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國慶月,電視熒屏上充斥著各類紅色作品,大銀幕也出現了一部主旋律題材的《湄公河行動》。曾經被詬病的主旋律作品近年來卻有愈加優秀的趨勢,從《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到《我是特種兵》,培養了一大批深陷迷彩不可自拔的迷弟迷妹們。還有高顏值諜戰劇《偽裝者》《麻雀》成為了收視率擔當。當下仍在熱映的電影《湄公河行動》更是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據有關資料顯示,截止到10月23日,根據「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的公安題材電影《湄公河行動》上映四周,票房達到10.8億。由此該片成為繼《美人魚》《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功夫熊貓3》和《盜墓筆記》之後今年第6部票房過10億的國產影片(含合拍),也是產業化以來第15部票房過10億的國產片。

這些原本不被觀眾重視的「又紅又專」的作品為何抓住了如此多觀眾的心?我想首先是因為「紅」是中國人共同的愛國情懷。主旋律作品中最為強調的就是愛國與奉獻。在拍攝現場,漫天的硝煙讓演員彷彿回到了那個戰亂的年代,並把這種信念感傳遞給了觀眾。當主人公出生入死的時候,那種為了國家不顧一切的犧牲精神很容易激起觀眾的共情。其次,「專」也是當下的主旋律作品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每一部戲專註於一個領域,例如電視劇《戰雷》將焦點鎖定在排雷工兵上,《我是特種兵》將視角放在特種兵這一個兵種身上。看完一部作品,又對一個領域有了更多的了解。

「信仰」這個詞高頻率地出現在諜戰作品中,並把這個看似虛幻的詞具象化了。戰士們用生命在告訴我們,為了國家的勝利,人民的安定幸福,自有一種力量支撐著他們往刀山火海中邁,那就是「信仰」。然而,對信仰的詮釋並不是像照搬教科書一樣的教條,
而是融入了每一個難以抉擇的路口中。就像《生死諜戀》中那對信仰不同卻深愛對方的戀人一樣。選擇信仰還是選擇愛人,選擇信仰還是選擇自己的孩子,選擇信仰還是選擇活下去?年輕的他們用犧牲換來了那一戰的勝利。信仰仍在延續著,他們從日本軍官手裡救回來的戰友的兒子,終於一字一句地說出了「我!是!中!國!人!」

再嚴肅的題材最終打動人心的都是裡面的「情」。在戰爭中對國家的大義,諜戰中「大家」與「小家」不可兼得的矛盾糾結,一起走過槍林彈雨的戰友,天各一方的愛人,永遠在等待卻不一定能等到最愛的人回家的親人……每一種都令人牽腸掛肚。如今影視作品中不再是臉譜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活生生的「人」。鐵漢也有柔情。就像《湄公河行動》中緝毒警察對女兒的想念,和面對當地吸毒的孩子那一秒的猶豫。是的,如果你覺得很安全,那是因為有人在替你承擔風險。

所以,如果你原來也對主旋律作品不感興趣,後來卻越看越放不下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