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書店和書店設計

主講人:曾鋒(蘇州鳳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時間:12月28日 20:00-21:30

內容記錄如下: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各位書店同仁、開卷公司的夥伴們,大家晚上好,很高興能有這樣的平台和大家進行交流。

當初北京開卷策劃這個微信群的目的,是希望書業界的朋友共同來探討一些書店行業的問題,因為我們都是從業者,從交流中獲取一些大家都有用的內容。所以,希望大家在交流過程中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把自己都當成老師,畢竟各有所長。

今天由我先做主持人,和大家交流關於書店設計的話題。

我一直在書店工作,不過原來在江蘇省店,後來到了一線公司。書店設計是我在之前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問題,也是近年來我和很多兄弟公司交流時他們提問最多的問題,所以我在開卷連載文章是從書店設計開始的。

書店的設計是這幾年的熱點問題,原本通過設計提升書店的空間表現,是比較自然的事情,也符合商業零售的規律和消費者的心理期待,然後隨著最美的書店的評選等,書店設計被推波助瀾,成為許多書店推介自己時最重要的特徵。這個時候,我發現好像書店的設計有點走彎路了,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看法,可能不一定準確,

下面,大家對於書店設計有一些什麼問題和看法,我們可以進行交流。

巨鹿智源書店經理 田新爽:

現在有些書店已經開始為美而美了,我的問題是:怎樣找到靠譜的設計師,可以兼顧賣場銷售陳列的需求和風格,而且有一個合理的費用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對於美,是現在一般書店必須要追求的,但不是所有的書店條件都可以實現美。關於書店最美的這個事情,大家可以回顧一下廣州方所開業時的狀況,廣州方所是在2011年年末左右開業的。剛開業的時候也沒有最美書店這些說法,但大家能感覺到,那個時候的方所呈現的是一種驚艷的感覺。但後來從鍾書閣開始,好像我們的行業就開始討論最美書店,再加上一些「最美書店」的評選在推波助瀾,導致好像從2014年開始,大家對書店的關注全到了「最美」上面。其實「最美書店」從目前的評選含義上講,很大程度還是體現在空間的展示上,而不是說它能夠真正做到各方面的最美。

能不能找到靠譜的設計師,坦率地說,我在書店工作這麼多年一直是在「碰」的狀態。我接觸過很多設計公司,也接觸過很多設計師。現在來說,想找到既價格合理,同時又特別懂書店、特別懂商業的設計師是非常非常困難的,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我覺得找設計師可以這麼去反推。就是——比如你看過哪些書店,你覺得哪家書店的設計相對比較好,那你可以反向去尋找這個書店是由誰設計的。第二,從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國內書店設計案例來講,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找到一些設計上的共同點。我的理解是,如果你能夠把書店看得特別的懂。那麼你在當地找一個設計師按照你的意圖去把它畫出來,這其實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率、而且是成本不會特別高昂的一種設計方式。

選設計師的側重點,我覺得可能不在於設計師對空間設計概念的提煉,而在於設計師對平面布局的功力。我9月份在成都參加《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的一場論壇,論壇上有很多設計公司參加(做過我們書店行業設計的設計公司)。我看了一些他們的案例介紹,從我實際運營比較大規模的商業項目和書店的角度來講,看出的問題是很多設計師對商業平面規劃不是特別在意,平面規劃和商業平面規劃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有的設計師跟你講人流動線、垂直動線,聽上去、看上去頭頭是道,其實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如何把能夠出收益的部分放在最合理的位置,如何能把出景觀的部分放在最合理的位置,如何平衡書和非書的關係,設計的價值在於呈現美的同時考慮到經營方利益的最大化呈現,而不是只有美。但一般的設計師對於空間呈現的關注度高於對商業價值最大化的關注度。

現在一般的書店能夠碰到好設計師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要麼就是他之前沒設計過書店,這個項目是新接觸;要麼就是他可能設計過書店但是設計的不行,看不上他;要麼就是他設計過書店,這家書店可能被稱為某些抬頭的「最美書店」,然後那個報價就相當高。據我了解,現在某些設計過「最美書店」的設計師,他們的收費標準應該是超過800元每平米。你可以算一算,我們的裝修投入可能也就兩三千元每平米,最多可能就四千塊錢。單設計費的投入就要佔掉總投入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高),這對於絕大多數書店可能是不太現實的。

