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下方留言,獲得置頂的讀者,贈送本文推薦的“大家小書”一本;轉發文章並截圖發送後臺的讀者,隨機贈送“大家小書”一本,趕快參與活動吧!

  最近很多經典老電視劇都被翻拍播出了,仙、妖、人之間彷彿有說不完的話題。道教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小說中、傳說中的仙都是“無所不能、超脫輪迴、跳出三界、長生不死”的人物。

  一說到神仙,我們凡人都想到天上雲裏霧裏的天庭,她們飛來飛去,沒有悲苦,只有歡樂,哪怕是端盤打雜的我們都羨慕,因爲她們有法力,還永生。《封神榜》、《西遊記》等神仙小說將神仙形象具象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我也十分喜歡修仙類的小說,喜歡仙人白衣飄飄,逍遙自在,看透世事,超越輪迴的狀態。

  事情多是真真假假,難以辯駁,那麼,古代真的有仙嗎?

  仙人,是古代所沒有的。古人以爲人死爲鬼,都到上帝那邊去;活的時候的君臣父子,到了上帝那邊之後還是君臣父子。天子祭享上帝,常常選擇其有大功德的祖先去配享他。所以鬼在人間的權力僅亞於上帝一等,不過在許多鬼中還保存着人間的階級而已。古代的社會階級森嚴,說不上有什麼自由,人們也不易想到爭取自由,因此,他們沒有在意識中構成了一種自由的鬼,浪漫地遊戲於人世之外,像戰國以來所說的仙人。

  最早的仙人史料,現在也得不到什麼。只從《封禪書》裏知道燕國人宋毋忌、正伯僑、羨門子高等都是修仙道的;他們會不要這身體,把魂靈從身體中解脫出去,得到了一切的自由。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們都是他們的信徒,聽得他們說,“渤海里有三個神山,名爲蓬萊、方丈、瀛洲,山上的宮闕都是用黃金和銀建造起來的,其中住着許多仙人,又藏着一種喫了會不死的靈藥”,高興極了,屢次派人到海里尋去。不幸這班人回來報告,總是說:“三神山是望到的,好像雲一般地燦爛;但是船到了那邊,這些神山就沉到水底去了,海風也把我們吹回來了!”在這些話裏,可以知道仙人是燕國的特產,這風尚及於齊國;仙人的道是修煉來的;仙人的居地在燕國東邊和齊國北邊的渤海;仙人的生活是逍遙出世,只求自己的不死,不願(或不能)分惠與世間人,使他們都得不死。

  此外,《莊子》裏說的“真人”也頗有仙人的意味。這書講普通人的呼吸都在喉嚨裏,真人的呼吸卻在腳跟上。真人的本領,會入了水不溼,入了火不熱。有一位列禦寇能騰空走路,常常很舒服地御風而行,一去就是半個月。藐姑射山上住着一個神人,他的皮膚好像冰雪一樣白,他的神情好像處女一樣柔和;他吸的是風,飲的是露;他出去時,乘了雲氣,駕了飛龍,直到四海之外。

  這種思想是怎樣來的?我猜想,有兩種原因。

  其一是時代的壓迫。戰國是一個社會組織根本變動的時代,大家感到苦悶,但大家想不出解決的辦法。苦悶到極度,只想“哪得躲開了這惡濁的世界呢”。可是一個人喫飯穿衣總是免不了的,這現實的世界緊緊跟在你的後頭,有何躲開的可能。這問題實際上既不能解決,那麼還是用玄想去解決罷,於是“吸風飲露,遊乎四海之外”的超人就出來了。《楚辭 遠遊》雲:“悲時俗之迫厄兮,願輕舉而遠遊。質菲薄而無因兮,焉託乘而上浮。免衆患而不懼兮,世莫知其所如。”正寫出了這種心理。

  其二是思想的解放。本來天上的階級即是人間的階級,而還比人間多出了一個特尊的上帝,他有最神聖的地位,小小的人間除了信仰和順從之外再有什麼敢想?但到戰國時,舊制度和舊信仰都解體了,“天地不仁”、“其鬼不神”的口號喊出來了,在上帝之先的“道”也尋出來了,於是天上的階級跟了人間的階級而一齊倒壞。個人既在政治上取得權力,脫離了貴族的羈絆,自然會想在生命上取得自由,脫離了上帝的羈絆。做了仙人,服了不死之藥,從此無拘無束,與天地相終始,上帝再管得着嗎?不但上帝管不着我,我還可以做上帝的朋友,所以《莊子》上常說“與造物者(上帝)遊”,“與造物者爲人”。這真是一個極端平等的思想!有了這兩種原因作基礎,再加以方士們的點染、舊有的巫祝們的拉攏,精深的和淺薄的,哲學的和宗教的,種種不同的思想糅雜在一起,神仙說就具有了一種出世的宗教的規模了。

  鼓吹神仙說的叫做方士,想是因爲他們懂得神奇的方術,或者收藏着許多藥方,所以有了這個稱號。《封禪書》說“燕、齊海上之方士”,可知這班人大都出在這兩國。當秦始皇巡狩到海上時,慫恿他求仙的方士便不計其數。他也很相信,即派韓終等去求不死之藥,但去了沒有下文。又派徐巿(即徐福)造了大船,帶了五百童男女去,花費了好幾萬斤黃金,但是還沒有得到什麼。反而同行嫉妒,互相拆破了所說的謊話。其中有侯生、盧生二人,不滿意於始皇的行爲,以爲不值得替他求仙藥,他們就逃走了。

  始皇對於這班方士久已不懷好感,聽得了這件事,就大發雷霆,罵道:“我用了許多文學方術之士,爲想興太平,求奇藥。現在得不到一點效驗,反而說我壞話,搖惑人心,這樣的可惡,還不應當重重治罪?”他把養着的儒生方士都發去審問,結果,把犯禁的四百六十餘人活葬在鹹陽:這就是“坑儒”的故事。當時儒生和方士本是同等待遇,這件事又是方士闖下的禍,連累了儒生;後人往往把這件事與“焚書”作一例看,實在錯誤。焚書是初統一時的政治使命,坑儒則不過始皇個人的發脾氣而已。

  在漢初,這班方士似乎沒有什麼活動。只有趙人新垣平玩弄許多花樣。他因望到五采的“神氣”而勸文帝立渭陽五帝廟,候着太陽的再中而勸文帝更以十七年爲元年,又以望見“金寶氣”而勸文帝祭祀出周九鼎;但沒有韓終、徐巿這樣勸文帝到海中去求不死之藥,這或者因爲他是趙人而非燕、齊人的緣故。文帝到底不是喜歡張揚的,後來識破他的欺詐,立刻把他殺了。

  正文/顧頡剛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新書推薦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作者:顧頡剛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