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覺得很「象」,而覺得皆從人擇。以下是我的思考,若唯物者唯心者皆進階,甚欣。

一,關於「象」的若干解讀。

「象」是什麼?象是大象,大概的象,大了就象,小了不象。

象是人擇的像。多大才象?覺得就象,不覺得就不像。若象則唯物,不像則唯心。

哪些象呢?宏觀的/清晰的/簡明的,似乎有點象。微妙的/模糊的/複雜的,就不那麼象。

這樣感覺,是初級的、籠統的,未必可靠。遠看大象,高瞻遠矚,是真象。近看大象,盲人摸象,是假象。

粗看空間,虛無縹緲,空空如也。用儀器看,見微知著,實實在在。

探索真相,揭示真容,即追求真理,這大概是唯物與唯心的共同良知。以下做些進階。

二,現象是什麼?有什麼深思?

現象,是現實事物反映在大腦的表象、外象、景象、圖像、實像。現象是一種效應,是內在機制的外露。

現象,是命名與概念的依據,是語言與符號根源。名詞是「外界」現象語言化的「延伸」,名詞本義是現象或外延。名詞引申義是意象或內涵。

蝴蝶效應的本質是熵減少或量子糾纏。窪地效應的本質,是熵增紅移或濃度擴散。馬太效應的本質,是熵增紅移或熵減藍移。

科學精神的精髓,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實事求是。唯物與唯心都從現象探本質,區別是:唯物主義重在維象,唯心主義重在意象。

三,意象是什麼?有什麼深思?

意象,是現象在腦海中的想像、聯想、臆想、幻象、意淫。意象,來源於感覺、加工成知覺、上升為直覺。意象是名詞本義上的引申與聯想,包括胡思亂想。

看到哈勃紅移現象,聯想到多普勒效應,以為是哈勃紅移是天體退行的多普勒紅移,如獲至寶,想當然,臆想了宇宙大爆炸。至於紅移有多種成因,就不管不顧了。

有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光速與「靜態以太」沒關係,如獲至寶,想當然,臆想了真空虛無而光無需介質傳播。至於為何有「空間漣漪」、「位移電流」、「Casimir效應」,就不管不顧了。

意象上的想當然與莫須有,人類思維的通病。這與唯物或唯心之標榜沒有毛線關係。

三,維象是什麼?有什麼深思?

維象,是通過幾個宏觀「維度」或測度,對微觀「現象」進行統計分析。例如,熱力學、統計力學、電動力學、大數據或雲計算。

顯然,系統是複雜的,運動是交叉的,環境是多變的,微觀是微妙的,宇觀是漂渺的。維象法,立足狀態函數,避開過程細節,因而是最簡潔、最高效、最可靠的科學方法論。

四,真相是什麼?有什麼深思?

真相(truth),是現象的本來面目、根本原因、內在機制。追求真相,就是追求真理(truth)。

真相可獲得么?世界可認知么?這反映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哲學的態度問題。

事物的複雜性,儀器的局限性,使人知難而退,有不可知論,這不合人類的幸福觀。

一般般的真相,沒什麼了不起。但是,終極真相,可謂難上加難。我以為,真相最終來自人類對空間或真空的全面認知:世界萬象,皆來自真空介質漣漪,「無中生有」、「色空亦空」。

關於空間的認識,有兩大截然不同的看法:「空間虛無彎曲論」,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石。「空間介質漣漪論」,是量子場論的基石。目前來看,這兩套理論,還沒什麼實質性進展。大體上,我支持量子場論。學術上舉例,在此從略。


唯物和唯心是主要的兩個觀點,這兩個觀點如果一個對了,另外就是錯的。通常我們都是如此的觀點,是為二元論!

從我們的生活實踐可以發現,二元論實際上誤導我們很久了。當我們說一件事物/事情是這樣的時候,往往就會看到不是這樣的情況發生了。

唯物如果是絕對的話,人就會變得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人可以改造這個世界,影響這個世界!唯心如果是絕對的話,科技就顯得多餘了,因為很多高科技產品只動念就可以簡單實現!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即是唯物,又不是唯物,即是唯心,又不是唯心,即唯心唯物共存,又都不共存……所以,不可說

每一個念頭都可以深入下去,但唯有正念是保證我們能走向光明!


