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是一部男兒戲,女子的戲份超少,且大都是附屬的存在,屬於錦上添花,使得劍拔弩張的政治中暗含了一絲溫情。不像《康熙王朝》中充斥了大量男女感情線和女子的內心獨白戲,在一部恢弘巨大的打著「歷史正劇」名義的製作中,顯得格格不入。

今天來聊一聊《雍正王朝》中的女子,在《雍劇》中年輕一輩的主要有以下幾位女子:

1、鄭春華

2、年秋月

3、阿蘭(張五哥的妹妹,老十三的小妾)

4、喬引娣

5、蘇舜卿

6、小翠(李衛的老婆)

除了鄭春華出場就是妃子以外,其他人都是平民百姓一躍成為上流階層的附屬。

這其中,小翠、蘇舜卿、阿蘭、喬引娣是隨著自己的感情,而愛上某一個人,然後矢志不渝,只不過喬引娣最後沒能見雍正一面,劇本中雍正駕崩,喬引娣策馬狂奔回京城的一幕在電視劇製作中未展現。

這四個人雖然莫名陷入政治漩渦中,但是一份感情的歸屬足以讓她們死而無憾,正如劉墨林被弘時搞死之後,蘇舜卿投湖自盡殉情一樣,她們都是偉大的女子,值得讓人尊敬。

但如果說到「悲慘」的話,此四人則遠不如年秋月和鄭春華的命運那麼凄愴。

一個是相愛而不可得,另一個則付出了真情,到頭來不過是政治世界的一個玩物罷了。

鄭春華

鄭春華曾經是個宮女,因為一次看到康熙責罰胤礽過於嚴厲,於是「母性」衝動讓她為太子說了幾句話,引起康熙好感,被收為妃子。

而經此一事,太子的戀母情結被徹底誘發,自此一發不可收拾,與鄭春華一拍即合,便送給了康熙一個青青草原。

可以說鄭春華和胤礽的存在,一開始就是不正常的,充滿了變態的「欲」,在太子東窗事發之時,鄭春華已然懷了他的骨肉,但是面對驚慌失措的太子,以及被康熙發現後可能發生的事,依然鎮靜自若的拍著太子的背唱出「阿媽阿媽月光光,阿兒阿兒在夢鄉; 東照流水西照河,莫驚夢中小兒郎」這樣捨生取義的歌曲,令人震撼。

可以說鄭春華將一腔心血都送給了太子胤礽,可太子複位後,首先要做的就是除掉這位曾經給過他「無限關愛」,甚至願意為他抗下不能抗的責任的女子,若非老十三「義舉」,鄭春華早已命喪黃泉,還是死在自己最心愛的人手裡。

而鄭春華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是被王掞羞死的,為了替胤禛掃除登基的障礙,這完全是「政治因素」在作祟。縱觀鄭春華的一生,就是個杯具,我看到的不是一個榮華富貴的妃子,而是一個深陷政治漩渦明知上不了岸而慨然赴死的奇女子。

年秋月

相比鄭春華摻雜了個人感情的政治犧牲品,年秋月就是為了「政治」而生。

起初因為胤禛欣賞鄔思道,為了討好鄔思道,進而討好胤禛,年羹堯特地讓他妹子年秋月親自做鄔思道的奴婢。

當年秋月認識到自己「人生的杯具」之後,對這位親哥哥可以說是恨之入骨,隔著一門尚且不願見之一面。

隨後年羹堯勢力龐大,鄔思道為了胤禛的未來,又將自己所愛並且愛自己的年秋月拱手送給了胤禛,劇中明言「鄔先生做媒,我已與秋月成親」,並沒有做媒的一幕。

而這是《雍劇》長盛不衰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隔著旁邊猜測背後發生的故事,這種留白愈發讓人覺得蒼涼。

最後年羹堯成為西北平叛大將軍,與胤禛結千古君臣之楷模,年秋月又稱為雍正的出氣筒,「卸甲、脫、再脫、再脫再脫」幾個字鏗鏘有力,充滿了政治的力量,打在了年秋月這樣一個弱女子身上。

彌留之際的年秋月,嘴裡念念叨叨的只有兩個人:

1、年羹堯

2、鄔先生

寧天下人負我,不教我負天下人,這就是年秋月的人生格言。

相比鄭春華尚可以在政治鬥爭中依附在自己的愛情上得一點安慰以外,年秋月更令人同情,因此,個人認為最慘的非年秋月莫屬。


《雍正王朝》是近年來難得的優質歷史劇,也是一部比較務實的電視劇。不同於現在的社會狀況,在皇權社會,又是男尊女卑的時代,都說一個男人的成功的背後,必然有一個成功的女子。是不是也可以說,每一個失敗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失敗的女子呢?

