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央存在一個質量超級大的黑洞的圖片上榜#全球社交平臺TOP1#。

  這是

  而距離黑洞兩光年的位置居然有一顆小恆星存在。

  這就讓人覺得驚奇萬分,黑洞周邊的物質沒有一個可以僥倖殘留,都可能變成腹中食物,而這顆小恆星則是例外。

  因此,這顆小恆星成功抓住了科學家的眼球。從理論上來說,這顆恆星不存在,而實際上卻違背了理論。

  爲了給“黑洞”po個圖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官宣,全球科學家們:

  架了8個望遠鏡“機位”,

  每年10天左右的觀測時間,

  花了2天拍硬照,

  而這張照片足足洗了2年時間。

  距離我們5500萬光年的這個洞,離我們的太遠,那就說點我們觸手可及的。我們找來4個對於“科幻未來”最有發言權的人,推薦你與科技有關的電影,或者與天體有關的書籍。

  靈魂拷問

  什麼時候科幻才能不讓人對未來絕望?

  TA 說

  “末日是科幻裏很常見的東西,甚至可以說是永恆的。這和大家想的不一樣—在科幻裏面,末日不一定是悲劇......是自然規律。只有科幻文學可以描寫這個規律,別的文學做不到,科幻文學描寫末日的時候,不是以悲劇的心態描述的,它描寫的是一個時刻的到來。”

  TA的聖經list

  “文革”那時,國內沒有科幻小說出版,甚至都沒有“科學幻想”的概念。萬馬齊喑的時代,孩子們無人管束,每天自由而輕鬆。這樣的時光,他讀到了人生中第一本科幻小說—1950年代國內翻譯出版的凡爾納的《地心遊記》,還是豎排版。

  “我當時以爲書裏寫的都是真事。後來我父親告訴我,那都是幻想出來的,我十分震撼—人的想象力竟然能刻畫出這麼一個栩栩如生的世界。”

  凡爾納《地心遊記》

  《2001:太空漫遊》成了劉慈欣的聖經,電影和小說他都鍾愛。

  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

  劉慈欣扎進了一系列西方經典科普讀物,卡爾·薩根《宇宙》,彼得·辛格《動物解放》,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都深刻而兇猛地揭示科學本質。

  卡爾·薩根《宇宙》

  彼得·辛格《動物解放》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溫伯格的《宇宙最初三分鐘》和戴維斯的《宇宙的最後三分鐘》更爲特殊,用優美的語言描述宇宙的初生和垂死。

  溫伯格《宇宙最初三分鐘》,戴維斯《宇宙的最後三分鐘》

  “那個《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傳記片剛出來,拍得很好。美國很多人對這個電影有意見,因爲它把宇航員執行太空任務那個恐怖的感覺都描寫出來了,十分緊張。以前航天片都是英雄主義的,但是這個拍得很真實,演員演得也很到位。”

  阿姆斯特朗傳記片《登月第一人》

  “永恆有多少秒?牧童回答,有一座鑽石山,每百年一隻鳥來這裏磨尖它的喙,直到鑽石山被磨平,永恆就過去了一秒。”

  ——格林童話《Das Hirtenbüblein》

  如何評價自己製作的電影《流浪地球》?

  TA說

  “我知道我們沒辦法跟好萊塢硬拼特效,這是人家的最擅長的。我們的強項是懂得中國觀衆,內核需要是中國的,有中國文化的,這樣才能被稱之爲中國電影......”

  TA的聖經list

  “第一次看科幻小說是在大學,大概2000年之後的樣子,讀的作品其實挺雜的,什麼都有,但感覺最好的應該就是阿西莫夫的《基地》。”

  阿西莫夫《基地》

  “《三體》已經把宇宙消亡之後都寫了,大劉作品的未來感很強,文字可以這樣飛馳,具象化的影像就很難。我們想拍攝四五百年後的未來,或者是1000年之後的未來,都沒辦法去描繪。就相當於你突然間拉了一個山頂洞人到當下世界,這人就瘋了。”

