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上,拳王阿里舉着火炬的手臂止不住地震顫;

  在給家鄉孩子的書信中,文壇巨匠巴金寫道:“我有病,寫字困難,提着筆的手不聽指揮……有時候一支筆在我手裏有千斤重……”

  在一摞摞草稿前,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因身體發僵、四肢顫抖而無法繼續工作。

  在“不死的癌症”帕金森病面前,無論是世界名人,還是我們身邊平凡的普通人,都飽受痛苦煎熬。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讓我們用更正確的認識、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多的關愛,幫助病友們不再害“帕”。

  身體被按下“暫停鍵”的人生

  熱播劇《都挺好》裏全程作天作地、成爲新晉表情包的蘇大強,在劇末卻因患老年癡呆症賺足了觀衆熱淚;去年偉大科學家霍金的仙逝,再一次將漸凍人症帶到了大衆視野。相比之下,常飄進耳朵的帕金森病,於大多數人而言,還是腦海中一個模糊的概念。

  “你能想象一個人走在馬路中間,汽車開過來的時候他突然停住,不會動了,就像身體內有個開關被突然關掉了。”對於老周而言,這是他走過帕金森病的整整第十個年頭,每天都面臨着身體突然“被開關”(“開關”指多年長期用藥治療後可能會出現的藥效波動併發症)的可能性。

  這是中國300萬帕金森病人羣中部分患者的一個縮影,與此對應的現實是,全國帕金森領域的專病醫生僅1000多名。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騰訊首部帕金森病微紀錄片《AI無距 帕友無懼》正式上線, 3分鐘短片真實呈現了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也講述着科技爲醫學帶來的力量和希望,老周正是主角之一。

  “同事聚會時,他們說‘老周,你動作怎麼這麼慢?’,我就感覺幾十個人都在看着我,眼光很異樣。”對於帕金森病患者老周來說,患病後的不適,從要承受周圍人異樣的眼光開始。彼時,他剛退休,突然發現自己的左腳不自主抖動。

  對於帕金森病患者來說,心底或多或少會烙上一種揮之不去的“病恥感”。同樣是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腫瘤別人都可以勇敢地承認,自己得了帕金森病好像是羞於見人一樣。帕金森病讓老周無計可施。震顫和僵硬也讓他覺得自己肢體難看,精神上一度陷入抑鬱。“整整兩年我完全封閉自己,好像明天就要走向世界末日。”對於老周來說,那是最困難的時光,意志垮掉了,孤獨、恐懼像是可以隨時把人吞噬。

  紀錄片中有一個細節令人揪心,患帕金森病已24年的老孫很愛包餃子,他端着一盤包好的餃子,突然在冰箱門前“定住”,跟老伴說:“幫我忙,我轉不過身來了。”語氣盡顯無奈與惆悵。

  “開關現象”是帕金森並患者的運動併發症之一,突然出現的全身僵硬、寸步難行,就好像身體不分時間場合地被按下了“暫停鍵”。帕金森病更爲常見的症狀則包括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嗅覺減退、睡眠障礙、抑鬱、便祕等。

  切身實地感受到帕金森病在“進展”,讓老周和他的病友們更爲揪心。紀錄片中的老孫回憶自己24年的患病經歷:“開始是手輕微有點抖,後來就抖得越來越厲害了,有時候腿也抖,就越來越恐懼。”

  病患多,醫生少,診斷耗時長

  如果能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再加上科學有效的疾病管理,對帕金森病的病程延緩、控制疾病症狀能起到極大的幫助。

  但現實是,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和全程管理並非易事,成爲兩大難題。一方面,作爲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嚴重神經退行病,我國帕金森病患者數量衆多,將近300萬的帕金森病患者對應僅1000多名的專病醫生,相當於每3000名患者才能匹配到一位醫生,醫患比例成了“蹺蹺板”,而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還將持續拉大醫患數量失衡的情況。

  另一方面,對帕金森病最主要的運動症狀的評估方式還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不像測量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可以通過儀器設備進行量化檢測,帕金森病主要的評估方式則更爲“簡陋”,通常國際上採用的是帕金森病評定量表UPDRS/MDS-UPDRS爲患者進行病情評估,醫生通過人工觀察的方式,根據患者完成指定動作的流暢程度進行打分和綜合病情評定。完整的一套流程需要半小時以上,不僅耗時耗力,增加醫生和患者的負擔,更存在着顯而易見的主觀性。

