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名節,古時候無論是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豫讓士為知己者死,田橫、諸葛誕的門客們薤露蒿里,某種意義上講都是為名節,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這麼看,在孔聖人及儒家學派眼裡,為了名節獻出生命是求仁得仁,得其所的。

孟子也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司馬遷《伯夷列傳》

感覺其實對於名節什麼的,伯夷列傳說的已經很詳細了吧,在其中引用了長沙王傅賈誼說過的:「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烈士徇名,某種意義上說的也挺明確的了吧。

對於生命和名節孰輕孰重,或許文天祥的正氣歌裏已經有了答案了吧。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存,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常摐有疾,老子往問焉,曰:「先生疾甚矣,無遺教可以語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雖不問,吾將語子。」常摐曰:「過故鄉而下車,子知之乎?」老子曰:「過故鄉而下車,非謂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過喬木而趨,子知之乎?」老子曰:「過喬木而趨,非謂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盡矣,無以復語子哉!」

有的版本,是孔子問老子,總之,同一個結論,剛強易折,柔軟得以保全。

然而,牙齒化石千古留存,肉舌頭化石聞所未聞。


這個問題,根本無法回答。

就這麼一句話,對應了成千上萬個場景。

無牽無掛講氣節容易,牽扯到合族上下,三五好友,就真難了。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最是讀書人


如果侮辱不太嚴重的話,我就選擇腦袋。如果,侮辱嚴重的話,我就選擇名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