所以我建議大家平時出去看書店的時候,先不要被它的書架、導視牌、服務台的外觀等吸引住。大家到一個書店,首先應該研究的是書店的平面布局是怎樣的。如何去安排樓層的關係,如何去安排相關的招商業態的關係,如何去安排整體空間的關係。因為,圖書陳列的本身是非常機動的,放在哪兒都可以。在考慮平面布局的時候,重點是考慮那些能夠給書店帶來人流或是給書店帶來效益的業態。然後再評估一下這些業態放在那兒是為了美觀?是為了效益?還是說硬性地擺在那裡後可能還會對書店的經營造成干擾?這些方面要考慮。

我之前的文章裡面也提到了一個觀點:對於實體書店的從業者而言,我們要考量的是,圖書現在在實體書店中只是個業態,我們不要用「圖書包打天下」的思維去考慮這個問題,圖書是有一定的引流作用,但大家都知道圖書零售根本就不掙錢,那你還用著「圖書可以包容一切」的思維去處理,最後在平面布局上會有很大的問題。你總認為書店應該到處都有書,其實到處都有書並不能到處給你來產生收益。

關於書店的美,我認為得有一個度吧。對於設計的欣賞,其實是不同年齡的人、不同區域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美」其實是很難用客觀的標準去進行評價。我們去觀察台灣的誠品、日本的蔦屋書店時可能會發現,那裡各自的書店大都長得差不多,而不是我們所說的「連鎖不複製」「千店千面」等。那裡書店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你一走進去基本就知道這家店是屬於哪條線、哪個體系的。而我們過去就過於強調單體書店自己的一些風格,這風格強調得越多,越不容易被人記住,簡單重複才能被人記住。就像你在大街上看到那麼多的零售店面,最後你能記住哪些?經常能重複看到的才能記住。其實書店的差別在於空間的差別、平面布局的差別、圖書選品陳列上的差別,這些差別其實已經可以實現「連鎖不複製」了,而不是說每一個店都得從零開始,然後都力求去創新。其實越想去創新,往往越創新不了,因為在書店這個行業,創新是有一定難度的。

清江浦書房

講一下這個案例,這是我們江蘇淮安新華書店打造的一個24小時書店叫清江浦書房。我沒有去過現場,但我當時看到這些照片的感覺是,第一,空間內的這些元素似曾相識;第二,有過度堆砌的嫌疑。鏡面天花曾經是鍾書閣比較常用的;在那個地台下面鋪設的玻璃,玻璃下面放的是書,這一點大眾書局在很多地方也都用過。為什麼我要發這個案例,首先,我覺得我們把書踩在腳底下,這其實是我們書店人自己對於主營產品的一個非常不尊重的體現,不管書是不是新書。其次,用大面積的鏡面天花,特別是在一個開闊的空間中間,從視覺效果上來講比較炫,但最大的問題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是讓人不能靜下心來看書的。鍾書閣杭州店比較多的用了鏡面天花。大家可以去一些網站看讀者對於設計的評價,怎麼講,稍微有點過了。鍾書閣後面再推出來的店,包括蘇州、無錫的店面中基本不大採用這種鏡面天花的處理了。總的來說,我覺得我們去看書店,不僅要看過去,也要看現在,更要去分析一下它的設計趨勢是什麼,不是說人家用了什麼我們就用,用了可能是追著潮流的尾巴了。

深圳書城王勝華:

認同曾總說的不要刻意去設計書店。但如何做到不刻意似乎很難,不知曾總對此是如何處理?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不要刻意去設計書店。從一個書店的經營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剛給到你一個物業的時候,你最初接觸的是空間和圖紙,這時我們的主要心思要放在研究平面布局。平面布局定下來,才能開展其他工作,這是設計工作開始的基礎。大家如果之前接觸過設計公司的話,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設計公司會給你做一個概念方案,然後在這個概念方案開頭花了起碼一半的篇幅介紹地理區位、文化特色等,這些全部是廢話。從我看過的很多概念方案來說,裡面真正有價值的就那麼幾張紙。