  對於帕金森病,病程越長,所展現出來的證據機會就越多,越容易有臨牀醫生幫助做診療調整和綜合評估。但對於那些病程在5年以內的帕金森病患者,即便是在美國,有研究報道家庭醫生、社區醫生等非專科醫生診斷帕金森病的準確率也只有57%左右。

  “不同醫生打分的差別可能挺大,同一位醫生今天打分和昨天的打分或許也會不一樣,比較主觀。而對於早期患者,這些症狀可能還很輕微,輕微到用醫生的肉眼分不出動作上細微的一點變化。”國家老年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華山)帕金森病主要研究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堅教授這樣解釋。

  “做一次評分挺花時間的。”王堅教授也表示無奈,目前只有少數特殊患者,比如某項研究的被觀察者,纔有足夠的專業醫生人手來給他做完整、定期的評定。帕金森病是常見病,又是慢性病,客觀定量評估患者病情的嚴重度是長期需求,“但是我們難以做到對大多數患者定期評估,沒有那麼多人手。”

  AI技術帶來新曙光

  提升帕金森病診斷和管理的準確率和效率成爲當務之急,而人工智能的加入讓這一切變爲可能。騰訊醫療人工智能實驗室和王堅教授團隊合作研發了“帕金森病運動功能智能評估系統”,在前期小範圍的測試中,通過該系統計算出的帕金森病患運動評分與專科醫生評估所得相近。這個系統讓帕金森病的評估變得很簡單:帕金森患者無需穿戴任何傳感器,僅需站在手機攝像頭前,按照指示完成一系列的動作,短短3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患者的運動視頻分析。

  王堅教授表示:“我們鼓勵患者每3個月定期按照我們的要求拍下自己的這些動作並通過手機上傳。這給醫生診斷病情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素材,同時AI能輔助醫生定量評估患者帕金森病的嚴重程度。”

  AI不僅能輔助運動評估,而且能在帕金森病管理方面提供幫助。騰訊醫療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範偉博士表示,中晚期以後,帕金森病患者生活一般需要有人照顧,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有了專業的評估工具,患者可以藉助移動終端參與到自己的慢病管理中來,“AI幫助醫生去更好的瞭解病人的情況,也幫助病人瞭解帕金森病診治的療效,幫助醫患一起努力去提升生活的質量。”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生節省時間,同時還有可能提供可以反覆驗證的臨牀標準,減少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比如帕金森患者的病情進展如何,用藥效果如何,是否有改善,改善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這些在以往醫生可能難以量化評估,通過AI則有希望實現。”範偉博士介紹。

  這是全球首個嘗試通過視頻運動捕捉分析技術實現帕金森病的AI輔助診斷技術,背後則是騰訊醫療AI實驗室的技術結晶。“我們走了一條別人都沒走過的路,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填補醫學上的空白,幫助醫生解決一些目前難以跨越的瓶頸。”

  互聯網結合科技的力量正在讓人們不斷感受到生活品質提升的美好結果。而在醫療健康領域,騰訊正通過科技緩解人們的苦楚,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羣,爲病患減輕痛苦、爲家人減少壓力、爲醫生提升效率,以更好地回饋社會。

  而更重要的是,科技正在逐漸縮短醫患間的距離。當醫生們和科學家潛心探索科技如何促進醫學研究,患者有了合適的工具,已經逐漸在管理自身健康的方面扮演更加主動的角色,當醫學研究變得越簡單,患者對疾病的瞭解也就更容易。而AI則爲醫患之間搭起一座溝通和信任的橋樑。

  記錄片的最後,一位帕金森患者對着鏡頭表達了期望,“它(AI技術)會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好,我充滿信心。”

  正如紀錄片中逐漸浮現的字幕,“AI無距 帕友無懼”,科技這束新的曙光正在照亮越來越多的人,爲醫療領域提供更多能量,共同爲生命點亮前行之路,而這,正是對“科技向善”最好的詮釋與致敬。

  面對生活的挑戰,我們用愛與希望相互扶持,砥礪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