  劉慈欣《三體》

  Moss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一個致敬,包括它的造型和眼睛。

  《2001:太空漫遊》

  加特林機槍是致敬《終結者2》,還有那個小吊墜等等。

  《終結者2》

  “我最先接受的是《科幻世界》雜誌,跟漫畫和插畫有關係,那本刊物裏很多是日本的,比如上鳥山明這些作家的畫;美國漫畫是弗蘭肯·米勒的《罪惡之城》;國內的漫畫家,比較喜歡張曉雨、本傑明。”

  《科幻世界》

  美國漫畫師弗蘭肯·米勒《罪惡之城》

  “......就像當年斯皮爾伯格拍《侏羅紀公園》一樣,全都是下雨的戲,雨水遮擋了很多細節。你看《星際穿越》拍得乾乾淨淨,那是超級困難的。”

  斯皮爾伯格拍《侏羅紀公園》

  《星際穿越》

  很喜歡《平面國》,描繪二維世界裏發生的故事。還有一本書已經忘了名字,只記得其中的概念——技術本身是一種生命,而人類不過是技術的載體。就相當於DNA與生物的關係,技術通過人類的努力不斷地往上遞進,生命形態並不是人類來定義的。

  《平面國》

  比起電影中展示的奇妙的機器人技術和視覺,更動人的是故事中湧動的情感。

  斯皮爾伯格《A.I.》

  我要做一個有溫度的科幻作品,這個“溫度”就是能勾連我們中國人的情感,讓我們覺得有親切感,這個世界跟我們有關係,而不是說用科技把人推開。

  小孩子能看懂科幻小說嗎?

  TA說

  “小孩子都能看到皇帝的新衣。看科幻小說的人都是沒長大的小孩......他們都比較天真,不會跟社會打交道,想的問題很怪。坐在一塊兒聊的都是好像很遠的問題—星星上的事兒,在別人看來會很幼稚。”

  TA的聖經list

  那時,中國科幻類型文本得以短暫回暖。著名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珊瑚島上的死光》《飛向人馬座》都產生於這個時期。“爲什麼我會在這裏?世界爲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有時候覺得這個世界不可思議。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感到困惑。

  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

  《珊瑚島上的死光》

  《飛向人馬座》

  “科幻小說實際上是一種宗教小說。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大師寫到後面,都成了宗教性質的文學......而宗教會讓人產生信仰,所以只有科幻文學有段時間被全國禁止過。科幻的目的就是創造各種各樣的未來......這個創造和改變是非常大的。”

  科幻作品裏的未來設備,是對未來的暢想嗎?

  TA說

  科幻本身就是一種思想實驗,思考的是社會、科技、人的想法等方面的問題,它不是憑空想象......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對衛星通訊的描寫,也與現實科技的發展驚人的一致,地球同步衛星軌道因此命名爲“克拉克軌道”。

  TA的聖經list

  我開始看科幻大概是在九歲左右,那時中國科幻剛開始復甦,出現了一批非常出色的科幻作家,《科幻世界》比童話還要吸引人。

  《科幻世界》

  《2001太空漫遊》裏出現過類似平板電腦的設備,還有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對衛星通訊的描寫,也與現實科技的發展驚人的一致,地球同步衛星軌道因此命名爲“克拉克軌道”。

  《2001:太空漫遊》

  《人類簡史》裏說“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是一個人類社會特有的技能。”就是人區別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因素,決定了人和所有生物的差異。它能爲人類帶來一切。

  《人類簡史》

  優質的版權庫/創作者,與資深的科幻研究團隊,以版權+主控科幻品質爲基礎,嫁接多種媒介形態,深度運營版權,全產業鏈開發IP。有關科幻的事業不僅需要資金和時間,還需要對的人去做這件事情,這三樣缺一不可。這是“未來事務管理局”未來的樣子。50年之後,說不定中國人就登上火星,並不是特別遙不可及。

  今天沒有互動,芭男新媒體全員掉進黑洞。

  (文章更多相關內容刊登於《芭莎男士》4月刊)

  新媒體編輯 · 王衛

  策劃、編輯·於蕾

  攝影·賈樹森、馬曉春

  化妝·Nico、偉偉(Paul Studio)

  採訪、文·船長、康盡歡、晏文靜、沈思捷

  攝影助理·薛宇涵

  化妝助理·謝添花特

  別協助·未來事務管理局

  設計 · Dinosaur.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