這個世界是善變的,也是不變的。唯心主義者通常用自我意識或者一段歷史變化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唯物主義看法物質世界是客觀永恆,物質不滅是定律。

俗講消滅蟑螂葯,很難讓它死光光,日本化工科技高深,不過是死不了活不好的。這個世界不夠進步嗎,人類不夠聰明嗎。是的,人類文明發展幾千年,那蟑螂存在地球已經好幾萬年。我們看不見時,它已經客覌存在了。

達爾文進化論,任何物種能夠存活下來,不一定是那個強大的,而一定是善變的。人們認識世界是局限的,因為不能超越。人類許多事情還有做不到做不好,不是我們唯心不努力,是認識真實客觀本質還有距離。

我是個唯物主義者,我雖然不是經常上香拜佛之人,但是我相信神學倡明認識世界客覌性超越了哲學。

真理就是揭開事物本身的面容的,讓人們看到蒙娜麗莎微笑的臉;真理就是零距離看到物質本身。這就是唯物主義態度。

大家都說過好似外國的月亮又圓又亮。但是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我們地理位置不同,我們空氣質量不同,甚至我們心情不同,我們總不會說這是中國的月亮吧。唯心者就是自我意識干擾判斷。

哪啥,如果你今天中了百萬大獎,今晚的月亮許是最圓最亮的。


我在哲學問答上看了許多,發現90%以上的回答者並未真正理解唯物主義,因而回答都是片面的,不完全正確的。

什麼是唯物主義?有人把它理解成追求物質享受。有人說把唯物和唯心統一起來。這些都是對唯物主義的錯誤認識。

唯物主義即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物質在人腦的反映;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就別無它物。有人說,還有意識。是的,有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高度規律運動的產物,載體是物質,因此意識也是物質的。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世界是唯心的,因為個人的認識畢竟有限,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總要滲透進來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意識。站在自身的角度來觀察事物,自己就好像是中心點,萬物以自己為中心運轉。其實這是限於參考體系的幻覺而已。因為,客觀世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意識具有強大的能動作用,比如創造性,選擇性,可以指導實踐。但這仍然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界限是分明的,切忌把唯物和唯心混為一談,說什麼唯物和唯心可以調和。


我用王陽明的話來回答你

王陽明與朋友一起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的感覺與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強調唯物者有道理,物質並不以你的意志而獨立存在,無論你高興與否,太陽依舊會從東方升起,是教人學會尊重客觀規律。

唯心論者,是強調你的精神因素對於客觀世界的巨大作用

這個世界究竟是先有物質,還是先有精神,是他們的焦點,

我們都承認物質客觀存在,但是現在物理髮展的趨勢物質又是不存在的,基本粒子往下分割竟然什麼都沒有,只是一些不同的頻率的震動

還有宇宙大爆炸的奇點,也很奇怪,到底密度多大可以裝的下一個宇宙,又考證說這是一個真正的點,沒有大小,就是說什麼也沒有,一團能量而已,


這個時代的人之所以都知道唯物主義,那是因為人類的唯物認識觀,相對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相對成就了人類世界的所謂物質繁榮。滿足了人類的物慾追求,讓人類陶醉於紙醉金迷的人生享受。並由此讓人類誤以為「一切唯物」的主觀定義,就是世間真理。但物質決非世界的唯一真實。尤其是對有思想能力的人類,物慾的奢侈揮霍、物質的奢靡享受,除了讓人類精神愈趨空虛,並不能讓人類的精神有所充實、有所告慰。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思考演進,人們就會有所發現,那被唯物主義擯棄的唯心觀,卻是愈來愈見其不容置疑般究竟真實的存在!人都是現實的!只要能讓人類見證現實存在的,人們自然就會承認其真實性。所謂的唯物主義,不過就是圍繞著可見形態的物質物理的觀察分析,而產生的唯物主觀定義。所謂的唯心主義,則是人以不可見物質形態演示、甚至是可改變物理性質的現象,而產生的唯心認可的定義。就世界真象而言,世界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天地萬物,唯心所造!萬物不能自造自化和互造化!萬物更不存在造心之能!此心非人生理器官之心,乃人類生命與萬物之中的靈魂生命體!萬物中的靈魂之心,就是與宇宙之心的天體量靈魂體本質一致無二的生命。萬物之靈魂心,就是宇宙之心分而微存在的萬物之心。因此,當人類回歸真實的日子臨近時,人類自然就會愈趨於感覺世界的唯心真實。感覺就是天昭人心的反映!就人類的發展史而言,唯心觀是人類的認識之初,亦是人類認識的歸結之終。而唯物觀,只是人類臨近認識歸根結底前,最終完成輔助人類徹底回歸唯心的小遊戲。