不刻意去設計書店,前提是把這個刻意用在平面布局上,這個是你可以去推敲千百遍也不為過的。然後對於其他的要素,比如說如何去展示你的這個地方的文化特色,這些我覺得都不是最主要的,平面出來了之後重點是如何去布這個局--書架放在哪兒、其他的業態放在哪兒,他們在這個書店裡面是獨立店面的形式、還是分開的形式,書架主要採用什麼樣的形式(畢竟書架在書店裡,既有道具的作用,也有裝飾的作用)等。在書架布好了之後,還要考慮如何去安排宣傳、陳列的空間及道具。

物外書店(K11店)

比如我在武漢看物外書店(K11店),物外在它的書架頂端做了一些燈箱,我認為在那個空間中就是非常恰當的。還有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書店內會放置電視機屏幕,但很多情況下只是裝了電視機屏幕,沒去考慮電視機屏幕里放什麼內容。如果說你裡面放的內容很糟糕,那這個裝置在書店裡面就是個多餘的形式。

還有一個關於刻意設計的案例,我認為就是在一些書店中,把地方文化特色刻意放大,大家平時日常都能看見的東西在書店裡做放大處理,這從常規的設計手法來說,就是有點「刻意設計」的痕迹在裡面。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書店當地的博物館以及其他的公共文化空間對於當地文化是怎麼處理的,這是他們的主要職責。我認為書店在當地根本沒有必要去承擔作為當地文化主要載體的職責,書店畢竟是營業性場所,文化呈現是需要的,但不是通過書店去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本土文化教育的功能。

句容金科圖書館

這兩張照片是設計保定新華書店新鮮空氣書店、得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設計團隊(風合睦晨)做的一個圖書館項目。項目在江蘇鎮江的句容,規模不大。大家可以看一看這個風格和保定新鮮空氣相比是什麼樣子的。大家注意看一下書架上的書,因為圖書館的書大多是沒有複本的,單本的視覺陳列形式在這個項目里是非常好看的。而保定的新鮮空氣書店裡面,由於圖書有複本,而且很多書的陳列水平一般,所以即使有很好的空間設計配上這個很一般的圖書,最後的整體表現也會很一般。

智源書店田新爽:

如果美到大家只注意設計而忽略圖書的地步,是不是就過了?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這個觀點我覺得是對的。如果說書店的空間已經美到讓消費者只注意空間而忽略圖書,那基本可以判定這個設計有點過了。大家可以看一下廣州方所、成都方所和重慶方所,比較過了的是成都方所,成都方所巨大的空間,讓人感覺在其中非常渺小,你的注意力集中不到圖書上,而是被空間所影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由於單本書在書店內所佔的空間非常小,那麼書架的設計、書架的陳設其實重點應該是突出書。如果書不能夠突出,那我相信你其他方面做得再好看,人家最多就是拍兩張照片就走人。

廣西新華王文雙:

物外的採光中庭是個設計亮點,您覺得書店裡面需要有類似這種設計亮點的內容嗎?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我只去過物外在武漢K11新開的這個店,其他的店我沒有去看過。我們常規的大型書店,一般都是幾層樓,非常難得有這種中庭採光。如果說建築結構支撐能夠去做採光中庭,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處理方式。就像國外,現在有很多的設計作品會在屋頂上面做一些集光點,然後通過一些管道、通過一些反射鏡面把這個室外光源引到室內。自然光會比普通的燈光更自然、更柔和一點。此外,它既可以節約能源,也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外部的信息。但主要要看建築結構是否能夠支撐。

我建議有玻璃、有櫥窗的書店應該把採光的面全部讓出來,不要用書架、用一些裝置去把它給遮住。我在蘇州鳳凰廣場的辦公室裡面連窗戶都沒有,所以我就非常珍惜能夠見到陽光,能夠看到外面的機會。而且從書店運營的角度來講,能耗也是一個必須去考量的因素。還有一個原因是,以後大家的書店都設計得非常漂亮,那你認為在晚間燈光打開的時候,你不應該呈現的是書店最美的模樣嗎?書店最美的是什麼,就是裡面放的非常整齊的圖書、有序的布局和坐在那兒閱讀的人,這應該是最美的,所以我認為應該需要把這些東西去讓出來。

