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阿玲讀書

上周我們學到了增廣賢文修身篇之「自省」,本周我們來看「自強」的內容。

我們光知道自知自省,了解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還不夠。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還要自強不息,要自己給自已當拉拉隊,自己給自己打氣。

在順境和誇讚中,人人都更容易成功。可是在逆境中,80%的都會被嚇倒,不敢繼續前進。所以越是在條件艱苦的環境中,越容易分辨出哪些是能最後成功的人。

在增廣賢文中,是這樣描述自強的: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已。」

意思是: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總想著依靠別人,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

講故事前,先說點提外話。

以前上學讀書時,常覺得歷史枯燥難懂,而今卻常常主動尋找歷史人物的故事。我尤其欽佩曾國藩和范仲淹。這兩位都極具自律,而且將自家的家風帶出一股正氣,綿延不絕,這種能力實則讓人佩服。

故事一則:斷齏畫粥

北宋時有個小孩姓范,我們姑且叫他小范。

這個小孩二歲時父親就沒了,他跟著媽媽過。可古時候,婦女是沒有工作的,沒了丈夫就沒了生活來源,她媽媽只有一個出路,就是改嫁。

小范就跟著她媽媽到了新家。他的新爸爸姓朱,所以小范就改叫小朱。

到了八歲那年,小朱到學堂開始上學。但同學們都嘲笑他,說他是拖油瓶,還說他認賊作父。小朱哭著找到他媽媽。媽媽看到他受委屈也很難過,但還是流著淚告訴了他真相。

小朱雖然小,但很有志氣,他決定要改回原來的姓。於是連夜跑回老家,跪在范家族長門前,希望族長收留他。

他一邊哭一邊說:「族長爺爺,我生來就是范家的子孫,這一輩子都不會變。請您收留我吧,給我口飯吃就行,我一定好好努力給家族爭光。」

族長被小朱的誠心打動了,再說畢竟是自家子孫嘛,所以就收留了他。從此小朱改回原來的姓,又叫小范了。

小范便開始在族裡的小學讀書,而且開始了一個人的自立生活。

可是小范畢竟還小,所以鄉親們都很照顧他,平時省出來的糧食都拿來給他。

但他知道鄉親們也不容易,所以他從來都不捨得吃乾飯(也就是米飯)。每頓飯他都吃稀飯,再配上一點野菜腌成的鹹菜,就著吃。

為了節省時間,多看書。小范前一天晚上就把稀飯做好,等第二天早上,稀飯凝固成一大塊了,他再把稀飯劃成四小份,白天吃兩頓飯,每頓兩小塊。

數十年如一日,他一直這樣清粥鹹菜地過著。

有一次,在外地考試,同考場的一位同學,見他參加這麼重要的考試,還吃粥和鹹菜,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要把自己帶的豬肉和雞蛋分給他吃。

小范看著那些從來沒吃過的美味,的確很想吃啊。但是他忍住了,對同學說:「謝謝你的好意,但我這麼多年吃粥也習慣了,要是突然吃了這些好吃的,我怕自己回家後,再吃粥就堅持不下去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小范二十歲便考上了進士,一舉成名。

說了半天的小范了,是哪個小范呢?

小范還真不是小人物,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首名詩的作者,更是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除了這個「斷齏畫粥」的故事外,還想再說點關於范仲俺的事情。

正因為范仲俺本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所以一心想為民做點事。但這種精神卻與當時的官場格格不入,以至於范仲淹幾次被貶。

不過就算後來遠離了政治中心,在地方上任,他也沒有就此沉淪,而是依然秉持著為人民做點事的態度。

在地方上當官,本來工資就不多,范仲淹就要求家裡平時不吃肉,除非逢年過節時才改善伙食。而這些節省下來的錢,他全部拿出來救助貧苦百姓。

哪怕是到了臨終時他依然心繫百姓。他六十四那年,身體已經每況愈下了。

有一天,他把兒子們叫到床前說:「我這一輩子沒能給你們留下什麼萬貫家財,唯有一句話——自強不息,忠信不已;我剩下了一些錢,你們拿去買一千畝地,把租金用來救濟周邊的百姓,記住要世世代代支助故鄉及范姓子孫去讀書。」

范仲淹這一輩子真的是生不為已,死後留澤。讀來讓人時不時感動流淚。

上面的故事有些細節是杜撰的,但故事大意和精神是正確的,所以請關注傳達的精神就好了。

附:

斷齏畫粥 [duàn jī huà zhōu]

[釋義] 斷:切斷;齏:醬菜或腌菜之類。指食物粗簡微薄。形容貧苦力學。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阿玲讀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