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美羽

  Miwa Komatsu

  1984年出生於長野縣阪城町,年幼時期在自然豐富的環境下親近各式各樣的野生動物,就近目睹動物離世的經驗,形成她獨特的生死觀,並且透過繪畫表現出來。就讀於女子美術短期大學時,開始學習銅版畫。2005年以作品《四十九日》在日本境內奠定知名度。早期作品線條細膩,顏色非黑即白,多以生死爲題材,風格較爲陰暗。2013年,小松美羽重新審視神靈與人之間的關係,由生死轉向祈願,以鮮豔繽紛的用色描繪出守護獸的溫暖能量,其創作實踐也由版畫轉向水墨、壓克力顏料、有田燒等不同媒材,自此開啓了另一段嶄新的創作歷程。2014年獻納作品給出雲大社。同年,與石原和幸(園藝設計師)跨界合作,在「切爾西花展(Chelsea Flower Show)上展出作品《天地守護獸》,獲得了金賞殊榮,其作品獲大英博物館典藏。

  白石畫廊Live painting現場,2017

  小松美羽影像資料

  “當時我就想着,一定要想辦法讓我的作品更有力量。”

  專題訪問採訪編輯/吳寧欣,李頤欣

  Q1聽說您在進入大學就讀前,從未接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請與我們分享您的藝術學習歷程與經驗。

  小松美羽:我在長野長大,升大學時才第一次離開長野。除了東京之外,長野縣是全日本美術館最多的地方,小時候媽媽常帶着我去逛美術館,也常讓我讀繪本。我很喜歡繪本,尤其是以動物爲主角的故事,像是由中川女士所着的《古利和古拉》,講的是老鼠建造自己的家的故事。媽媽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夢想着要去讀美術大學。但媽媽相信美術是不需要花錢學的,她希望我們可以自由學習,想畫畫就隨心所欲地畫,所以我從小就喜歡蒐集廣告傳單,在上面塗鴉。媽媽給我很大的空間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讓我在一個耳濡目染、自學的環境下認識藝術。

  18歲的時候,爲了準備考取美術大學,我到短期補習班學素描,後來順利進入東京的女子美術大學。那是我第一次離家,雖然是完全陌生的環境,但我非常興奮!每天住在宿舍裏,身邊都是有着同樣志向的同學,大家一起學習,有着相同的目標。雖然當時爲了籌生活費,須要一邊上課,一邊在便利商店打工,但很幸運的是,學校宿舍都會提供早餐和晚餐,很便宜又很方便。我也清楚知道,當時付出的努力是爲了學習美術,因此在女子美術大學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實。

  大學時期對我的影響很深,我也是在大學時接觸銅版畫的。剛入學時,我選修了西洋畫,因爲沒有任何油畫基礎,也不知道要準備什麼用具,迷迷糊糊地就跑去上課。沒想到其他同學都用具齊全,只有我兩手空空,還被老師罵了一頓。後來選修銅版畫課程時,才發現原來小時候讀的繪本幾乎都是銅版畫作品,我一直非常喜歡那些繪本里清晰的線條。當然,也因爲同學們都是第一次接觸版畫,上課時沒再捱罵,心裏就更喜歡了。

  創作中的小松美羽

  Q2您在出道初期大量創作版畫,也爲此獲得相當好的評價,而現今轉換到奔放的創作風格,與版畫所講求的精準構圖與繁複工序極度不同。在此轉換的過程中,您是否有經歷到任何困難或挑戰?

  小松美羽:剛有提到,我非常喜歡銅版畫的線條,所以一開始是以創作銅版畫爲主。這樣的情形維持了好幾年。直到幾年前,我去紐約參加拍賣會。出發前,我把作品集都準備好,想着在紐約可以介紹給其他人看,沒想到沒人感興趣,反而對我說:得獎以後再來吧!當時我就想着,一定要想辦法讓我的作品更有力量。

  在當時的紐約之行,因緣際會得知,版畫的英文是print,和印刷物的名稱是一樣的。但是我希望我的作品是獨一無二的,而不是能夠一直再版複製的。那時候我自問:爲什麼我不用筆畫畫呢?因此從紐約回國後,我銷燬了《四十九日》的原始銅板。《四十九日》讓我以版畫藝術家之姿成名,銷燬它們我才能展開新的創作,是迫使自己朝着下個階段前進而不眷戀過往成績的方式。

  版畫受限於機具的大小,很難輕易改變尺寸。之前創作版畫的時候,我總以爲作品的尺寸已經夠大了,但其實對其他藝術家來說,那根本就稱不上是大件的作品。在開始嘗試以手繪或其他媒材創作後,作品尺寸變得更彈性,可以隨着主題而變化。

  除了媒材的轉變,用色上的調整也經歷過一段陣痛期。以前我只用黑白兩色創作,一開始要嘗試放入不同顏色時,的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準確掌控色彩。因爲一直無法領會顏色對於創作的意義,在用色上始終難以突破。直到2014年,因緣際會之下,我前往島根的出雲大社參拜。出雲大社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神社,那時跟着人潮往神社前進,我遠遠看見了神社上方厚重的雲層,和拜殿前方祈禱的人們。大家都雙手合十,以虔敬的心在祈禱着。我看見他們的感情像是有色的薰香一樣,冉冉地飄上了拜殿前的天空。雲層間隱隱有一道陽光透了下來,光線的邊緣有着像彩虹一樣七彩的顏色。這是我第一次發現,原來顏色與情感之間擁有這麼強的連接。從那時候開始,對於顏色的使用與意義,我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也因此決定要用更多顏色來表現我的作品。

  《四十九日》,2005

  《新?風土記》,2014

  Q3您的創作多以守護獸爲題,您認爲守護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您曾提到,您在臺灣看到龍,在香港看到鳳凰,是否不同區就會有着不同的守護獸?

