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

  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张潮《幽梦影》

  张潮《幽梦影》中不仅有警句,还有一些个人的感悟之语,清新自然,读起来类似于吟咏风月的小品文,令人阅毕会心一笑。

  这一句话便属于这样简单易懂的感悟之语,以花鸟作喻,恍若有声,又有香气袭人。张潮说,应当成为花中的萱草,不要成为鸟中的杜鹃。这是何意呢?

  我们知道,《幽梦影》每一条句子下面都有张潮朋友的“跟帖”,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幽梦影》中的句子。这一句话的“跟帖”不多,下面是袁翔甫的评语:“萱草忘忧,杜鹃啼血。悲欢哀乐,何去何从?”对“悲欢哀乐”的一句诘问,是张潮之句的注脚,又发人深省。

  袁翔甫的评语中,“萱草忘忧”一句实际上脱胎自三国曹魏“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所撰《养生论》中的句子:“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古人对于花木所寓有的含义,似乎更为熟稔一些。萱草,又名忘忧草,也就代表着忘记忧虑。《幽梦影》让我们成为花中的萱草,能够忘掉烦恼与忧愁,即使陷入困顿之境,也能够微笑面对。

  而“杜鹃啼血”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已是家喻户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尔雅翼·释鸟》说杜鹃“出蜀中,今所在有之,其大如鸠。以春分先鸣,至夏尤甚,日夜号深林中,口为流血。”杜鹃在蜀地最多,在春夏时分啼叫,声音凄切,仿佛口中流血一般。

  据《文选·蜀都赋》注引《蜀记》记载,曾经的蜀地之王杜宇,号为望帝,死后化为子规,也就是杜鹃。蜀人听到杜鹃鸣叫,便都说,这是望帝的鸣叫啊。还有传说杜宇所叫正是“不如归去”。于是杜鹃后来常常被古今诗人在笔下用来寄托亡国之思,或是表示哀愁之意。

  李商隐《锦瑟》中这句,也是沿用此意。杜甫也曾写《杜鹃》诗一首,中有“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春天本是万物都生机勃勃的时节,但杜鹃却啼着“不如归去”,更显得愁苦。

  张潮之所以说不做鸟中杜鹃,便是杜鹃恰恰与萱草相反。萱草使人忘忧,杜鹃则增人哀感。杜鹃啼血自然也有它的悲剧之美,但若以自身相喻,则显得凄厉肃杀了一些。

  当今社会,年轻人在城市中拼搏奋斗,有时候下班后回到自己的出租房,也不免有伤春悲秋之感;更有甚者,钻入了横向比较的牛角尖,陷入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之中,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生活中纵然有许多烦恼,但若我们学会解决问题,自我开解,放平心态,也便像服用了萱草一般,忧愁也随之消散了。

  春已到,马上也要迎来萱草花开、杜鹃啼叫的季节了,让我们去做一朵风中的萱草,摇曳在和煦的阳光下,任它杜鹃啼血,笑看尘世烟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