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條新聞讓很多人氣憤不已。

  杭州童模妞妞在拍攝時遭到一名女性踢踹。事後證實,這名暴怒的女性是妞妞的媽媽。

  這麼一來,評論炸了:指着那麼小的孩子賺錢,稍有不滿就動手,這是親媽啊?

  視頻流出後,妞妞媽在微博發佈了道歉公告。

  裏面主要講了兩件事:老公有工作,一家人不是靠妞妞一個人養活。當時天快黑了,妞妞會往馬路上跑,一時焦急才踹上去的。“我怎麼可能無緣無故上去踢她一腳。”

  看起來,妞妞媽媽不僅情緒管理有問題,智商也不是很夠用。

  老公有收入,妞妞小小年紀沒養活全家,就能抵消辛苦賺錢的事實了?這也就算了,畢竟自己的孩子走哪條路自己決定,旁人也無權多說。

  但從現場視頻來看,似乎只有牆面,沒看到馬路。“我怎麼可能無緣無故上去踢她一腳”就更扯了,假定孩子做得不合父母的心意,“有緣有故”上去拳打腳踢就有理了?

  這不,道歉剛發完,就有網友曝出妞妞媽媽之前用衣架打孩子的視頻。

  每個“慣犯”都會說自己錯了,但我們都知道,他很可能還有下一次。

  我以前做記者,雖然不跑社會口,但耳聞目睹,也接觸過很多家長虐待孩子的新聞。

  涉事的家長几乎都有一個共性:嘴上始終在強調“我是爲孩子好,只是方式不對”,下起手來卻是往死裏打。更有甚者,會把“打是疼罵是愛”作爲教育孩子的信條。

  課子從嚴還是育兒以寬,這是個人選擇。但再怎麼嚴,把孩子打得輕則噤若寒蟬產生心理陰影,重則鼻青臉腫滿身都是傷痕,隨便怎樣都說不過去吧?

  “我是愛孩子的”實在是太有效的自我合理化,以至於多少罪惡和猥瑣都頂着這個名義爲禍人間。

  在所有我知道的真實發生的社會新聞裏,印象最深的來自一個離異家庭。

  因爲父母生活都拮据,無法獨立供養孩子,而新成立家庭後,另一半又不待見前夫/前妻的孩子,所以這個可憐的孩子只能來回寄宿。

  到親爹那裏,“阿姨”冷暴力,爸爸遊手好閒,稍有不順就拿孩子出氣。

  到親媽那裏,“叔叔”不理睬,媽媽軟弱無能,看到孩子不爽就破口大罵。

  兩個成年人,把自己人生失敗的氣都撒在孩子頭上,最嚴重的時候還大打出手。

  更讓人氣憤的是,這件事之所以會從街坊鄰里的話題成爲見諸報端的新聞,就是因爲親爹下手重了,把孩子打進了醫院。

  最絕的是,報警是鄰居報的,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把孩子送到80多歲高齡,有心腦血管病史的奶奶家。在此過程中,父親不被允許再帶孩子,母親始終像消失了一樣。

  如果你看過吉莉安·弗琳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利器》,會明白一件事: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問題,絕不止於父母。它不僅關乎成年人的不當言行如何給孩子帶來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更決定了孩子長大之後會成爲什麼樣的人,會不會把這些問題繼續傳給下一代。

  有大量的研究數據和案例可以佐證,原生家庭有問題的孩子,在組建自己的家庭之後,會將問題的影響延續下去。

  在這種前提下,像妞妞媽媽這樣的打孩子成癮的行爲,嚴重程度遠遠比我們想象中要高。

  它絕不是“父母管教孩子是對的,只不過這種方式不可取”。這種和事佬和稀泥的勸誡,看起來能收穫暫時的“認錯”,可是無法根治。

  你不能爲暴力成癮開出一副自我覺醒人性自治的解藥,盲目相信只要提醒,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更有效的做法,是對有類似情況的家庭實施社區的介入,並從法律層面對這種行爲的後果加以解釋和約束。

  雖然這樣很難,雖然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歷來有“情高於法”“親恩大過天”的傳統,但不要把道德教育作爲解決問題的方法。

  該靠制度,得靠制度。該靠法律,得靠法律。

  踹一腳,打一下,日積月累,真的不是小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