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ibus中文以及日文輸入 - 2018.12.17

在.bashrc及.xinitrc里加入

export GTK_IM_MODULE=ibus
export XMODIFIERS=@im=ibus
export QT_IM_MODULE=ibus

修改/etc/locale.gen,刪掉所有ja_JP以及zh_CN前面的#號,並執行

sudo locale-gen

安裝ibus,ibus-sunpinyin,ibus-anthy,執行

ibus-setup

進行輸入法設置,比如切換輸入法的快捷鍵等等

搞定!

------------------------------------------------------------

正文開始

簡介

雖然現在超薄本越來越輕變,但是有時候也不是隨時都能帶在身邊的,加之U盤仍是數據交換最穩妥的方式,所以何不製作一個擁有獨立系統的隨身U盤呢?多分區下也保證了U盤的使用方式沒有改變。

背景

2016年開始接觸Archlinux,一直用到現在。在剛接觸Arch的時候就著手把Arch安裝在U盤上了。真的非常方便,任何可以U盤啟動的PC/Mac都可已使用。但是由於Archlinux的安裝過程稍微複雜了一點,所以很多人可能並沒有想去嘗試。

Manjaro是個非常不錯且更加穩定的基於Arch的系統,且安裝過程非常簡單明瞭,基於此,Manjaro在DistroWatch始終排在第一位(last 12 months),而Arch則在13位左右遊盪,足以說明大家對Manjaro的喜愛,也反映了大家對Arch這種滾動升級方式的認可(當然,現在仍有一些聲音說滾掛了的,我用了將近3年了,還沒遇見過,嗯。。。)。

下面就開始製作吧!

準備

硬體的準備:

1. 一臺可以從USB啟動的PC/Mac(Bios裡面有設定)

2. 一個作為安裝盤用的U盤,速度的話最好USB3.0,大小4G以上就行

3. 一個作為安裝目標的U盤,速度有要求,我用的是Sandisk Extreme USB3.0 32G(讀250MB/s,寫100MB/s),在USB2.0的介面下(讀35MB/s,寫30MB/s)也是能保證流暢性的,而另一個I-O Data Type-C 32G在USB2.0的介面下(讀35MB/s,寫10MB/s)則很是慢,所以盡量選擇高於讀35MB/s,寫30MB/s的U盤

4. 順暢的網路(因為Arch的安裝都是基於網路,所以網速越快越好)

軟體的準備:

1. Manjaro-Architect ISO (18.0) (Manjaro的其他安裝版本的ISO也是沒問題的,只不過沒啥必要,而且體積也比這個基礎版本大)

osdn.net/dl/manjaro/man

2. Rufus 3.3 Portable (Windows下USB啟動盤製作工具

github.com/pbatard/rufu

UNetbootin (支持Windows/Linux/MacOS的USB啟動盤製作工具,與rufus二選一)

unetbootin.github.io/

3. 可用的Windows/Linux/MacOS操作系統

安裝前注意!因為需要整個U盤格式化!

一定先確保將要使用的兩個U盤內沒有任何重要的文件!

一定先確保將要使用的兩個U盤內沒有任何重要的文件!

一定先確保將要使用的兩個U盤內沒有任何重要的文件!

安裝

製作Manjaro的USB啟動盤

如果是Windows,我推薦使用Rufus。如果是Linux/MacOS,請使用dd命令或者UNetbootin,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的工具,這方面網上的教程很詳細。

下面以Rufus為例。

系統是中文的話,界面也會是中文的

這裡選擇作為安裝盤的U盤,別選錯了

選擇之前下載的manjaro-architect….iso

因個人喜好選擇吧,我喜歡UEFI+GPT

名稱自己設置,然後Start就可以了,這裡會蹦出來個選項,推薦選擇DD的方式

USB啟動安裝過程

通過上一步製作的U盤啟動盤啟動後便進入下面的界面

因為這是architect版本,所以中文在命令行會顯示亂碼

直接選擇Boot: Manjaro……

用戶名和密碼都寫著了,照著輸入,login

輸入lsblk以查看目標U盤的標識,此處為sda(未格式化,如果格式化了,會顯示sda/ sda1)

