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過的的確不好,不管是心情或是身體都是,但在這些時刻,自己的思緒倒是有沉靜下來的感覺,或許是感覺對於現況既然無法突破的話,倒不如靜下來聽聽心裡的聲音,做點自己開心的事吧!

摩天輪,總是矗立在遊樂園裡的明顯地標,遠遠的看著,是小孩憧憬的遊樂設施,但是我的工作中,面對的一羣孩童,他們或是有著生理上的疾患、或是有著動作上的限制....,不管甚麼樣的原因,導致這個巨大歡樂的標誌,就算已在眼前像是觸手可及,卻無法身座其上,享受地上一覽無遺的漂亮景緻。

20180331_210756.jpg

在十幾年前剛退伍進入復健職場的我,還是個充滿衝勁的年輕人,心裡滿滿對工作的熱情,恨不得隨時將它用在我的工作中,但是卻常常衝過頭,造成工作職場中他人的困擾;但是還好的多數的工作面對對象,還是願意給我一些包容。那幾年有一位有著生理、肢體動作限制的小孩─小雨是我印象很深的一位天使,會記得她,是因為復健過程的辛苦,孩童在上課時的情緒反應常常是不好的,唯獨她不同,總是配合認分、個性開朗的上著課;生理肢體上的限制,導致他無法自己移動行走,只能依賴母親推著擺位輪椅進出各個場合,也因為動作上的困難,小雨的口語有限,語音常常是含混不清的,但她的頭腦卻與一班孩童無異。

一天下午和往常一樣,媽媽推著小雨進入了復健教室,抱著她下了輪椅,不過和往常不同的是,原本個性開朗的她,會用著即使不清晰的語音,和我打招呼、聊長聊短的她,今天感覺心情卻沒有那麼的好,沉默不語;復健的動作訓練時也顯得意興闌珊,那時的我沒有察覺她心理情緒上的不同,僅就她動作配合度的狀況不佳,責罵了她起來,小雨被我責罵了,情緒一下子溢了出來,開始無法抑制的放聲大哭,我只覺得小孩子今天的情緒行為不適當,還是逼迫著她繼續進行動作訓練,整節課就這樣哭哭鬧鬧的過了。到了晚上,回想起來好像不太對勁,便打了個電話給小雨的媽媽,媽媽也覺得有不對勁的地方,但也察覺不出來,於是就這樣的又過了一個禮拜,到了小雨上復健課的時候。或許是她上週被我罵過、強迫過的關係,今天的她還是沒有之前的開朗表情,出現的是一個帶點驚恐、害怕的臉孔,開始上課時也沒有太多的語音;直到媽媽放好了輪椅、過完了健保卡進了教室,才說出了上週的原因;復健課程的前一晚,小雨哥哥的戶外教學課程,去了個有小摩天輪的地方,熱情的老師還拍下了照片,交給哥哥帶回家;雀躍的哥哥拿著照片對著媽媽、妹妹說著摩天輪的好玩,小雨妹妹卻心情不好了起來,隔天上復健課時心情表現才會落差這麼大。在得知小雨心情、表現不佳的原因後,自己卻有點愧咎了起來,"唉,怎麼沒想到心理因素呢?"所以便開始還小雨聊起摩天輪的事,問她是不是想玩摩天輪,她聽到我和她聊到摩天輪的事,慢慢地恢復開朗的樣子,一如往常的嘰嘰喳喳、配合的上完了課,看到她高興的樣子,便跟她說老師沒辦法幫她去坐摩天輪,但是可以送她一些有關摩天輪的貼紙、小物件,她一聽開心的笑了、用力地跟我道完再見,出了教室。接下來小雨的復健課,因為摩天輪的強大魅力,她總是配合、心情開朗的上完。一年多後,我換了工作,小雨也改由其他同事接手復健課程,我也沒有再想起她的事。

這幾天看著積木,想想該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了,腦海中卻不自主地出現了摩天輪的構想,也讓我想起了她!

 

今天使用的是蜂巢鳩尾積木,這是一款臺灣人設計製造,並獲得美日等國專利的積木,與一般不同的是,它同時有著一般積木堆疊與空間轉換拼接的特性,加上又是六角形,所以對於平面轉換立體、圓弧狀物體的創造,更顯得簡單。今天使用八個顏色的積木,分別是紅藍綠黃四個基本色,與及白色、橘色、淡綠色、粉紅色四種。

20180331_221004.jpg

積木的特性是可以堆疊、也可以像雪花片一樣的轉換方位拼接。

20180331_221049.jpg

積木完成的作品,中間利用一根粗吸管來當轉軸。

20180331_211018.jpg

設計了六個顏色的座位與及紅色的固定底架。

仰角照片來一張!

20180331_211018.jpg

能不能轉動呢?當然可以囉!轉給你們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0VwC9wICBU&feature=youtu.be

 

孩童的積木課程,我想雖然還是有仿作的教學部分,但更強調的是孩童本身知覺觀察、理解能力的發揮,最好有自我解決問題、調適應變和創作的能力表現;不然按照步驟逐步、逐層完成的過程,其實對孩童的能力幫助有限;所以針對不同齡、能力的孩童,我都會量身訂造他們專屬的要求進度;這樣可分成5個步驟來看,分別是知覺辨識、手部操作、模仿建構、調適改造應用、自我創造,從基本的各種知覺能力來先提升,包括除了視覺之外的感官功能,如何在完型、形狀辨識、相對空間方位、數量概念、空間推理與形狀方位轉換等相關認知概念上的進步;再來手的操作功能,包括手部抓握肌耐力、抓握動作姿勢、維持動作穩定度、掌內操作與手指分化靈活度、雙手協調操作技巧,都需要逐步驟依據發展順序來逐一建立;模仿操作過程,孩童的專注力、指令接收狀況、理解思考能力發揮是否足夠,可以有效遵循步驟來操作建構;調適應用時,如何在不同條件下,依據同樣的操作概念來完成類似作品,考驗著孩童的舉一反一之後,能否舉一反二、甚至反三的類化、概化能力。最後的創造發揮,再給予孩童主題時,如何從簡單的平面創造先完成,再逐步類化到立體的造型,相關的物件形狀特色是甚麼,要用怎樣的積木來呈現;在積木的課程上,我會要求孩童需要自我完成作品,當然會依據他們不同的能力現況給予不同的協助,但是一定會讓他們能回家之後也能試著仿作完成出作品來,並會在課程主題交換的空檔,試著給予孩童一些主題,讓他們自己建構、運思、組裝完成作品。而這樣的作品完成過程,也絕不會是單打獨鬥式的完成,會有角落教學與模式教學的方式來執行,有能力較好的孩童對於能力不佳的孩童進行部分的示範或組裝協助,或是大型建構物件的合作完成,這樣的學習過程,同時也可以教導他們相關的人際互動、模仿學習技巧。當孩童各個能力都有一定表現後,他可以依據自己的想法完成各種組裝作品,這樣的成就感會讓孩子更加享受操作的過程,也會讓孩子在操作過程中,無形的提升學習相關知能,像是記憶、思考、注意力、人際互動等。

  積木,不應該按步驟的仿作,而家長在看到孩童完成作品的同時,我想應該也要想想孩子相關的知覺辨識、認知概念、動作操作、思考建構能力是否有進步吧!

歡迎積木課程合作諮詢,若有訂購需求,可自行搜尋"蜂巢鳩尾積木"官網,或是留訊息給我告知積木類型、種類、形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