寧波新開的上海三聯書店·築溪生活書店

這張照片是寧波新開的上海三聯書店·築溪生活,這個店是國外的設計團隊設計的,這張照片也是設計官方發出來的照片。大家可以看一看照片中圖書的陳列方式——上部顯得非常空,書陷在裡面,而下部顯得非常的實。可能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講,他沒有認認真真去研究這個書在書架上該如何陳列。雖然說書架是書店內最常用的道具,但具體該如何設計陳列,其實我現在看的這麼多的書店中,真真正正能夠把這一塊兒做得很好的是比較少的,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往往很重視了書架等道具的設計,但最後書不知道該怎麼放,其實有點本末倒置。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也許這個道具本身沒有問題,而是我們圖書行業在展陳方面的基本功比較弱,即使給你一個好的道具,可能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把它陳列得更美,所以這也是我認為需要去注意的問題。誠品蘇州目前還有骨幹來自於台灣,專門負責圖書以及非書商品在書店內的展陳,而我們大陸的書店,好像應該是沒有這樣的崗位設置。

皖新傳媒的銅陵新華書店

重慶方所

上面的兩張照片分別是皖新傳媒的安徽銅陵新華書店和重慶方所,這是書店比較常用的靠牆架的處理方式。研究書架的使用規則之後我們會發現,安徽銅陵新華書店的書全部是陷入書架里的,但方所幾家書店的書架設計都非常注意細節,書架不會做得那麼的深,即使深後面一定用書抵住,所以他所追求的效果是書基本齊平或略突出於書架。反觀現在,很多書店都是書往書架裡面靠,書全部在抵在書架的後面,視覺上很整齊,但是不能起到有效指引讀者去尋找圖書的作用,這就是在應用上的做的不太合理的地方

泰國曼谷新開的一家書店

然後很多書店在陳設時架子上比較空,然後就用綠植去裝扮,但是綠植裝扮太多會干擾讀者對於書架上的圖書的挑選。上面兩張圖是泰國曼谷新開的一家書店,可以看一下這家書店的處理:第一張圖的書架上面很乾凈,沒有任何除了圖書以外的附屬品在上面;第二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的室內空間中可以去做一些集中性的展陳,除了綠植外地毯也是綠色的。這可以給讀者感覺看書看累了,通過這些綠色可以讓眼睛放鬆。可能在某些方面和圖書陳列是一個道理,鬆鬆散散到處都放和集中豐滿放置,效果可能是不太一樣的。

南昌新華書店總經理 沈建勛:

作為一個大型文化與商業綜合體,如何做到空間設計的視覺感和圖書及非圖書產品融合的效益結合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第一,一個大型文化和商業綜合體的關鍵詞首先是商業。談商業的話,從一個大面積的空間來說,必須把交通動線的組織先考慮清楚,因為人流量很大。要考慮消費者進入商場後,如何快速地到達所需要的指定樓層以及書店,應該用怎樣的方式讓他在每一層樓都能逛起來。這其實就是垂直動線和平面布局研究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必須要考慮清楚,書店內賺錢的這些業態要放在哪個位置上是最合理的

第二,從全國的案例來講,除了深圳書城中心城,建築面積有8.2萬平方米,絕大多數書城沒有這麼大的規模,面積大了必然要分區經營,通道多了必然要設置結賬處,特別是對於圖書這種很零散的商品。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書店案例中,大家可能認為書和非書基本上是共生共榮的關係,但我對誠品現在一些店面的研究,恰恰人家把書和非分的是比較開的,而不是像我們過去所理解的書和非書一定要放在一起。在哪個位置要放在一起,或者不放在一起,這中間會有一些邏輯關係。我們過去所被困擾到的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我們認為書和非書必須在一起。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圖書這類非目的性商品並不適合應用於「啤酒+尿不濕」的這個傳統的關聯性介紹案例。

第三,最早購物中心的樓層劃分非常清晰,絕大部分購物中心的地下一層和頂層是餐廳層,一層二層是零售,三層可能放電影院和兒童遊樂園,這是消防的規定。對文化消費綜合體而言,如果把非書業態當作購物中心裏面各種各樣的小型商業業態的話,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把這些業態按照一定的規則的擺布。無論是購物中心還是書店,作為一個商業空間中有文化的業態在裡面沒有問題,但是最核心的是要把能賺錢的商業業態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否則這個業態就沒機會去賺錢。