唯物和唯心之左只是觀測世界時從不同的角度而已 它們都指向一個共同目標(而唯心在此方面略勝一籌 能超越目標 直指人心—關注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也是最難參透的) 依靠兩者的互補圓融之運用方才能夠更好地盡最大努力地認識世界發現世界完美世界 「修心格物」 兩者都是以物像本身為基礎為參照的 其中唯物運用普通的邏輯思維對對象作解而受阻時 何不跳出這一思維怪圈(也即是超越) 從而唯心上任了 當唯物啃不了的骨頭就讓唯心去做吧 立竿見影 一掃而光;而唯心往往狂妄自大 流溢於形式(類似於玄學神學)而收不住腳時 就用唯物將其擊潰 擊破其之幻夢其之迷霧從而回歸到現實 還物像之本來面目

唯物和唯心就好比一個是矛 而另外一個則是盾樣 我們作戰時不可能只持矛而不撐盾 否則受到敵方的箭矢之傷害面前不堪一擊;同樣 也不可能只舉盾而不著槍 否則的話只有鈍擊而沒有更有效的刺殺

兩者千百年來爭執不休 也往往是對物像之解析程度不同而產生偏差所致 這裡 關鍵是兩者都容易步入誤區 比如唯物變得經驗 變得機械 不融變通;也比如唯心變得虛幻 變得尖滑 過於形式……等等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即參照) 唯物普通而重要 唯心高級而有益(其實咧 唯心也即是站在唯物的基礎上而多那麼一點點而已—此所謂的超越)


首先,大家奉為真理的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馬克思講社會存在決定意識,何謂社會存在?最近猶太學者郝拉利的《人類簡史》給出了最好的回答,感官感知的世界裡不存在的,人類想像世界裡的,人類共通信任的價值存在,就是社會存在。人的本質是社會存在,人類文明就是社會存在的文明,這個社會存在決定了我們的意識如何推演,思想的內容,決定了我們如何認知定義我們生活的自然世界。

大家聽懂了嗎?

社會存在決定了我們如何思考與認知,我們的思考與認知決定了我們感官感知怎樣的一個自然世界,所以馬克思講人化的自然,也講異化即人創造的許多東西制約著人。

以我們這淺薄的主流成見,先評價一下吧!馬克思本人的學說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1948年12月,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明確了「無罪推定原則」,這一原則意味著「經驗」與「觀念」對還沒有真正弄清事物時判斷依據,如果把人的意志觀念強加於某個案件中,有可能會推出與事實不符的結論。這就是為什麼說,人類的思想越來越朝「經驗」認知模式進化的原因。

人類的認知,源於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應激感應是對外部世界的的感應,感應是來自現實存在的各種刺激,所以有「物質之感」;而有時覺得世界又是唯心的,則是因為所有的感應都是生命個體對外界或者自身的感應,具有自我性。所有的認知,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人類認知的歷史就是這種自我認知的範圍擴大史。

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是生命可以持續生存發展的基本能力,而 這種能力以基因信息的形式進行存儲和傳播(遺傳),表現形式是從不穩定到穩定,如從RNA到DNA,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表現形式是進化的結果。

而人類的經驗認知,則是源於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比基因信息在穩定性基礎上更加具有突變性,這種人類認知形式的非基因智慧信息可以實現人類自身的飛躍性發展,又能保證了人類基因上的穩定性。是穩中求變的智慧信息組合。

人類的認知,又發展出經驗類認知和觀念類認知。經驗類認知源於生命的應激感應,而觀念類認知,則是意識從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的結果,觀念就是意識的固定化,系統化觀念則形成了觀念類理論,如哲學理論。而意識的更進一步則是意識的工具化,近現代科學,則是在這個階段產生,科學就是對人類經驗認知的意識工具化的過程和結果。


讓我們再從人類意識進化歷史長河來看各類思想認知: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如下圖,經驗在主流認知所佔比例的演化曲線。0-t1時間,經驗類認知在主流認知體系中佔比越來越少,t1時間基本在西周、戰國時期(t1是一個較長的時間段,相對人類歷史長河可以認為一個點),而t2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t2時間區間比t1要少很多,這個圖可以類似世界地圖那樣,沒有用統一的比例,為了表達經驗認知的發展演化脈絡)。t1到t2時間區段很長,中國是漫長的封建時期(用習慣用語,應該不是封建制),歐洲是黑暗的中世紀。從t2以後,主流認知體系中經驗佔比越來越大。這裡所說的主流認知體系,是以國家力量以及多國國家力量形成的認知體系,0-t1時期主流認知體系為萬物有靈的巫術,表現為各種祭祀,極致之作是《易經》,以《易經》的三個演化為代表的認知可見,當時主流認知體系中經驗佔比越來越少,到《周易》基本上就是觀念佔了絕大多數。t1-t2這段時期,宗教統治時期,主流認知體系是觀念占統治地位。t2至今,主流認知體系中經驗的部分逐漸增加,形成了以兩個頂峰的認知: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下一步應該是量子力學的突破,形成一個新的以「經驗」為基礎的包含了相對論的認知體系。

