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们.jpg

  伊薇生长在中产家庭,十四岁时面临父母离异,母亲将送她进入寄宿学校,面对青春期对性的好奇与渴望,她是一个对自己没有自信的女孩,渴望被关注却又怕自身的缺点被看见,镇日困于自我纠结。仿佛是命定的一天,她在游乐园看见特立独行的苏珊,立刻被她充满自信的气息所吸引,将对自身的期望投射于苏珊身上。为了接近她,一步步走向荒唐无稽的集体生活,成为献祭给罗素的贡品,自此沉沦于毒品、偷窃、性乱交与谋杀的边缘。

  罗素,这个角色是以查尔斯.曼森为原型所创造出来的角色,并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震惊美国、恶名昭彰的曼森家族犯罪案为背景。

  故事把焦点放在伊薇「误入」而又「甩出」共谋圈的写实进程,层层逼近女孩们从念头、崇拜、奉献、无法自拔的种种癫狂,解开扭曲内心且寄宿其中的骗局。

  作者以中年伊薇的角度,回顾一九六九年的不安岁月。即使一切事过境迁,她依旧恐惧于那份埋藏心中已久,至今无人发现的事实。

 

我过我的生活,在女孩圈里

 

  「女孩」本身,在一九六九年代即是一种「劣势」。伊薇与苏珊所待的集体牧场,即使手握鼓胀的权杖,也无法使她们探索与造就自我,反成贬抑。

  伊薇的外婆是出色的电影明星,母亲的注意力放在新伴侣身上,她面对自己既不出色也无男友的阴影下,心灵能量退化,陷入空想,对于他人的稍加和善感到可贵,在脱离母亲,想要精神独立时,苏珊展现出来的特质,介于母亲与孩子两者之间,让伊薇想获得她的关注。

  对罗素而言,女孩是「交易」「奴仆」「工具」。罗素擅长解读女性,哄抬的是,女孩们在他一人之下的自主性,让她们的美与丑揉合成一种超脱现实的诱饵,满足己欲。就像你知道海里有鲨鱼,还是会有像伊薇一样的女孩想要涉足其中,急急脱离家庭舒适圈,一心以为这么做,就能消弭平庸,带来焦虑的快感。如此强大而迫切。

  可是,对女孩们而言,她们是「同党」、「共犯」、「姐妹」,由于伊薇对自我的陌生感、空虚、鄙视过时的美德与童年的一切,心中缓升的怒气转成恨意,那群女孩们口中的「爱不是占有,是分享」,成为伊薇抗拒外面现实世界的信念。

 

孤单者引入集体的醒转

 

  文明与社会化帮助人类存活,却也成为驯化后的家犬,失去野生动物自我求生的本能。当社会制度与家庭崩解、溃散,孤单的人是否还有独自存活的能力?

  《女孩们》揭露人性的脆弱,追求同侪认同与自身欲望。故事在回忆与现实间交替进行,反映伊薇成长的转变。外表上,变得中性且不想太过引人注目;内心里,依旧跟自我搏斗,无法融入常人的生活。故事最后,透露残酷的现实:人生不见得会有第二次的机会,它是单向道,在人生路上遭遇的恶鬼,常会纠缠一辈子。

  人类应该是少数会有意识地将自己异化的动物,而异化的手段包括凸显自己的长处或是贬抑他人、控制他人。然而,人类又拥有好强的主观,异化彼此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单与游离,是焦虑与忧郁的最大来源。由于渴望认同与归属,常会不自觉得地进行过度社会化,对团体或组织产生盲目的崇拜与服从,丧失自我意识与自主判断。

  历史上,许多极端组织或是邪教的成员结构,不乏高知识份子。这类人通常具备判断是非与理性,为何会被吸收而丧失行为主控?

  根据过去的研究、统计,这类异端组织的首脑都拥有高智商与异于常人的自信与意志,具备蛊惑人心的特质与魅力,他会将随众的人格弱点转化成对社会的仇恨与愤怒,以社会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等为攻击目标,并透过话术灌输理想生活的美好幻想。

  一棵参天大树拥有粗壮的外表,其内里可能早已腐烂、蛀蚀。外表坚强的人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创伤,一但所属的家庭或是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失去信赖与依靠,常会导致他们与常轨现实疏离,游走道德临界点。

  回想我们成长的历程,必定面对过许多分歧的选择。有些错误只是碰撞后的小伤,有些则会心中留下难以抹灭的伤疤。然而,更让人惊恐却是,当自己回想那些差一点的选择以及它将导向毁灭的不归路,除了庆幸外,也许会意识到,如果时光倒转,在心灵脆弱无依的时刻,妳/你仍究是洪流中,试图抓住浮木的挣扎者。

  作者艾玛‧克莱恩从中年伊薇的角度回顾少女时代的分歧时刻,以过来人的眼光娓娓道来,每一步的心路历程,写实且令人心惊,那些情感匮乏、麻木心绪的女孩们,其实离我们并不太远。

 

 

书名:女孩们

作者:艾玛.克莱恩

译者:施清真

出版社:时报文化

书系:蓝小说

出版日:2017/9/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