第四,在大的商業綜合環境中,書店部分最好獨立區隔。可以為書店配置一些必要的配套業態,比如咖啡、茶、甜品等,這是必要的,這是書店能讓消費者停留並且消費的直接業態。但過去書店傳統的業態如文具、玩具、眼鏡、手機等,就應該按照通用的商業規則放在相對適合的位置。同時,每一樓層都要合理配置,消費者逛到每一層,都要既能購物又能坐下來休息,而不是走到每層樓都得能看書,書與其他消費業態比,不是那麼的重要,越大的文化綜合體越要注意這個問題。

第五,去台灣考察過誠品的都知道,2013年開業的誠品生活松煙店是家比較新的店,營業面積幾萬平米。這家店的書放在比較高的樓層,而且相對比較集中。從商業和書的比例來講,估計這個空間商業和書的比例是8:2。2017年12月,誠品蘇州發布年度閱讀觀察報告,我聽媒體記者講誠品生活里的誠品書店的書和非書的比例大概是7:3,也就是說,書店佔到十分之三營收。我在台灣考察誠品時,當時負責誠品系統里產品採購的經理講到,在整個誠品生框架內預計書和非書的比例是3:7,也就是說在整個大物業比如像誠品台北信義店,基本上書店和非書的關係是3:7。而在書店內,書和非書的比例是7:3,把圖書這部分算到整個誠品信義店,大家可以算一算,圖書在這裡的比重大概是多少。這可以很清晰反應出,必須把主要的商業資源提供給能夠創造效益的業態,而不是留給圖書。我認為圖書是可以留一些比較好的展示面,在外面能夠看到,這個是有必要的,但不是所有的位置都給了圖書。

在此,以文具為例,舉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絕大多數書店的文具是和學生類的書和兒童書在一起。在蘇州鳳凰,晨光文具在購物中心是獨立的一個店面。我後來也在兒童圖書的樓層也放置了晨光文具。從銷售來講,單獨的晨光文具店的銷售要遠遠好於兒童樓層的晨光文具店。因為在這樣的獨立安排後,很多成年人會走進文具店看文具產品。如果只放在學生類的書和兒童書的區域,很多成年人根本沒興趣走進去。這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基於一個業態去考慮書與非書,而不是基於所謂的潛在消費人群考慮,我們設想的很多可能有時無法在實際經營中通過銷售實現。

北京開卷劉凱:

要結合當地讀者消費觀念,不定期的進行調研,切入讀者心裡。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大家如果做市場調研的話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不要在本店內進行市場調研,在本店內做調研基本都是本店的直接或潛在消費者,採集到的信息可用度不是非常大。我認為應該到城市的其他區域做調研,了解跟多的信息。第二,可以和當地的新媒體進行合作,在網路上做市場調研的內容,同時給一些小的獎品。第三,可以安排店員在街頭對過路人群攔截,進行市場調研。這些都是讓書店的一線工作人員直接接觸消費者的一些比較好的做法。

東京銀座的GINZA SIX購物中心

這張照片是東京銀座新開的一個購物中心,蔦屋書店在2017年4月在這個購物中心的頂樓新開了一家書店。大家可以從這個案例中揣摩,作為一個商業綜合體,如果說你的書店做的足夠精緻,它放在哪一層根本就不重要,只要在那個樓層是合理的就可以了。這個購物中心對蔦屋書店的安排是比較合理的:第一,頂樓樓層非常高,視野非常開闊,便於蔦屋的設計進行發揮;第二,從租金的貢獻度來講頂樓租金肯定是最低的,對於書店這種不能承受高昂租金的業態,應該往頂樓放一放。誠品在高雄的遠東百貨店也是放在頂樓,17樓。我們自己的項目也一樣,書店可以往高樓層放一放。

巨鹿智源書店經理 田新爽:

曾總能在書店的燈光設計方面展開講解一下嗎?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燈光在設計中是一個專門的類目,但我們往往基本上就讓設計師一起包辦了。現在書店的燈光比較普遍的是兩種:第一,軌道燈。第二,書架上做一些發光燈條。這些都不是嚴格意義按照燈光照明的規範去做的。我認為比如西西弗書店的咖啡區的燈光設計,不太便於讀者坐在那看書;誠品的燈光設計是專業人員設計的。特別對於全封閉沒有窗戶的空間,裡面整個燈光設計需要去考量,不是說現在流行的暖光就一定是最好的。

