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個被踹的小女孩

  這兩天最讓人氣憤的新聞,想必大家已經有所耳聞。

  杭州一個小女孩童模在拍攝過程中,當街被自己的媽媽踢得一個趔趄,媽媽口中還在罵着什麼。

  事情發酵後,女童的媽媽在網上發表道歉聲明,稱當時是天快黑了,女孩還往馬路上跑,她一時焦急才踹上去的。

  但輿論並沒有買賬,反而挖出了更多關於這個3歲小童模以前被責罵的視頻。

  在一則視頻中,小女孩在拍攝中有點走神,突然一個巴掌在她面前恐嚇地揮了一下。雖然沒打到臉上,但她嚇得立刻身體緊繃,馬上像條件反射一般擺出模特的標準笑容,對鏡頭揮手、擺pose。

  另一則視頻中,小女孩站在牆角,媽媽蹲在她面前像是在訓斥什麼,還用手中的衣服架子抽打了她一下。

  討論更是拓展到了童模產業鏈不爲人知的一面。兒童攝影業內的人爆料和過往的報道都表明,童模可以成爲利潤相當可觀的搖錢樹,而家長爲了督促自己年幼的孩子像個維多利亞時期的童工一樣勤勞,不惜讓孩子過量工作,甚至上手體罰

  這次的當事人小女孩,也疑似以前就被目擊過工作中被媽媽重重地擊打後背。

  最讓人心酸的是一段採訪中,記者問這個小女孩喜不喜歡穿這些漂亮的衣服,喜不喜歡做童模,童言無忌的她說:不喜歡。一旁的媽媽見狀趕快把話題岔開了。

  網友心疼這個小女孩被踢踹、受委屈,當然不光因爲她長了一張那麼可愛的臉蛋。

  正是因爲這張可愛的臉蛋,她成了野蠻生長卻缺乏監管的童模業裏的佼佼者,成了大人利益世界中的一棵搖錢樹,卻不得不因爲自己還是個孩子的天性而遭到體罰,又在這些責罰和打罵中被強行剝奪天性

  02

  “誰還沒捱過打似的?

  在對這個孩子遭遇的聲討中,也有一種聲音認爲,輿論太小題大做了。

  “你們那麼義憤填膺地聲討家長打孩子,可是自己長大過程中難道就沒捱過打?”

  “沒那麼嚴重吧,家長打孩子要是算家暴,那全中國得有多少家長被抓起來。”

  類似這樣的看法是認爲,家長打孩子不過是很多中國孩子的必經之路,大家不也都長大了嗎。

  的確,“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幾代人中非常常見的教育理念,許多人小時候大到被棍子皮帶抽、被扇耳光,小到被打屁股,都經歷過不是一次兩次。

  也有網友自省自己小時候實在是淘氣得可恨,現在想想自己不捱打都說不過去。

  小孩做錯事當然需要父母來批評和懲戒,可是,正常的懲戒和肆意的粗暴,總不能一概而論吧

  就像網友回憶起自己以前的經歷所說,來自家長超出了分寸的暴力、什麼都用棍棒說話的做法,只會在小孩心中長久地留下陰影。就算這種捱打很常見,也是不可取的。

  許多人雖然並沒有被當成童工壓榨過,但也能對這個被踢的小女孩共情,就是因爲那種委屈地捱打後無助的感覺,和當衆受罰的自尊受挫,到現在還記得。

  說來真的很奇怪,在這件事上,有些人的“同理心”這東西好像完全反過來了。

  正常的同理心應當是:因爲我也經歷過這種痛苦,所以以後看到別的小孩被那樣對待會很難受、很同情,希望他們不要遭受這些。

  但在另一些人看來,卻變成了:我知道這種感覺啊,我當時也這麼過來的,現在不也好好的,你就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了吧?

  可是,個體因此受到的影響和傷害,並不是旁人輕飄飄的一句“誰還沒捱過打”就可以合理化的。

  也無人有這個權利,爲一個普遍存在的不正確的做法開脫。

  03

  “很普遍”等於“很正常”嗎?

  說起來,現在的很多事情中都會出現這幾句新晉和稀泥金句:

  “誰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

  “大家都這樣,這不很正常嗎?”

