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佈《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養老金制度可持續性隱憂正在浮現,養老金入不敷出、兩極分化的問題漸趨嚴重。根據預測,到2035年左右,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累積結餘或將耗盡。

  對此,業內專家齊發聲建議,發揮養老金的投資作用,加快推進國有資本支持社保基金。此外,還需強化社會養老保險、年金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三大養老金體系支柱的聯動作用。

  2035年左右累積結餘將不存在,養老金制度可持續性隱憂浮現

  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養老金儲備餘額8.5萬億人民幣,佔GDP的10.3%,而同期美國養老金儲備餘額的GDP佔比爲160%。與此同時,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蘇罡指出,目前,我國財政資金對養老金支出的補助仍在持續擴大。

  從收支角度來看,目前,養老金收入端在覆蓋面和徵繳力度兩個方面均有提升,但速度放緩,而支出壓力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逐步惡化。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高慶波明確表示,養老金制度可持續性的隱憂正在浮現。

  報告指出,2019年養老金當期結餘總額爲1062.9億元,在保留現在財政補貼機制情況下,到2028年,我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餘將出現缺口,達到負1181.3億元。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將呈現拋物線趨勢,至2027年到達頂點,實現6.99萬億元,隨後便一路下降,直到2035年面臨耗盡的可能。

  “到2035年左右,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累積結餘將不存在。”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上海研究院院長李培林分析,35年後每一個職工繳費只能供得起一個退休者領取養老金。

  不僅在大趨勢上趨近耗盡,細分來看,因省份間發展情況不同,養老金累計結餘兩極分化的情況也愈加嚴重。從2018年的指數來看,具體指標不同省份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

  “累計結餘耗盡省份,從最初4個增加到12個,同時好的省份積累餘額越來越多,差的省份越來越麻煩。”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祕書長齊傳鈞指出,目前,兩極分化不是緩和,而是不斷強化,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

  專家:改革應發揮養老金投資作用,加大第二、三支柱扶持力度

  按照現行的養老金制度,養老金結餘面臨耗盡的結局難以避免。李培林表示,深化養老保險體制改革和完善刻不容緩,必須未雨綢繆。

  基於養老金期限長、規模大的特點,鼓勵養老基金投資金融市場、資本市場成爲專家的重要着眼點之一。

  “投資收益是養老保險制度收入的重要來源。”王文靈表示,具體來說,投資收益的主體可分爲用來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高峯時期支付壓力的社會保障儲備基金,以及對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餘部分的投資。

  實際上,養老保險基金正處於良好的投資狀態。王文靈指出,截至2018年末,我國已有17個省(區、市)政府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簽署委託投資合同,合同總金額8580億元,實際已到賬資金6050億元。另一方面,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也已經接近5萬億元,在實際開展投資上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存在過於依賴第一支柱,即社會保障儲備基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問題。另一方面,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的企業數和員工數增長並不明顯,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商業養老保險起步較晚,形成規模和個人自覺繳費意識還有待提升。

  今年3月,財政部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中提出,基本養老金標準將再度上調5%。另一方面,又將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至16%,明顯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面臨的消耗問題將更加嚴重,可持續性受到嚴峻考驗。

  對此,中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竇玉明建議,降低一支柱繳費比例的同時必須加強第二、第三支柱建設,要實現第二、第三支柱對第一支柱有效補充。其次,要建立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聯動機制,增強企業和職工參與的積極性,推出優惠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參加企業年金計劃。除此之外,還要加快第三支柱試點的擴大化,推進速度。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局巡視員張浩同樣強調,隨着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啓動,應該進一步加大第二支柱的推動和扶持力度,並進一步完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養老保險事業健康發展。

  “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經開始降低費率,養老保險制度以基本保險爲主向多支付並重和綜合發展轉變,”張浩指出,建立國家稅收政策支持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可以減輕第一支柱壓力,也可以彌補第二支柱不足,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對美好退休生活的多樣化需求。(藍鯨保險 實習生 李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