其實不然,不管男人成功或失敗,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悲慘的女子……

那麼劇中的哪個女子才是最悲慘的女子呢?

一、第四名:蘇舜卿

蘇舜卿並不是劇中最悲慘的女子,相對來講,她是很幸運的,她的出身決定了她的命運,但是她遇到了劉墨林,收穫真愛的同時,她也翻了身。因為劉墨林為了她竟然向雍正帝求情,希望雍正帝去掉蘇舜卿的賤籍。

這裡就是要講到雍正帝即位後不久就頒布的一條政令,這一條政令廢除了中國近千年歷史的賤籍制度。這其中就包括廢除山西和陝西二省的樂籍;廢除浙江紹興等地的墮民,也就是所謂的「丐民」;同時廢除的還有安徽徽州和寧國二府的伴當,廣東等地的蜑戶等。

蘇舜卿很像金庸筆下的穆念慈,她是比武招親,蘇舜卿類似於比文招親,目的都是為了把自己嫁出去。但是這種方式找尋愛情,往往帶有賭博的性質,賭對了,幸福,賭錯了,甚至搭上性命,比如杜十娘。

蘇舜卿的四道難題也非常有意思,第一題是用一根弦彈琴,這道題其實考驗人是否懂音律,懂音律的人往往有情調,情商也高;第二題是考殘棋,劉墨林竟然是盲下,也就是不看棋盤,背對著下,可見這道題除了考驗棋藝以外,還考驗記憶力;第三題和第四題考驗的是書畫,劉墨林可以在薄如蟬翼的紙上作畫,最後一筆竟然是用辮子甩過,這番才情,一下子俘虜了蘇舜卿。

劉墨林後來科舉中了探花,也從側面表明他不僅僅是具備才情,容貌也絕對是佼佼者,就這樣,他們兩個好了。實際上,蘇舜卿明白自己的身份,雖然也是京城名妓,但是並不希望劉墨林中舉,所以當得知劉墨林高中探花之後,蘇舜卿一瞬間是茫然的,是不知所措的,是失去安全感的。

但是她賭對了,劉墨林並不在意她的身份,甚至替她求情消除了賤籍,正大光明的娶回了家。

後來的劉墨林堅定的站在了改革派這一邊,得罪了自己的同僚,實際上他也是無奈,被雍正帝和弘曆綁在了一個戰船上。送李紱被拒後,劉墨林傷心不已,擔心繼續被排擠,連雍正帝升他的官都不敢接受。

「皇上,科甲朋黨一案,微臣的老師殺頭的殺頭,革職的革職,微臣卻反而得到升遷,微臣何以立朝為官,何以在世為人?」

但最終他還是被清流們所唾棄,一方面他當年逛妓院就已經被人噴作風問題,後來因為田文鏡的事,他不過說了一句公道話,結果又惹了眾怒,後來李紱臨走時更沒有喝他敬的酒,同行的人一個個從他身邊走過……

我想蘇舜卿一定會把這些問題的發生攬到自己頭上,會想當然的認為,是自己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劉墨林為了弘曆擋箭而死,也宣告了蘇舜卿的死亡。

直到最後蘇舜卿毅然而然跳河的那一刻,不知道雍正帝聽從老十三的建議封蘇舜卿的一品誥命夫人是賞賜,還是諷刺?

二、第三名:鄭春華

要說全劇中哪位女子是最漂亮的,我想大部分人會選鄭春華,確實,鄭春華的美是帶有一種淡淡的凄涼。這種美不同於四福晉的古典美,不同於喬引娣的潑辣美,不同於年秋月的大方美,也不同於蘇舜卿的才情美。

但是鄭春華的悲劇是從一開始就註定的,她沒得選擇,從她答應太子胤礽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能看到未來,可惜她又沒有辦法拒絕。

可是她根本就沒有搞明白太子胤礽對自己的感情,她以為是愛情,實際上摻雜著更多的是感激。之所以太子胤礽能愛上她,說到底還是鄭春華在康熙帝面前替他說的一句話:

