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嶼EYESVOT|曾梵志

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家

改革開放之後,才幾年,

中國人現代藝術的種子,愈發茁壯。

我在想世上的現代藝術家也夠多了吧。

然而,

然而,曾梵志絕對是是個「異類」。

經典的藝術,時間會檢驗。

有些事是不能做的,有些話是不能說的。

藝術的語言是要用「心」感受的。

天價拍賣

《最後的晚餐》2001年完成後,被著名收藏家尤倫斯夫婦收藏。

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

與達芬奇的著名壁畫作品同名。

當代藝術家曾梵志2001年油畫《最後的晚餐》,5日晚間以1.8億港幣成交,創下亞洲當代藝術品紀錄。

好與壞不能評判一件藝術品的價值。

所以,我想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回答你。

早在2001年,

大陸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畫作《最後的晚餐》,

創亞洲當代藝術品最高成交價,

其中的隱喻,以現代藝術的表達展現,

顯然是站在西方價值觀的基礎上,審視我們自己。

有人說,諷喻性質強烈,向經典致敬的再創作,也是比較流行的藝術創作形式。

有人說,從整個《面具系列》去賞析,才比較全面。

有人說,可以說這是史上政治性諷喻最強的油畫作品。

也有人說,曾梵志先生這幅折射中國物化時代的作品,誰放在美術館或家裡都是找抽啊,尤其是要對著官員炫耀式展覽一定不受待見。

……

要了解它「好」在哪一定離不開,對「面具系列」的解讀了。

《最後的晚餐》將所有的宗教人物換了,

而原作中的猶大,則由戴金黃色西式領帶的人物飾演。

曾梵志曾表示,「打領帶1980年代開始在大陸普及,而金色領帶代表金錢、代表西方資本主義。」

金色領帶無疑是社會變革的信號;

牆壁上中國書畫和桌上的紅色西瓜則代表舊時代的社會環境,

《最後的晚餐》暗喻了1990年代我國經濟改革時期的變革。

最後,回到你的問題,藝術本無「好」與「壞」,如果我有錢我也要買一幅來收藏。

這算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你的問題吧……

再發幾張喜歡的,框,西瓜,面具,紅領巾等關鍵詞,


作者試圖通過借用「最後的晚餐」來演易我國小孩的教育與成長,把畫中13個人物換成了帶紅領巾的小學生,他們好像是小學畢業了,大隊長招集幾個隊員一起最後聚聚,吃頓晚飯就各奔東西,到不同的中學去了。中國的小孩過得很像大人,從小就加入「少先隊」,開始接觸政治,到小學畢業時思想都比較成熟了,有些人已經懂得阿諛奉承,拉關係,拉一派,打一派等等。畫中可以看到他們的各種表情,各懷心事,他們看上去是小孩,其實更像大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