現在的燈分為白光色、暖光色和日光色,日光色與其他兩種顏色對比相對是比較舒服的。從書架的照明來看,最早新華書店全部是冷色的日光色,這一兩年很多店暖光用得較多。但是暖光用得多了之後,發現有個問題,感覺整個空間感是昏黃的。我認為要把日光色、白光和暖光區別進行使用,不能全部一下改成暖光色。蘇州鳳凰廣場在做燈光設計的時候,用的是LED燈,是當時價格最高的時候,現在LED燈價格已經非常低了,但在用色選擇上還是有點偏暖了。

宿遷書城趙勇:

書店房頂消防管道較多,重裝店面時,如何處理既符合消防要求,又美觀,效果更好?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最早書店內頂部的空間,基本做天花全部封死了,留一些必要的開口在外面。之後又有一陣流行的風格是把頂全部掀掉,所有的管道全部裸露在外面。我認為不管是全部封閉還是全部裸露,首先看層高。如果說室內空間層高很低,用吊頂封閉了其實會很壓抑;如果全部敞開,需要讓裝修公司以及相關工程公司把頂面的管道重新排布一下。那些管放在那兒並不一定就是最合理,就像我們桌上的電線,他也是可以有規則,可以去理的。

我看到現在一些書店的空間內,不全部採用全敞開式的頂了。在很多的書店,包括誠品、台北的蔦屋書店,會用一些豎向的格柵把頂部做一些遮蔽。現在還流行用鋼絲網一樣的結構附在頂面上面起到遮蔽的作用。但是不管採用哪種形式,都不是完全遮蔽,都是做局部的,讓視線受到一定的干擾,而不是完全敞開在那。

這個頂面就是用鋼絲網做了半封閉處理

安徽金鑰匙書店 丁國繼:

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個人感覺書店最重要的是解決業態組合和品類布局規劃的問題,燈光空間效果應該留給設計公司,而一家店鋪的升級的核心應該聚焦產品,尤其是非書部分的經營,讓傳統書店轉型並得到經營能力的整體提升。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關於設計還會有一到兩篇文章,希望把設計作為一個專題好好地講透。下一個專題和大家探討非書的部分,也就是傳統上所講的多元業態,或者是其他的商業招商方面的事情,這也會作為一個專題來進行講述。設計是大家現在普遍都比較感興趣的問題。

我聽徐智明老師說,言幾又現在正在規劃一萬平米左右的商業,我對這個事情非常關注。現在言幾又旗艦店的規模是3000-4000平米,包括成都的IFS旗艦店、杭州來福士旗艦店,這些旗艦店是以書、咖啡+小招商的十六七個非書業態的形式存在。言幾又似乎目前遇到了些問題,因為這些小業態在裡面可能存活的不太好,畢竟購物中心內這些同類型業態更多更豐富。所以他們現在正在規劃1萬平米的項目,這1萬平米是獨棟的。讓我聯想到新華書店系統以前做的大書城,只不過言幾又的項目應該是在一些購物集群的旁邊的1萬平米的獨棟,而不是像新華書店在一個商業街上的1萬平米的獨棟,這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現在書店對於升級的理解是:第一,空間要升級的美一點;第二,業態要增加,因為書不太掙錢;第三,搞點兒概念,如智慧書城等。設計相對是比較好入手的,大家的聚焦點往往在這個方面。書業目前面臨的共同的困難是非書業態的選擇,這也分不同的類型:第一,作為一個在商業區域里的獨棟物業的非書業態的選擇;第二,你在一個商業體內做的書和非書。這兩個之間有很大的這個差別,這個課題也是個非常大的課題。

宿遷書城經理 趙勇:

書店集購物、社交 、學習充電、休閑娛樂、全民閱讀平台等功能為一體,改造升級設計時如何更好融合上述功能?

蘇州鳳凰總經理 曾鋒:

大家在考慮改造升級時先不要給書店加上太多定位,先分析一下書店營業有多大面積,有多大面積才能幹多大事兒。然後從整個業態和功能的順序上來講:第一,首先滿足對於圖書經營的需求;第二,滿足裡面搞活動等社交空間的需求;第三,商業開發的需求;其次才是其他的安排。不可能在任何一個大小的店面內實現全部功能。只能說先分析這個項目的大小,然後按照重要性的順序來。

內容來自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轉載請私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