  “誰還沒______過啊,怎麼就你……”

  似乎只要自己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並且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潛意識判定爲這“正常”得不值一提。

  當研究生導師對學生破口大罵、壓榨勞力的事情被曝光,會有人說,現在的科研圈不都是這樣拿學生當廉價勞動力嗎。

  似乎只要大多數人都接受了這個現狀,就沒必要當個異類去指責這其實有問題。

  在老師體罰、辱罵學生的新聞下,如果行爲不是特別過激——即許多人以前上學時也見識過這樣的行徑,便會有人說,“我覺得還好吧,上學時候老師不都這樣嗎?”

  甚至有學生心理崩潰自殺,一樣會有人驚訝地說:“不至於吧,誰上學的時候沒這麼被罵過啊?現在小孩也太脆弱了。”

  涉及職場的問題,也是共沉淪的重災區。

  最近程序員集體抗議996的事情就很典型。當他們爲了打破這種變着法兒壓榨人的制度而發聲,那些反對的聲音卻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

  “不止IT行業,現在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的,怎麼就你那麼愛抱怨啊?”

  或者看不慣他們已經獲得的利益:程序員的收入已經夠讓很多人豔羨了,其他那些更被壓榨、更辛苦的大有人在,你還站出來嚷嚷就是矯情了。

  殊不知當變相壓榨人的制度已經成爲公開的祕密,它再普遍,也不能被視爲沒有問題的“正常”勞動關係。

  婚戀的問題上,用個人經驗去綁架別人的感受更是常見。

  比如,當社會上呼籲普及無痛分娩的聲音越來越多,總有“過來人”們對此不屑一顧,用過往的個人經驗否定技術進步的必要性:以前人生孩子不都那麼過來的?

  再說下去,就要嫌你嬌生慣養吃不得苦了。

  遇上另一半出軌、賭博、花天酒地等等婚姻問題,過來人可能會勸“忍一時海闊天空”,就像那個誰、還有那個誰當年都是這樣過來的

  這種諄諄教導的基本邏輯都是,反正那麼多人都是接受了事實挺了過來,你忍忍也沒什麼。

  所有這些和稀泥發言,本質上都是在幫別人承受的痛苦找到合理性,爲繼續相安無事的現狀找藉口。

  可是這是否存在一個倖存者偏差?“過來人”都能侃侃而談“都這麼過來的,有什麼大不了”,可“沒過來的人”卻沒有發聲。

  那些對人格尊嚴的貶損、對身心的壓榨、不公正的待遇,即便廣泛存在以至於大家習以爲常、默默承受,可這絕不代表它就是正常社會秩序該有的樣子。

  經歷了這些卻還要爲之張目,恐怕只是看到自己不是某些“優良”傳統最後一代的繼承者,心裏有點竊喜吧。

  04

  “你說便是你錯”

  這種思維,還會體現在如何看待社會的一些負面現象上——當哪個環節被曝光有問題,人們會習慣性地用大環境普遍的狀況,來尋求一些“反正也無能爲力”的安慰感

  比如當快捷酒店被曝光衛生問題,會有人說:“反正這些店都是這樣的,膈應你就住更貴的。”

  當某個演員必須要配音才能演戲,有人會說:“也沒必要只狙他,現在明星不都這樣嗎。”

  聽起來是一種對某些事實並不意外的無奈,可是大家卻漸漸淡忘,有些事情在一開始,是“意外”的,是“不正常”的,怎麼就慢慢地成了無可撼動的大環境?

  甚至,還要指責最先指出這個事情不對勁的人,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我們在批評這種思維的時候,常常會引用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的名言:從來如此,便對麼?

  卻很少提到它的下一句,其實更讓人無力:“我不同你講這些道理,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

  有人分析這種“過來人”心態,是在體驗到這些不正確的事之後,要找一找是不是大家都是一樣的處境,這樣才能心安理得地繼續忍耐。

  它的本質,大概是我們對自己、對他人——對每一個個體的苦痛,耐受度都過高了。

  肉體的安全,精神的自由,人格的尊重,這些纔是一個正常社會應該習以爲常的東西。若是指出某些我們一直在承受的東西是錯的、是落後的,反而要被指責“你裝什麼外賓”。

  可是,這恰恰說明問題:一個人對自尊要有多輕視,纔會不敢承認自己受到的傷害和不公正並不是一個世界正常運轉所必須的,甚至要批評、阻礙其他人爭取正確的待遇?

  今天人們爲捱打的小女孩鳴不平,爲抗議996的程序員聲援,爲那些不公正的事情發聲,只是想爭取一點點變好的可能——

  “過來人”是經歷了很多,可是有些事已經、今後也不必這麼忍辱負重地“過來”。

  · END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或點擊底部右下角的“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