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師經濟基礎章節知識點:第十三章 財政收入

1、財政收入是政府為履行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倡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籌集的一切資金總和;政府的4種主要收入來源:稅收。社會繳款、贈與收入、其他收入(2015年教材變化的地方);不同口徑:①最小口徑(僅包含稅收收入)②小口徑(稅收和財政預算的非稅收入)③中口徑(財政預算中一般預算+社會保障繳費收入)④最大口徑;

2、根據財政收入的不同口徑,衡量宏觀稅負不同口徑,從小到大:①稅收收入佔GDP比重 ②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佔GDP ③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政府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後的合計佔GDP的比重;

3、稅收特徵:強制性 無償性 固定性;要素: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前三重要)、納稅環節、納稅期限、減稅免稅、違章處理、納稅地點;

  分類:

4、拉弗曲線與徵稅的限度:是一條先上升後下降的曲線,提示各國政府:徵稅有禁區,要注意涵養稅源。

5、稅負轉嫁:方式:①前轉(最典型和最普遍)②後轉③混轉④消轉⑤旁轉⑥稅收資本化(最典型是對土地交易。是稅收後轉特殊形式);影響因素:1)應稅商品供給與需求的彈性:是決定稅負轉嫁狀況的關鍵因素供給彈性較大、需求彈性較小的商品較易轉嫁;反之2)課稅商品的性質:生活必需品的稅負容易轉嫁;非生活必需品的稅負不容易轉嫁3)課稅與經濟交易的關係:與經濟交易無關而直接對納稅人,不容易轉嫁;經濟交易過程間接對納稅人,容易轉嫁4)課稅範圍的大小:課稅範圍越廣泛,稅負容易轉嫁;課稅範圍越狹窄,稅負難以轉嫁;

6、國債:特徵:與私債相比,國債由於有政府信用的擔保,風險小,又被稱之為:「金邊債券」;國債功能:①彌補財政赤字(基本功能三種方式:向中央銀行借款;增稅;發行國債; 一般不會導致通貨膨脹)②籌集建設資金③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利率( 「金邊債券」特別是短期國債,流動性強,被稱為「有利息的鈔票」)④調控宏觀經濟;四個方面分析國債的負擔:①認購者負擔(債權人負擔)②債務人負擔(政府負擔)③納稅人負擔④代際負擔;

7、國債限度的指標:1)絕對規模:①國債餘額—歷年累積債務總規模②當年發行國債的總額③當年到期需還本付息的債務總額2)相對規模:①國債負擔率即國民經濟承受能力(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發達國家不超過60%,發展中國家不超過45%)②債務依存度(占當年財政支出總額的比重國際公認債務度警戒線在15%~20%之間);

8、李嘉圖等價定理:在某些條件下,政府無論是用債券還是稅收籌資,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價的

9、國債的制度:由發行制度(包括國債種類、發行日期、發行許可權、發行對象等。決定發行條件的關鍵是國債的發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標方式、承購包銷方式、直接發售方式和「隨買」方式)、償還制度(主要有抽籤分次償還、到期一次償還、轉期償還、提前償還和市場購銷法等方式)、市場交易制度(交易層次:①國債發行市場(一級市場)②國債流通市場(二級市場:櫃檯市場,店頭市場);按國債交易成交訂約和清算的期限:①現貨交易方式(最古老,普通)②回購交易方式③期貨交易方式(四項基本要素:期限、價格、數量、標的國債 三項功能:保值、投機、套利)④期權交易)構成。

10、國債市場的功能(15年新增):實現國債的發行和償還、調節社會資金的運行。

11、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15年新增):1)我國政府性債務的分類和規模2)中央政府債務管理制度3)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