要問的例子了,梵高。這個是很切題的,確實是死後纔出名,而且還不是個例,是有一夥:高更,塞尚,等等。

可是你發現了嗎?我們所熟知的死後出名的例子,多半出現在印象派運動的前後。這是因為印象派本身就是美術史上的一個大革命——或者說是大革命的最高潮。

整個十九世紀,美術史是被翻了個個的,它帶動著整個社會的審美觀和觀察方式、視覺經驗都進行了一個徹底的改變,關於這個革命就不是一個回答能說完的了。

回到題目,在這個大革命裏,有幾個跑得特別快的闖將,死在陣前。後頭的人又嗷嗷地往前沖,社會一般公眾對藝術創作的理解總歸是要比藝術界慢一些,所以公眾要等藝術的革命成功了,當年沒死的闖將們功成名就了(比如畢加索)纔回過神來,這也正常。

最後可能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美術行業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它會留下特別物質化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可以在多年後放在拍賣行拍賣的,這是其它行業——文學,音樂,數學,物理所比不了的。而這些作品的拍賣帶來的直觀的震撼也不是其它行業能比的,所以更容易被人記住。


假設我們可以:簡單的把世上的人分為:

1.先知先覺者。2%。

2.後知後覺者。18%。

3.大量跟風的人。80%。

那麼所謂世俗意義上的出名就是:被大多數人知道, 接受甚至景仰。

4.牛人往往是長時間消耗生命,用於本行業的深耕和拓展。具體成就,往往已經遠遠把眾人拋在身後。

5.然後,然後就有了,剛才我說的1,2,3。眾人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是需要時間的,十年20年吧。

6.到能深刻理解,感同身受,也需要時間的。又十年20年吧。

7.看到這裡,聰明的你還會選擇當牛人麼?或者你可以體會到部分牛人內心的感受麼?

8.有些智力行業,本來就是地球上極少數人參與的燒腦遊戲。接受精英教育的人,絕對數量,相對數量都很少。大多數接受通識教育的人,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關注這些領域。任何社會,無論古今中外,結構設計模型都是這樣。貴族和精英是在我們之上的平行階層。我們除非用錢作為媒介去交換,不去做分配給我們做的事。所以在這之前我們想高價賣出自己的生命值。也許是大多數人苦難一生的根源。因為人生猛幹活只有十年。而且人生若沒有好好設計,就一去無回了。就算你剋制,設計,概率和運氣也很重要。時代的命運就是我們個體的命運。怎麼樣?振作起來,給自己裝上十個攝像頭。


先看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實際上除了很少人是死後出名的。基本三種情況,活著的時候整個流派不受重視,如梵高高更。一種是,活著也不咋地,死了幾百年被發掘出來,一下能想到的只有Vermeer是這樣。還有一種是命實在太短,名氣竄再快也趕不上,比如席勒

其他多數你知道的藝術家其實活著的時候就是大師了,只是看成名早晚,喬託,文藝復興哥幾個,倫勃朗,卡拉瓦喬,魯本斯,....,安迪「複印機」沃霍。

而且有個倖存者偏差在裡面,要真正當時不出名的,拿不到大項目;畫點啥風景人物掛平民家裡,沒等藝術家死,作品先死於裝修了。


首先,這是一個「偽問題」。藝術家達至其藝術巔峯,能且僅能在其生前,「靈魂」是無法進行任何形式的藝術創造的。當然了,不包括某些「作品選題」與死亡有關的「行為藝術家」——如果存在這種「獻身藝術家」的話。一位藝術家的藝術巔峯,必然在其生前就已達至,區別在於其藝術成就是否為當時世俗社會所認可。

很多藝術家,像梵高、舒伯特等人生前窮困潦倒,不為人們所認同,直到他們死後,作品的藝術價值才被承認,他們也才被世界認可。

藝術總是超前的,尼採的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藝術先於哲學。一般在死後被人認同的藝術家都是某流派的先驅。

當然,幸運的藝術家比比皆是,其中首推畢加索,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

至於生前寂寂無名的藝術家們,或許可以說「其曲彌高,能和終者蓋寡。」天才的思想都往往是超越時代的發展。一時無法被大多數人理解的。究其原因,其中又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主動遠離了名利場的藝術家:他們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對其他世俗的東西大都漠不關心,自然不會有人去關注他們,他們甚至會與當時俗世生活格格不入。

第二種:藝術家自身由於機遇缺失、歷史環境惡劣,甚至自身性格存有重大缺陷,導致其人其作品無法與當世主流思想融合溝通。

第三種:藝術家從事的創造行為遠遠領先於時代(前述梵高等例證),這就先天決定了其藝術形式不可能被當時所接納。

第四種:鑒於藝術品大多具有較強的主觀因素(一千個哈姆雷特論),歷史選擇既有偶然性,也有很大的戲劇性。流傳下來的藝術家作品未必就是其巔峯期作品,甚至未必是公認的藝術品,也許只是歷史同人類開的一個玩笑。藝術品的價值往往不取決於其被認可程度。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對這些一代之卓越天才,後來者基本上都是崇敬以對之。即使他們身前碌碌,文化史終歸也會給出大致公正地判讀。

綜上,古今中外的偉大藝術家,他們的偉大作品完成之時,就已開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旅,這個過程波瀾壯闊,卻並非無跡可尋。當你邂逅,且請珍惜。


並不是這樣。

死後成名的,除了梵高你還能舉個例子嗎?

大多數畫家都是年少成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