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日前公佈「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建立全國性的托育補助新制,對此,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天(4日)邀集各團體表示,私立幼兒園及托育中心向來以營利為目標,政府現在想透過局部優惠措施或補助家長,來規範業者的收費上限及員工薪資下限,以追求「準公共化」的目標,這樣的做法是無法徹底解決國內私立托育市場的既有亂象。

行政院托育補助新制已在8月上路,家長如果將0到2歲的幼兒,送給「準公共化」保母或私立託嬰中心照顧,每月能得到新臺幣6千元補助;如果是自己帶,則發給2,500元的育兒津貼。在2到5歲的部分由六都以外的縣市先行推動,相關縣市的家長將幼童送到公立幼兒園,可享有免學費;送非營利幼兒園就讀,每個月最多負擔3,500元;送準公共化的私立幼兒園,則最多負擔4,500元。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表示,在這項計畫有關擴大非營利幼兒園及公共托育家園的部分,因為是真正的托育公共化,他們深表肯定;但鼓勵私幼、私託加入準公共化的行列,則可能出現政策失準的情況。

臺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指出,私幼以營利為考量點,如果政府沒有更多的溝通及法令支持,就算有些私幼願意接受政府管理,也可能以其他名目,增加家長的支出。謝國清:『(原音)就算政府給他一點點好處,這個好處有沒有辦法去彌補到他,因為要去接受管理,包括提升他的員工的薪資,包括他的設備、教學品質,提升這些東西所能夠彌補回來的嗎?』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也公佈勞保局的統計,去年私立幼兒園員工含園長,全國平均投保薪資每個月僅2萬5,864元,遠低於非營利幼兒園最低月薪3萬1,060元的規定。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憂心,政府到時候會因為管理困難,加上追求準公共化業績,而鬆綁「遊戲規則」。他們認為,托育公共化的原始目標「普及、平價、優質」,終究不是準公共化政策所能達成的,呼籲政府應當正視相關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