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晉,大家在清宮劇裏常常聽到這個稱呼。

  這個稱呼,必須是大清皇室親王、郡王的妻子才能使用,有嫡福晉、側福晉及庶福晉之分。

  嫡、側、庶,分別指的是嫡妻、側室、婢妾。

  比如雍親王胤禛,烏拉那拉氏是嫡福晉,後來娶的年秋月是庶福晉。

  貝勒、貝子、鎮國公及以下世爵之妻,只能稱“夫人”。

  福晉,有可能成爲皇后,所以她們的地位很高。

  當然了,不管是福晉還是後來的皇后,都是不能幹政的,管管家務事可以。

  雍親王胤禛,爲了自己能從衆兄弟中脫穎而出繼任皇位,因此請來了一位鄔先生。

  名義上,鄔先生是弘時、弘曆的老師,是雍親王府的教書先生,實際上他是雍親王的幕僚。

  一個教書先生,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受到王府上下的人的尊敬不假,但他也不能不給王爺和福晉面子。

  可是,這位鄔先生就是不給面子。

  立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標誌着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這個節氣在古代是很受重視的,稱爲七月節。

  比如在周朝,這一天天子要親率三公六卿五官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

  清朝人,也很重視立秋。

  所以,這一天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做好吃的慶祝。

  雍親王府在立秋這一天,做了一大桌子豐盛的飯菜,要聚一聚,老十三府里人少,就到四哥家裏湊熱鬧。

  到了飯點,十三爺到了,福晉到了,就連整天日理萬機的四爺馬上也要到了,可兩個孩子弘時和弘曆卻沒到。

  飯菜都涼了,福晉急了。

  可兩個孩子不是玩去了,而是在背書,背很重要的康熙帝的文章。

  背康熙帝的文章重要,但這類背誦,急不在一時,弘時和弘曆還小,並且康熙帝也不會去考他們兩個。

  鄔先生以被康熙帝的文章重要爲由,不允許他倆去吃飯。

  這種做法,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沒有太大必要。

  可鄔先生就是不讓他倆去吃飯,福晉讓人去喊了,但鄔先生沒給面子;十三爺去喊,鄔先生還是沒給面子。

  十三爺就不需要多言了,他算是外人。

  可福晉就不同了,他可是胤禛的嫡妻,話語權很重,以後還可能是皇后,誰都給她面子。

  若換做八爺府,福晉的面子誰都不可能不給。

  鄔先生不給胤禛的福晉面子,這教書先生也是夠厲害了。

  胤禛的福晉爲何沒有其他王爺、貝勒等的福晉面子大呢?

  與胤禛有關。

  胤禛心裏對兒女之事並不重視,他像其他王爺一樣愛自己的福晉,但他不會把福晉寵上天。

  在胤禛的心裏,鄔先生的分量重於雍親王府所有人,有些事上,甚至重過自己。

  鄔先生不給福晉面子,一是因他清楚福晉的分量不重;二是他在以培養皇子的身份培養世子;三是胤禛早已表態,任何事情都以鄔先生爲重,鄔先生想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這是胤禛對他的充分信任。

  這三點,便是鄔先生不給福晉面子的原因。

  爲何秋月過去,就能把弘時和弘曆帶過來吃飯呢?

  不是秋月面子大,而是秋月過去用“強”,一個沒文化的秋月不跟鄔先生玩文化那一套,直接劈頭蓋臉的說一通,不給鄔先生任何反駁的機會。

  秋月所做的事情,福晉不能做,她要顧及禮儀,顧及身份等。

  假如胤禛親自去請呢?結果和福晉、十三爺一樣。

  胤禛的福晉,還是有些憋屈的,但她識大體、寬仁,沒跟鄔先生一般見識。

  參考文獻:

  1、《禮祀·月令》

  注:本文部分來自互聯網圖片很難覈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書生刪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