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瑞士軍隊在與勃艮第大公的一次戰役中大獲全勝,這位大公的軍營帳篷裏堆滿了華美精緻的衣飾。士兵們把繳獲的這些五顏六色的服裝撕成碎片,然後用它們填補到自己破爛不堪的戰袍上。當這些官兵穿著這些光怪陸離的服裝返回家園時,瑞士人眼界大開,紛紛仿效。他們故意將衣服剪出一條條裂縫,然後塞進各種顏色的碎布,結果這種「切口裝」竟成了瑞士人最時髦的服裝,而且迅速向全歐洲流行開來,貴族們不但在衣褲上切口,在鞋子、帽子、手套等凡是能切口的地方都弄上切口。這大概是解構主義第一次在服裝領域的展現。

瑞士長矛兵

勃艮第士兵

20世紀60年代,電子技術、遺傳工程以及航天科技一日千里,當時的年輕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服裝的成業化也剛剛興起。當時搖滾樂風靡全球,披頭士的穿著打扮突破常規,以中性為主,此後這種沒有性別特徵的服裝變成了一種流行。

披頭士

70年代,反傳統意識繼續延續,朋克風開始大行其道,其特徵是緊身褲、長靴、中性髮型、刺眼的圖案和紋身,朋克風格對服裝設計的影響十分重大,一直延續至今。

朋克風

80-90年代,人們開始對工業時代進行反思,渴望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和原始,風雲際會,恰好此時出現了一批日本的設計師,以他們本身具有的東方氣息和對服裝的不同認知,給歐洲的時尚界帶來了新的思路。1981年,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參加了巴黎時裝周,他們推出的「破爛裝」引起巴黎時裝界的轟動。他們故意在服裝上留下粗糙的線腳,包括毛衣上大大小小的破洞和毛邊,同時打破了傳統服裝的基本結構,袖子、領口、大身都沒有按照正常的人體特徵進行設計。這種獨特的解構主義理念深深影響了之後的服裝設計師。

山本耀司1981秋冬系列

如山本耀司所說,凡穿著我品牌服裝的人,都能找到你所要表達的自我和獨特個性,而我的設計理念就是對服裝結構、面料進行不斷的拆分和重組,在此過程中營造出不同的造型和風格。並非是純粹的破壞,更重要的是重構、同構,通過解構的多樣性,使服裝的結構富有非常規性和可塑性。一件衣服如果單純被拆分,就不是解構服裝,只有將拆分的服裝重新再組合形成新的結構、新的整體纔算是解構主義服裝的全過程。

解構主義和結構主義相對立,通俗的講,解構主義就是反對傳統結構或分解固有結構,消解結構的中心和本源,而結構主義的本質就是傳統文化,所以解構主義是反傳統的,反結構主義的,強調創新和突破。結構主義源自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他認為一切行為只有在結構規範的前提下所構成的系統內才會有意義,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符號本身不產生意義,符號的組合才能產生意義,語言學就是研究符合組合規律的學科。解構主義最早源自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他認為解構不是方法、技巧、批評,而是一種策略,旨在驅除概念的二元對立、破除思維的等級體系、重新梳理文本秩序,是意義重組和價值生成的過程。

簡單的說,結構主義就是經過沉澱和固化的傳統,解構主義就是打破傳統的藩籬,取出隱藏在其中的基本元素,重新組合整理,創造出一個新的世界。解構主義不是固定的,它只是一種解剖再造的手段,只要思潮出現了停滯和固化,就可以用解構打破僵局,獲得新生。

解構主義對設計領域的影響最早出現於建築行業,比如央視大樓(大褲衩)。此後逐漸影響到了服裝設計領域,因為建築是對人體遠距離的包裹,而服裝是身體零距離的包裹。

註:文中圖片皆收集自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