  小松美羽:對守護獸來說,人和動物是完全沒有區別的。不論你是一個人或是一條魚,他們對你的關懷都是同等的。他們關注的是靈魂,而非肉體。他們關心人的靈魂是否有所成長、是否美好、是否純潔,守護獸一直在遠方保護着我們。雖然守護獸在都市比較少見,但寺廟裏都會有的。人們祈禱的時候,所傳達出來的意念是非常純潔的。

  守護獸帶有一股溫柔的能量。我作品中的守護獸,總是有一對很大的眼睛。因爲我相信,眼睛是人與動物、守護獸用來傳達能量的管道。眼睛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跟人之間可以透過眼神交流,守護獸也是透過眼神的注視守護我們,與我們產生連接。眼睛會顯露出一個人的靈魂與力量。

  之前來臺灣的時候,我對土地和水的感受特別強烈,腦海中隱約出現龍的形象,所以當時畫了《臺灣?水龍》,作品中的輪廓線是用銀邊取代以往我常用的黑邊。後來在香港也看到了非常非常多守護獸,有龍也有鳳凰,我相信不同地區會有着不同的守護獸。

  《臺灣?水龍》,2017

  Q4您也曾造訪紐約和倫敦,您有在這兩個地方看見守護獸嗎?他們的守護獸分別是什麼呢?您在白石畫廊Live painting所創作的屏風上有兩隻守護獸,一隻有兩隻角,另一隻則只有一隻角,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

  小松美羽:紐約是個各色人種聚集的大城市,很難在那裏找到守護獸,要冥想得很深入才能看到。我試過一次,在冥想到很深層的地方時,會看到一隻白色的狼。後來這隻狼被我畫進作品中,大概兩年前這件作品有到美國展覽,那就是我在紐約看到的守護獸。我在倫敦看到的守護獸是獨角獸。倫敦附近的郊區也有很多妖精,他們會聚集在花叢裏,體型不大,看起來像是小矮人,但又不是人,很可愛。

  一支角的是獨角獸,兩支角的是雙角獸。獨角獸象徵純潔無瑕,而雙角獸則是象徵不潔。兩者繁衍的下一代是由純潔和不潔的交融而產生。守護獸的世界裏也有着這樣的循環。我認爲純潔和不潔就如陰和陽,天和地一樣,兩者是相互對立又依存的關係,因此對我而言那是非常重要的一對守護獸作品。

  《天地守護獸》,2014,大英博物館典藏

  Q5許多人透過Live painting的創作模式認識您的作品,先前於白石畫廊的創作現場一度人滿爲患。對您來說,Live painting的挑戰性爲何?Live painting的工序與您獨自創作時是否有所不同?

  小松美羽:Live painting講求的就是爆發力,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尺幅作品,同時也要成功地傳達意念,纔算是完整的Live painting。其實剛開始做Live painting的時候,徒手作畫的比例不高,我大多是用毛筆。後來越來越習慣這樣的創作模式,徒手作畫的部分才慢慢變多,甚至逆轉了原先用筆用手的比例。直接擦抹顏料是最快的,也更能表現出爆發力。但在需要清晰線條的部分,我還是會使用毛筆。

  對我而言,Live painting的重點是作畫前的冥想儀式。我會先念經文幫助我打開第三隻眼看到守護獸。小時候我常在長野看到守護獸,但隨着年紀漸長,就比較少看到了。大約五年前,我在泰國修行時接受了訓練,學習用經文開眼,讓我可以自行控制這個能力。冥想時肉眼是閉合的,而第三隻眼會張開。我會先看到一個類似燭火的形象,接着守護獸會緩緩地從燭火中現形,就像一個小劇場一樣。

  Live painting對我來說是一個傳達意念的機會,並不是要展示作畫過程。白色道服和徒手作畫都是爲了傳達意念而選擇的道具,和私下創作時的狀態不一樣。其實我私底下也很少聽音樂。Live painting時搭配的音樂,是沿用了先前拍攝個人錄像帶時,導演選用的一系列歌單。一方面可以活絡氣氛,也可以讓我用曲目判斷還剩下多少時間。現在對我來說是Live painting已是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松美羽Live painting之前的冥想儀式

  Q6您如何定義Live painting?您曾說過,Live painting時所着的白色道服代表着您對於創作的尊敬之心,每每創作完畢,道服上總佈滿了顏料的痕跡。您認爲道服本身是創作的一部分嗎?創作結束後,您會如何處理道服?

  小松美羽:對我來說Live painting是一件很神聖的事。Live painting的目的是要傳達意念,我想要在這個過程中傳達的是祈禱的重要性。祈禱是許多宗教共有的儀式,透過冥想時的祝禱傳達對神最深的尊敬。所以這個行爲本身並不是一個表演,而是一個傳達意念的媒介。

  合氣道服是一個象徵,用以展現虔敬的心。選擇白色,用爲了要表現祈禱時心靈的純潔。所以道服並不是創作的一部分。以前做完Live painting之後,我們通常不會保留道服。直到近期,有些藏家表示想一併收藏道服,我們纔將作品附上創作時的道服一起交給他們。

  白石畫廊現場照,2017

  *本文轉載於ArtTaiwan,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