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脈內瘺球囊擴張(PTA)時有時在被擴張部位會出現靜脈內膜下夾層伴血腫形成。

內膜下夾層伴血腫形成的機制可能是以下這樣的。

PTA球囊的是利用壓力將狹窄強行擴開,擴張時內膜是被撕裂開,此時內膜可能出現小破口,內膜局部也可能隆起(如下圖)。

並且由於撕裂,內膜下出現剝離分層,形成小間隙或者潛在的間隙(如下圖黃色箭頭所示)。

此時壓力較高的內瘺血流就可能從破口進入這個間隙,擴大了夾層,而且形成了內膜下夾層內的血腫,血液可能在夾層內凝固。

形成的血腫會佔據血管腔的空間,對血流造成阻力,甚至導致血流瘀滯而引發血栓形成。

這種內膜下夾層伴血腫形成出現迅速,一般在PTA球囊撤壓後短時間內形成。


下面就是近期一例病例PTA術中內膜下夾層伴血腫形成的超聲表現。

下圖是球囊擴張之前的狹窄血管情況。

可見患者存在一較長段的狹窄,血管外徑減小,內膜增厚。

球囊擴張時狹窄被順利擴開,撤除球囊壓力後可以見到血管腔擴大,內膜面未見明顯異常。

但是大約經曆數十秒後,原狹窄的血管發生了如下變化。

可見血管腔內出現了異常回聲,黃色箭頭所指為一較光滑的線狀結構,應該為原靜脈內膜,現已經上抬。其下方藍色箭頭所指可見團塊狀低迴聲,即為內膜下血腫。腔內仍可見導絲和部分球囊的回聲。

下圖為血管橫切面,也可見到這些變化。


那麼這種內膜下夾層伴血腫如何處理呢?

理解了成因,就可以思考到可行的對策。

血腫形成的始動原因是內膜出現破口,內膜下出現間隙,所以處理上重要的是使內膜歸位,封閉破口。

所以較為簡便的方法是再次使用球囊進行擴張。其可能的機制是:球囊壓迫抬高的內膜歸位,並擠壓血腫使其縮小,並利用血腫內的血液形成微小血栓,封閉內膜破口。

此時球囊壓力不宜太高,能使夾層閉合即可,壓力過高可能造成更多內膜撕裂。

一般球囊壓迫1-2分鐘,可酌情增加次數。

壓迫後內膜歸位,夾層消失,管腔擴大,如下圖效果。

所以,在這裡又必須提到介入治療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在治療結束前,不要輕易將導絲退出病變部位,這樣就有利於對這類併發症進行及時處理。

版權所有,嚴禁盜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