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中華文明凡幾千年來,在1915年新文化運動之後,「國家」「民族」概念才正式興起,在這之前的幾千年裏,都是「家本位」,國家機構上「皇權不下縣」,在老百姓的意識層面上,叫「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所以老祖宗的大智慧裏有一條叫「家和萬事興」。

老祖宗為何有此一說,我更相信這是基於大數據和老百姓探索總結而出的結果。

基於此,我說三點個人想法:

1、自我認知清晰

家本位,註定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每個人都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是誰,有什麼責任和義務;

2、積聚力量

有共識基礎,有共同目標,知道該做什麼才能為這個家庭貢獻力量;

3、有容錯率

出現溝通不暢、理解偏差或者彼此對立的時候,能夠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相向而行,就減少了內部消耗和阻力,就能把大家歸到一個方向來,其實這應該是和的核心;

過於概念化,先寫這些。


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影響吧。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定是要有父親和母親雙方的陪伴與關愛(不是溺愛),父母和睦,孩子得到足夠的關愛,能更容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更有探索世界的慾望,因為他明白,他的身後是有父母的愛作為堅強後盾的,不論他做什麼,父母都會支持。孩子對生活更充滿活力與希望。

父母爭吵,往往會讓孩子認為是自己的錯,對自己產生懷疑,會限制自己的行為,甚至造成心理畸形。

家庭暴力,也是家庭不和睦的一種。棍棒式教育的前提是,孩子有錯,並且他認識到自己是錯的纔可能有效。而不分青紅皁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繼而打罵孩子,會讓孩子身心備受打擊,這樣很可能使孩子「積鬱成疾」,患上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等。

真的,家人的語言暴力,比打罵,比別人的語言暴力更能傷害孩子的心。語言上對孩子的否定,會讓孩子懷疑自己,質疑自己,不自覺的向家人口中的樣子發展,自暴自棄是常態。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不管它具體有什麼意義,家庭和睦總比不和睦要好的多,不論是對家長,對孩子,對社會,都好。我的父母從和睦到不和睦,對我們兄弟姐妹的影響很大,我從成績很好的乖乖女,變成了現在的沒用樣子;我妹,自暴自棄,早早輟學,作文裏曾寫過對父親的怨恨,我仍記得很清;我哥,幾次喝醉痛哭,都是念著我爸的壞;我媽,我爸又出軌,又遭受幾次暴力,喝水銀自殺未遂,去醫院救了回來;我爸,過年有家回不了,我們兄妹不讓他回家過年。家裡手頭也沒有以前寬裕了。怎麼說,孩子恨不了誰的,只能逃避,樂觀點的,假裝什麼都沒發生;消極點的,痛苦不堪。

熬夜傷身,就先這樣,個人親身經歷觀點,加上平時閱讀得來的小觀點,有缺陷處,請指出。


家和萬事興


消除內耗。


都說家和萬事興,往往如此,幸福的家庭,各個成員之間都能夠和諧共處,共同成長,至於你要說家庭和睦的意義,有句話叫做不幸的家庭千萬種,幸福的家庭都一般,你這個問題本質和人生的意義一樣,在於你在乎的是什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