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三水圳?乍听之下,以为自己听错了?!新的名称,总是能引人注意的,那有点懂又不太清楚的感觉,让人想一探究竟,弄个明白……

    水「圳」(ㄗㄨㄣ、)就是「水沟」?!「圳」、「牛」、「犁」和「稻」,并列台湾土地史上的开发四宝。水圳为农田引入河流溪水进行灌溉耕种,或是调节排水,攸关生存的大事;不但是过去台湾农业发展举足轻重的要角,水圳文化更是承载了早期人们共同的记忆与情感。

    新店三水圳︰瑠公圳、大坪林圳、永丰圳这三条水圳,仰赖新店溪水解决了大台北农耕时期供水和缺水的困窘,也为当时农业发展带来丰收的成果与故事…

    一、瑠公圳原称「金顺兴圳」、「金合川圳」,曾是台北盆地最重要的灌溉渠道,今日台北医学大学一带,清朝初年约有二十五甲的埤池,称为柴头埤,应是郭家最早的灌田水源,在入垦者众而水量不足之际,郭锡瑠1740年冒险前往新店溪上游的青潭,寻求更稳定的灌溉水源,希望能使荒埔成良田……尽管郭锡瑠的梦想,直到他去世后,1767年才由长子郭元芬实现,这条水圳后人为感念郭锡瑠,称「瑠公圳」。

    瑠公圳道新店特有,从碧潭瑠公圳引水原址、瑠公纪念大楼,流经新店区力行路11巷、明德路,至台北市文山区、大安区、信义区一带。

 

 

 

 二、大坪林圳常被误列入瑠公圳范围,郭锡瑠自1740年青潭口开圳,由于地险番猛,屡次兴工,损失不赀,12年后再行开筑,均未得成功,此时大坪林五庄垦首萧妙兴与郭锡瑠交换水源续接,至1760年开通石腔隧道,1765年大坪林圳呈请清丈、定界与升科,水引青潭溪(现今新店溪),有东、西两支圳,灌溉田四百六十五甲。

    瑠公圳、大坪林圳是由大坪林垦户建造完成,郭锡瑠对水利开发的贡献值得肯定,日治时期瑠公圳与大坪林圳合并为瑠公圳系统,历史事实应该还原,不应忽略在地人当时的努力与现存的记忆。大坪林圳目前遗址:第二制水门/北宜路一段、引水石腔/开天宫下方、大坪林隧道/新店后街、干线渠道/新店后街变成明渠,出国校路,进入中兴路一段暗渠,绕过北宜路一段39巷又折回中兴路,到广明寺下的分水汴,分成东干线与西干线。

 

 

    三、永丰圳引新店溪碧潭水源,与灌溉台北市的瑠公圳隔河相望,全长约五里多,乾隆18年(1753)林成祖率众至安坑外五张庄的大平脚,凿石孔穿尖山,水道沿著河岸发展,经台大安坑农场,穿过安康路一段,在安康路一段76巷进入十四份的农业地带,一路向北延伸,在新和国小附近进入中永和范围,灌溉八百余甲(中和491)。后来开凿的「安坑圳」系和永丰圳共用水源,并在旧圳道上发展,用于灌溉安坑外五庄一带,圳道多已成为地下水道,唯在安坑仍可见其圳道流水 

 

参考资料   92故事巷—新店文史馆

2015.02.01  渊远流长瑠公圳/图‧文:彭美里

2015.12.30  狮山边大潭 细走大坪林圳/图‧文:夏旭展

2014.05.22  大坪林圳图‧文:彭美里

2015.05.14  郭锡瑠、五庄庄主与大坪林-一些对新店大坪林石腔正名之地方史

          意义的思考  地理眼读者投书/思其(东部研究生)

2016.06.10  台北平原的礼赞-瑠公圳  经济部水利署电子报/李宗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