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外流是未來中國醫療市場面臨的一次大機遇,瞄準處方外流的企業都在講藥品福利管理(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PBM)的故事,那處方外流是否能造就中國式PBM企業呢?

1

藥品福利管理(PBM)是醫療服務市場中的一種專業化第三方服務。PBM公司介於市場內的支付方(商業保險機構,僱主等)、藥品生產企業、醫院和藥房之間進行監督管理和協調工作。

PBM企業目前主要產生於美國醫療服務市場,最早起源於美國1960年代末,隨著1980年代美國醫療控費壓力加大而興起。

PBM上市公司主要在美國,以PBM業務為主的是Express Scripts(簡稱ESI),收入過千億美元,總市值在500多億美金;Walgreens和CVS主要以醫藥零售為主,同時也有PBM業務,都是市值超過700億美元和900億美元的大企業。

2

PBM企業到底有什麼價值呢?

PBM主要的作用是利用醫療服務和藥品的專業能力幫助醫保支付方控費,同時PBM也會參與藥品銷售,通過郵寄銷售的方式銷售藥品,在慢性病用藥方面有較大優勢。

美國在1960年代個人支出129億元,超出保險支出75億元,看病過程中個人付費是主力,這個階段接近中國2000年左右的狀態。然後經過50年的發展,保險支付已經成為付費主力。

保險公司占醫療費用支付主力的過程中,PBM企業幫助保險公司控費起了很大作用。否則以保險公司的能力,難以分辨藥品處方的合理性,也難以控制住藥品總費用。

美國PBM企業發展受信息化發展程度、醫藥專業控費能力、藥店市場化集中度等因素影響,特別是跟保險公司的關係上,最近幾年面臨挑戰也很大。

3

PBM業務在中國早有仿效者,但還沒有擺脫「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局面。

老上市公司海虹控股於2009年與美國ESI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推進中國PBM業務,然後該項業務在隨後八年持續虧損;PBM的潛在機會,也吸引了南京醫藥等上市公司參與,但始終未能找到成熟的商業模式。

中國以葯養醫的利益格局根深蒂固,醫藥分開正在改革過程中,大的行業結構一直在變化;醫藥生產企業眾多,實力普遍不強,醫藥流通企業正在整合之中;中國商業保險不發達,主要依賴國家醫保支付,以國家醫保為主要買單方的國家,PBM公司並沒有發展起來。

海虹控股顯然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公司被國家隊收購,變成了中國國新旗下的企業,海虹控股也更名為「國新健康」,以國家隊身份承接醫保控費需求。然而今年醫保局的成立,以及最近醫保局「4+7帶量採購」的試點執行,都預示著,未來醫保控費將由醫保局直接干預,留給中國式PBM的機會不多了。如果商業保險不能很快發展起來,PBM業務在中國仍然道路漫長。

從醫療服務發展趨勢,以及醫保控費的未來需求來看,PBM業務所扮演的角色都是有天然需求的,但是這個機會不是以美國式的方式展現出來的,也許是單獨的專業機構,也許是互聯網醫院等新興醫療服務機構,能夠更好地服務患者控制費用。中國會以自己的方式,出現中國式PBM業務的企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