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報紙在衰退,已經到了懸崖邊上。從2007年到2017年,日本的報紙讀者減少了二千萬人;2007年日本國民的44%有閱讀報紙的習慣,約五千萬人。而2017年,讀報的人只有三千萬人了。從此報紙是否能夠生存下來?報紙能否提供比手機閱讀更深入人心、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內容呢?作爲報紙的忠實讀者,這些年眼看着電車上衆人站着讀報的風景消失了,深感遺憾。

  說到日本的報紙業凋零,其實現在不光是日本的報紙凋零,中國、美國的報紙全部都在走下坡路。有了電子報紙和智能手機,這是世界性的趨勢。但是在走下坡路中的日本報紙的發行量還是在世界名列前茅。

  在這個信息膨脹的時代,紙質媒體的消亡或許是註定的命運,紙媒日落西山,電視也風光不再。多媒體、自媒體成爲傳媒界的“帶頭大哥”已是無需爭辯的事實。就連英美等國的老牌報刊,也逃不掉壽終正寢的命運:英國《獨立報》、《世界新聞報》,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西雅圖郵報》、《讀者文摘》、《新聞週刊》……在人類報刊發展史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悲壯的墓碑。

  日本是世界“報業大國”,其發行量和普及率從全球報業來看,都有着極高的水平。根據世界報業協會《世界報業趨勢報告》統計,日本的報紙發行量爲7081萬份,僅次於第一位8547萬份的中國。不過,發行總量並不能說明問題,畢竟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更爲客觀的數據則是每千個成人的發行量,也就是報紙的普及率。中國的報紙普及率爲每1000人91份、美國263份、德國322份,而日本則是647份。從這個數據上看,說日本幾乎是全民讀報,也並不爲過。

  據2007年11月到2017年11月,日本報業ABC協會發表的全國性報紙發行量的詳細數據看,這十年間,朝日新聞大約減少了188萬份,讀賣新聞大約減少127萬份,每日新聞大約減少了96萬份。以上三家綜合新聞社共減少了411萬份。是報紙業非常凋落的十年。那麼今後的傾向還是繼續減少。

  當然,互聯網對紙媒的衝擊並不單單是日本。這些年世界上紙媒業的經營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據日本新聞協會的統計數據,不少地方性小報被迫停刊退出市場,十年間縮水2成以上。不過,對比全球的境遇,日本紙媒的命運無疑要好得多。日本紙媒雖說輝煌不再,但還遠未山窮水盡。

  當然,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原因就是,日本讀者對於報紙的忠誠度較高,讀者羣相對穩定,讀報已成大多數日本國民的生活習慣。而有了讀者長期穩定的支持,日本紙媒的日子無疑要好過得多。

  日本在今天之所以報紙每天還有四千多萬份(包括早報和晚報)的發行,是因爲日本人的信賴度沒有太大的變化。相信報紙報道的東西,這是日本人特有的對紙質媒體的信賴。調查顯示,日本人對報紙的信賴度是百分之七十,對電視是百分之四十,週刊就更低了,只有百分之十,比起來,報紙信賴度有絕對優勢。

  曾有人說報紙已死,紙媒已死,而日本報紙的發展則證明;每一個事物的誕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只要還有鐵肩道義妙筆文章的新聞理想,只要還能胸懷公義持續不斷地追尋新聞真相,報紙就有頑強生命的韌性,即使有一天它真的不在了,也不會消亡,只是換作另一種傳播方式而已。

  爲什麼日本報紙發行量這麼大呢?首先,這要歸功於日本獨特的報紙配送制度——宅配製度。它通過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販賣店送報紙,而販賣店並不屬於報社,它只是與報社簽訂合同負責販賣報紙的公司,經濟上獨立覈算。這樣,既減少了報社的經營和配送成本,同時又能保證報紙及時地送到訂戶的家裏。

  其次,日本報紙的收入構成來自兩個方面:賣報收入、廣告收入。在2008年利曼衝擊以前,賣報所得和廣告收入各佔五成,也就是說,日本報業具備兩條腿走路的功能,在2008年利曼衝擊以後,經濟效益不好,廣告收入明顯減少三成,由於受到廣告收入的影響,朝日新聞甚至把廣告局給撤銷了。

  日本報紙的利潤投放主要是在發行上,絕招就是“戶別配送制”。如《朝日新聞》在全國有七千多個配送中心,十萬餘送報人。每天用兩千多輛卡車將報紙從全國的幾個印刷廠送往販賣店。日本的早報有百分之九十七是直接送往訂戶家的。這也是保證閱讀量的一個方面。日本的交通便利,印刷、送報的現代化程度高,送報人員素質較高,這些都爲日本的紙質媒體增添了聲譽。

  在於民衆的受教育程度養成的良好讀報習慣,日本小學裏就有類似於新聞輔導員來啓蒙孩子對傳媒的興趣。還有就是報紙內容的多樣化;注重與讀者的互動與需求。報上經常刊登讀者來信、讀者評論等,也會有讀報周之類的活動。

  另外,日本報紙業實行企業化經營,在五家全國性大報的基礎上形成了五個全國性的壟斷集團,報紙訂價比較高,又有廣告帶來額外收入來源,因而不需要因價格戰來降低報紙質量。

  從這方面看,日本的紙質媒體自有其生存與發展的特殊土壤。

  從全球角度來看,在世界網絡大潮的衝擊下,紙媒體也正在“艱苦奮鬥”,日本也不例外,在這種背景下,紙媒體經營狀況一年比一年變得嚴峻起來,是今後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本文編輯朱蕊 內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