「太子爺是一國的儲君,萬歲爺不該當著這麼多奴才斥他訓他……」

沒想到這句話讓太子胤礽充滿著感激,一個從小就沒有享受一天母愛的太子,又在一個嚴厲的父親下面當太子,還當了幾十年,內心的脆弱可想而知,後來鄭春華對王掞講:

「從那以後,太子爺經常變著法子來找我,我真無恥呀,竟然答應了他!你說的對極了,我就是一個不詳的女子……」

直到臨死的那一刻,鄭春華還以為是因為自己不詳,才害了太子胤礽,這種自卑是刻在骨子裡的。

鄭春華還是太單純了,懷了太子胤礽的孩子,還幻想能全身而退,真的是幼稚,尤其是面對太子胤礽的保障時,竟然還默認:

「春華,求求你,答應我,安好胎你替我把孩子生下來!」

她以為她能給太子胤礽更多的保護,甚至在暴露之後,還唱搖籃曲,以暴露自己的方式喚起康熙帝內心的父愛,可是要知道,畢竟是親骨肉,又是男權社會,暴露了自己,怎麼可能會活?

最終太子胤礽妥協了,復立之後再不講一點情面,甚至對昔日的戀人痛下殺手,就這樣,鄭春華還對老十三胤祥講是自己勾引的太子,看到太子復立,自己可以放心的走了。

可是等真正要走的那一天,她哭了整整一晚上,不知道那時候已經被圈禁的太子胤礽,是否也曾想起他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三、第二名:年秋月

很多人會把年秋月排到第一名,但是我覺得放在第二名更合適,待會會講明原因。

年秋月,就是年羹堯的妹妹,親妹妹,按照劇中的說法,年羹堯是老四胤禛府上的包衣奴才,所謂包衣奴才就是家生奴才,也就是說家裡養的奴才。

年秋月一開始並不在胤禛府上,原因就在於老四胤禛揚州賑災的時候,看到年秋月在伺候鄔思道洗腳,隨口問了年羹堯一句:

「她就是秋月,幾年沒見,倒也出落成大姑娘了。」

兩種可能,一種是之前年秋月確實跟著年羹堯在京城,後來年羹堯到地方當官,把妹妹帶走了,帶走的時候還很小。其次就是年秋月或許曾經到京城見過老四胤禛,本身並不跟年羹堯一起,但是被哥哥叫來伺候鄔思道。

也就是從那一刻起,年秋月就再也沒辦法脫身了,但她的悲劇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才發生的。這個時間的推移,就是年羹堯的官越做越大,年羹堯越有實力,年秋月就越不高興,直到後來見都不想見他,這是為什麼?

用年秋月自己的話講就是:

「反正旗也抬了,放著自家的女兒在王府里,不管死活!」

也就說明,年秋月當時已經意識到自己成了政治的棋子,這也是她最後一次抗爭之後意識到的。當時她向鄔思道表達了愛意,問鄔思道:

而鄔思道紅著眼圈說了一句:

鄔思道為什麼這麼認為?實際上從熱河狩獵之後,老四胤禛要給年秋月一家抬旗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他們沒戲了……

嫁到王府的年秋月一點都不幸福,一方面她嫁給的不是愛情,另一方面她並不受婆家人待見。尤其是雍正帝即位之後,畢竟奪嫡目的已經達到,後來年羹堯又失利,年秋月失去了利用價值。

太后烏雅氏當著所有人的面喊不想見年家的人,雍正帝除了會卸年秋月的「甲」,再也找不到一絲溫柔。臨死前的年秋月還是想起了自己的愛情,想起了自己當年的爭取,說了一句:

「告訴鄔先生,我先走了……」

不知道鄔思道替老四胤禛策划了那麼多計謀,卻有沒有算過自己的愛情?

四、第一名:烏雅氏

按理說她是最幸福的女人,看過《甄嬛傳》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後宮裡的女子爭什麼?一方面爭自己是否得寵,如果這一點爭不來的話,那就爭誰的孩子能繼承大統,那時一下子翻身。

而烏雅氏確實算是幸運,劇中並沒有出現康熙帝的妃子怎麼算計她的劇情,以她的智商,也確實不值得算計。但是她卻幸運的升為皇太后,雖然這個皇太后也是她不想當的。

實際上老四胤禛從小到大沒有一天是自己的生母帶大的,畢竟那時候的烏雅氏還不夠資格自己帶孩子,這樣造成了兩種結局,一種是老四胤禛所說的:

「生恩不及養恩大。」

另一種結局就是跟老十四胤禵關係太好,反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

所以在康熙帝遺詔宣布老四胤禛即位之後,烏雅氏是不相信的,在《清世宗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

「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甚至不想接受這個現實,打算一死了之,雍正帝自己都講:

「皇父駕崩之時,母后哀痛欲絕,決心隨皇父殉葬,不飲不食。」

最後雍正帝以死相逼,太后才開始吃飯,再到後來還有不肯搬到太后應去的宮殿,不肯換太后的衣服等。在劇中老十四胤禵從西北後來大鬧靈堂,就是因為看到烏雅氏還穿著妃子的衣服,才發的飆。

「你穿的是皇妃的服色,你不是太后……你管不了大將軍王!」

後來的太后烏雅氏一心想給老十四胤禵爭取更大的權力,不止一次的為難雍正帝,實際上就差說出最後一句話了:

「老四胤禛你是當哥哥的,為什麼就不能把皇位讓給十四弟呢?」

這種想法是多麼的荒唐?

烏雅氏能做的只能是堅決擁護雍正帝的統治,勸說老十四胤禵妥協,不要讓他表現出一絲絲抵觸雍正帝的表現,不要讓他有一絲絲自己可以當皇帝的妄想,更不要想通過親情來綁架雍正帝的權力,以此挑戰皇權。

雍正帝都對烏雅氏明確講了:

「祖宗有家法,後宮不能干政!」

如果烏雅氏真正理解了這一點,或許她就不會暴斃身亡了,她不死,老十四胤禵也不至於被弄得那麼慘,說到底,還是她沒有搞明白,不是什麼東西,老大都會讓著老末的,尤其是權力。

烏雅氏也成為了,自己兒子當上了皇帝,自己卻鬱郁寡中的女子,實在是悲哀!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雍正王朝》雖然是一部男人的歷史劇,但其中也有不少悲情的女性角色。

要真在她們中選一個最悲慘的出來,我認為應該還是被王掞羞死的鄭春華。

為什麼說鄭春華最悲慘呢?

首先,她本是康熙的妃子,卻躺在了太子胤礽的懷抱里,這是屬於亂倫,為社會所不容許、唾棄的一種不道德行為。所以從一開始,鄭春華就註定了不能像其他女性一樣,即使悲慘或者可惡,至少也能獲取觀眾內心的一絲惻隱之情,在最後完成洗白的升華。

其二,有人愛她嗎?沒有,康熙不愛她,只是在喝了鹿血之後一時興起才想到了隨同而行的鄭春華,而太子胤礽呢?其實他也不愛鄭春華,電視劇中沒寫得那麼直白,當小說中的鄭春華,其實是被太子胤礽霸王硬上弓後,可能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才會「愛上」了胤礽。

而在胤礽最後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居然讓老十三去除掉已經淪為洗衣奴的鄭春華,無情無義的本性暴露無遺。相比起阿蘭有十三爺疼,喬引娣有十四爺愛,年秋月最後至少還能獲得雍正兩滴真摯的眼淚來說,鄭春華對於康熙、胤礽這對皇家父子,只不過是一個夜壺,有需要了可用,沒需要時嫌臭,棄如敝履罷了。

最後鄭春華的下場也是很慘的:三自盡。阿蘭死在了十三爺懷裡,年秋月死在了雍正的後悔之中,而她只能一個人,孤零零地死在了一間四面透風的破屋之中,和她以前那雍容華貴的鄭妃身份,可謂是從天下落到了泥濘里,還被胤礽、王掞等人狠狠地踩上了好幾腳。

而且鄭春華可能至死都不能忘記:她最愛的胤礽居然也會派人來殺她。雖然她知道很多人希望她死,也知道自己心愛的胤礽也會想要自己死去,但她並不希望這事是真的。很矛盾吧!其實就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明明知道這事肯定有人會做,卻就是不願意是心裡的他來做。

可惜最後前來逼死鄭春華的不是別人,恰好就是胤礽最信任的帝師王掞,如果是別人來的話,就算他明明白白說出是太子的命令,鄭春華都有借口安慰自己,可王掞此人,除了太子之外已無人可以調動,所以在鄭春華看到王掞到來後,她最後的一點信念被硬生生地搓成了灰。心灰意冷的鄭春華,以三尺白綾了斷自己了,不是因為王掞的那番話,而是王掞出現在了她面前,也是因為王掞背後那個,她一直心心念念的男人。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秋月和鄭春華最可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