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曼斯(1910~ 1989)美國社會學家,社會交換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文學院,歷任該校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哈佛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霍曼斯根據經濟交易理論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原則,在1958年發表的《社會行為是一種交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換理論的觀念。他後來的著作《社會行為》和《社會交換的性質》,更加完善並建立了社會交換理論的體系。霍曼斯認為,人們的交往活動類似於商品交易,這一交換除了物質商品,還有一種感情或理智上的「商品」(如讚許和聲望等)。交換也是金錢和時間的投資,旨在獲取大於投資的商品報酬,因此,需要以公平原則作指導。

霍曼斯認為,功能主義雖然描述了社會現實,但並沒有解釋社會結構的發展,而要解釋社會結構的發展就需要根據交互理論。

巴普洛夫的狗和斯金納箱實驗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巴普洛夫的狗,用來形容一個人反應不經大腦思考,如意識形態的先入為主、對邏輯思辨的抗拒。巴甫洛夫發現並開闢了一條通往認知學的道路,讓研究人員研究動物如何學習時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所有這些都要歸功於流口水的狗狗。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每次給狗送食物以前打開紅燈、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狗就開始分泌唾液。

斯金納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學實驗裝置。行為主義者斯金納1938年發明,並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其基本結構:在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槓桿(大都是一塊金屬板),在槓桿旁邊有一個承受食物的小盒緊靠著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釋放器,其中貯有顆粒形食物。動物在箱內按一下槓桿,即有一粒食物從小孔口落入小盒內,動物可取食。一隻白鼠禁食24小時後被放入箱內,開始它在箱內探索,偶爾按壓了槓桿,獲得食丸。白鼠開始可能並沒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複後,就形成了壓桿取食的條件反射。以後稍有改進,如外包隔音箱,食物釋放裝置由程序控制等,可測試動物能否學會按三次槓桿以得到食物,或間隔一定時間按壓槓桿才能得到食物。對不同物種的動物,其設計稍有不同。該裝置實際是對桑代克迷箱的改進,後被用於研究動物學習能力和自我刺激與合作行為等心理學研究。

布勞進一步的划出了4種可以交換的選擇。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