哲學這個名詞意義很廣,很早就有。一般認為源自希臘語意為「愛智慧」 ,漢語中沒有這個詞 康有為引進日本譯稱。古人從原始經驗進入到有了「觀念」開始,就自然的會用觀念對經驗進行「思維上的加工」,思維工具也從最直接的類比、歸納到邏輯分析、數學等。

無論怎麼變化,怎樣的說辭,哲學基本上都可以分成三個大類:世界觀(本體論)、方法論和邏輯學、倫理學。

所有的世界觀(本體論),無論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都是人類對經驗的思維加工,並不是經驗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觀本身就是一種「觀念」,而不是經驗。這是從認知角度進行分類的。

方法論和邏輯學,已經成為人類的思維工具,再加上另外的數學(數學不是哲學、也不是科學)工具,組成了人類對經驗進行思維加工的「工具」部分。

倫理學,則是從倫理宗教演化而來,或者說倫理宗教和倫理學同出一門,本身都是「觀念」類認知。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哲學的兩個大類,世界觀(本體論)和倫理學,都是人類的「觀念」類認知,而方法論和邏輯學,再加上數學(注意:數學不是哲學,更不是科學),組成了人類的思維工具。

探索本源,在追逐這個目標的這個過程中人類根據實際經驗總結了很多方法論,如還原論、系統論、辯證法,還包括數學,所有的方法論都成為科學研究的思維工具,或者從大的角度講成為人類探索經驗認知的思維工具。

一旦將目標鎖定在「本源」,所有的關於本源的概念都變得成為思維上的抽象,成為某種意識的固定化、系統化,本源本身似乎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人類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本源。如最早關於物質的本源,就有「原子」一說,後來的原子這個科學名詞與最早的物質本源還差的非常遙遠,物理學中的原子根本不是物質的本源。再例如牛頓理論中的「萬有引力」這個概念,這可以說僅僅是牛頓力學理論中一個觀念而已,作為一門經驗的認知,牛頓力學理論的核心在於其經驗部分,即原經驗和推導出來的數學公式,公式表達了各種觀念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是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應激性認知,或者說經驗只能感應到「互動」、「聯繫」,這是生命應激、經驗的內稟屬性,因為感應就需要互動、聯繫。

任何關於本源的論述,都不可能是經驗上的認知,因為經驗的內稟屬性是建立在互動與聯繫上的,單純的意識的固定化、系統化認知,都只能成為觀念認知的一種,可以從邏輯思考上證明這一點。經驗認知,包括近現代科學,也包括遠古經驗認知,更包括動物的應激性反應,都是可證偽的,而任何本源概念都無法證偽,只能在對經驗認知的探索過程中起到思維工具化的作用。

因為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概念,人們開始探索引力的本源,又有了愛因斯坦的彎曲時空的觀念。至今,用愛因斯坦的時空觀建立起來的經驗認知,更符合人類對宇觀尺度的觀測經驗。從認知信息對人類影響的外部系統的熵減作用角度看,「本源」並沒有實際意義,關於「本源」的概念都並不是科學,僅僅是科學理論中的「觀念」。這裡特彆強調的是,科學是進化到高級階段的經驗認知,科學理論只是經驗認知工具,工具和經驗是不同的,不能把理論中的觀念部分認為是科學。也可以說,本源非科學。

科學的目標,或者把時間拉向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古代經驗認知的目標,都是人類通過生命特有的對外部世界的應激感應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生命對外部世界的應激感應本身就是生存的能力。

所有的高尚辭彙在大自然面前都是渺小的,沒有經驗認知,想得再好(觀念),都無法生存。如果在未來,個體和群體再完美、再有秩序化(觀念認知信息的作用,即:使得人體和群體更加有秩序化),一個小行星就可以毀滅整個地球生物,而經驗可以讓人類炸掉這顆小行星或者飛離地球。


唯物是一切資本主義剝削階級的最愛!它們一生的追求就是物的享受而且不擇手段地霸佔為己有,對物的分配觀念是」弱肉強食」!誰有勢力誰就多多佔有!唯心?資本主義剝削階級無心無肺,從來也未講過半點「人心」,更不講良心、善心!只有唯心主義的善人、佛陀才講良心,講善心。真正的共產黨人是不唯物的一一為了心(主義),為了主義真,寧肯拋頭顱、灑熱血。怎麼可能去唯物呢?革命烈士方士敏,身上翻不出一分錢!為的是主義、為的是思想、為的是共產主義的精神!為的是一顆火紅的「革命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