輸入sudo fdisk /dev/sda (即使顯示有sda1 sda2等此處也只輸入sda),格式化目標U盤,當然這一步也可以在安裝界面操作,過程一樣

輸入m為顯示幫助說明,簡單說一下這裡的設置:

g 設定目標U盤為GPT label,因為UEFI和GPT更配

n 創建一個分區

t 更改分區類型,輸入L可以顯示分區類型列表如下圖

所有操作要注意分區號!

p 列印分區列表信息

w 寫入(如果不寫入的話,以上操作就煙消雲散了),並自動退出至命令行

以32GU盤為例,我的分區方案是:

分區1,100M,EFI,/boot

分區2,10G,ext4,/

分區3,剩餘,Fat32/NTFS,作為U盤使用

下一步就是修改mirrorlist了

因為ISO裏未安裝vim,所以先用vi了,用nano也是一樣的

總之就是把與你所在地相匹配速度最快的Server放到最上面

sudo pacman-mirrors -i -c China -m rank #可生成國內的速度快的源

vi的操作:

h, j, k, l 移動遊標,分別是左上下右

yy copy所在整行

gg 快速移動到文件頭

G 快速移動至文件尾

p 粘貼於遊標所在位置

i 於遊標位置開始為輸入模式,Esc退出輸入模式

ZZ 保存並退出

ZQ 不保存並退出

還有很多,需要的話自行搜索

輸入sudo setup,開始進入正式安裝過程

選擇你喜歡的語言

進入Prepare Installation

由於之前已經分過區了,所以這裡只進行掛載,Mount Partitions

首先掛載10G的ext4分區為/

格式化為ext4

Yes

No access time寫入據說可以提高速度

Yes

Yeah

不需要swap。其實我筆記本(16G Mem)上的Arch也從來沒用過swap,完全用不上還浪費空間

None

因為是UEFI,所以sda1自然要掛載之,如果是Bios,就沒有這個掛載選項了,因為Bios不需要獨立的引導分區

除非你想往你U盤裡塞好幾個系統,不然就選擇/boot(用空格選中)

Yeah

安裝前準備完成,返回上一級菜單

安裝桌面系統,當然也可以只安裝CLI,就是下面那個選項

Install Manjaro Desktop

用空格鍵check上yaourt+base-devel和linux419,OK

額外的模塊自行選擇吧

桌面環境因人而異,我喜歡tilling windows,所以一直i3,當然awesome,bspwm,openbox也不錯

這裡可以進入選擇packages的界面,如果不需要則選No跳過

之後再安裝也是一樣的

Quit退出

反正我選的full

開始自動下載安裝,如果之前沒有選擇好源的話,嘿嘿嘿

OK後就完成了桌面系統的安裝

安裝引導

UEFI+GPT就選systemd-boot,小巧快速,界面簡潔,安裝grub也是沒問題的

Bios+MBR 就選grub

Refind也是很不錯的,之前沉迷於refind的美化,哎,不說了。有時間折騰的可以搞搞

Yes

Yeah

選擇Configure Base進入設置

OK

OK

Host name自行設置

Locales選擇zh_CN.UTF-8,利於之後中文的顯示

Keyboard Layout直接us吧

Time Zone選擇相應的location

設置root的密碼,下一項是創建賬戶

這裡我個人喜歡zsh,賬戶創建完成後,整個安裝過程也就完成了,一路Back

如果之前有沒有完成的項目,這裡會有提示,所示界面為全部完成後的

可以選擇把安裝log存到root下

Reboot,選擇相應的U盤啟動

選擇最上面的一項進入

That『s it! Cheers!

討論

安裝過程很簡單,之後的系統的各種設置纔是費時間的。還有中文輸入法的問題,終端內中文顯示的字體問題,Emacs的中文輸入以及字體顯示的問題,藍牙的連接,等等。如果遇到Google不到解決方法的問題,可以去Arch和Manjaro的社區進行搜索或詢問,Arch的Wiki非常不錯,但盡量看英文版的,中文翻譯的可能存在時效性。有啥不明白的也可以一起討論。

The End(本間に「以上」と書くと嫌やん、中國語と書いてるのに)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