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國家寶藏》欄目一夜刷屏,欄目通過講述中國九大博物館鎮館國寶的前世今生,來向世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推動文化傳承,意義重大。首期首推的國寶就是故宮館藏宋代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圖》,讓我們一起聚焦這幅巔峰之作。

《國家寶藏》欄目

中國古代藝術、文化、歷史集大成者

《千里江山圖》作為工筆畫的代表作,其細膩精妙的筆觸和嚴謹的構圖使宋代中國的大好山河躍然紙上,被稱為「宋代版航拍中國」,正是這樣精緻逼真的唯美藝術讓中國古代的歷史風貌在千年後還能被世人所知所賞。可以說,中國工筆繪畫藝術中所蘊含的巨大歷史文化價值,是其他藝術品所望塵莫及的。

《千里江山圖》局部

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創作了一幅長達十一米的畫,其中結構布局、啟承軸轉皆是大家風範,這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事情。而距今九百多年,這幅畫依然散發著屬於那個時代的魅力。

《千里江山圖》是宋代青綠山水畫中具有突出藝術成就的代表作。傳統的「青綠法」,即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為主要顏料,敷色誇張,具有一定的裝飾性,被稱為「青綠山水」。

要完成這樣一幅長約12米的青綠山水畫相當的不容易,據節目現場嘉賓中央美術學院教師介紹,要完成這樣一幅畫需要畫五遍才能完成。第一遍是繪墨稿,第二遍是赭石紅上色,第三遍石綠上色,第四遍石綠上色,第五遍石青上色。

第一遍 水墨鋪底

第二遍 赭石上色

第三遍 石綠色

第四遍 更多的石綠色

第五遍 青色

通過五個層次關係來完成這幅畫作,相當於畫了五遍11米長的畫卷,才有今日我們能看到的千古不褪色的絕世之作。而還有關於《千里江山圖》的一大看點,則是其所用顏料之珍貴,所有原材料諸如孔雀石、藍銅礦、赭石等等,皆是礦石、寶石之中的上品,才會被用來做顏料,所以可以保存的時間幾乎是無限制的,這也是被稱為傳世作品的原因之一。

除了創作過程複雜,這幅畫所用顏料也極其珍貴,基本都是從寶石、礦石、中藥材中提取的。紅色的原料是赭石,綠色的原料是孔雀石,青色的原料是藍銅礦,白色的原料是硨磲,這些原料用的都是上品。

《千里江山圖》可以千年不褪色的秘訣就是:其所用原料皆為寶石礦物研磨而成,色彩艷麗。

而對於如何把礦物質變成顏料,非遺國畫顏料傳承人仇慶年先生為我們答疑解惑。

首先要從大塊的礦物質中敲打一些小塊搗碎,然後過篩兩遍,放到水中每天研磨8小時,連續20天,再分四層進行漂清。繁瑣的程序,耗時又耗力,但是就是這樣的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步,才能最終研磨出《千里江山圖》的顏料。這是民族的瑰寶,是華夏的文明,是炎黃子孫世代相傳的匠心之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