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八非要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才選擇刺殺雍正?難道聯合關外四個旗主王爺聯手逼宮的前半段就沒有機會嗎?事實上,在整個衝突的從前到後,八爺黨始終都有機會刺殺雍正,可問題是能不能刺殺是一回事,敢不敢刺殺又是另外一回事!問題恰恰就出在後面!

事實上在整個鬥爭前後,八爺黨和其他勢力集團根本就沒有打算謀害過雍正,他們只想從雍正手裡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刺殺和造反的事,他們沒必要去做,也沒膽量去做。

老八的皇帝夢由來已久,但不代表八爺黨需要靠刺殺雍正來奪取皇位,老八還有著更加豐富的手段來醞釀自己的計劃,公開的謀反成不成先且不說,後續能不能平息國內的各股反對勢力更是問題,與其背上一個叛國的罪名把全國鬧得雞飛狗跳,倒不如採用一種更和諧更不會背上罵名的方式來奪取政權,事實上跟現如今的很多政治鬥爭頗為類似,就是和平演變分化權力,以恢復清朝初年八王議政為借口,將皇權下分成八股不同的勢力來掌握,皇帝出台的任何一項政令都需要其他王爺超過半數以上的投票通過才能生效,這樣的話雍正只會逐漸成為一個擺設,地方官僚體系的勢力將會逐漸做大,加上八爺黨遍布全國的客觀環境,最終政權的大半個力量自然會被老八所掌握。好吧,不得不說,老八帶有歐洲特色的超前思想還是相當值得稱道的。

能夠和平接手權力,幹嘛還要通過武力呢?

所以在四個關外王爺所參加的朝堂會議上,會議之前四個王爺所帶領的4000騎兵利用欺騙的手段控制了北京城外的丰台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控制北京城內軍事力量的被收買的隆科多更是在關鍵時刻選擇按兵不動,當發現北京城內城外的軍事力量全部遭到控制,自己更是在八爺黨和四個關外王爺得現場渲染下,成為了一個破壞祖制搞得全國一片大亂的昏君,面對眾多政治勢力集團的威逼下要求交出皇權,幾乎眾叛親離的雍正還有選擇的餘地嗎?所以在這場較量的前半程,穩如泰山的八爺黨完全可以和平接管政權,又何必搞什麼陰謀刺殺?

而在較量的後半程,當發現局面突然形成反轉的老八,為什麼沒有孤注一擲選擇魚死網破呢?事實上在這這一刻,整個八爺黨已經失去了交鋒的意義!

面對張廷玉的出場,引經據典強調清王朝的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什麼八王議政,這就已經讓四個氣焰囂張的關外王爺失去了叫板的底氣,關鍵時刻老十三率領軍隊進入北京,城外軍隊重新劃歸到雍正的管轄,城內原本按兵不動的隆科多也不敢再對雍正有所動作,在京城內外甚至朝堂現場,一切控制權又重新落在雍正手上的時候,八爺黨還有刺殺的機會嗎?確切的說還有刺殺的意義嗎?

直接放棄抵抗引頸受戮,畢竟不是直接造反,雍正沒有足夠的罪名將八爺黨徹底敲死,理論上整個八爺黨還有翻身的機會,如果老八腦子發熱,在朝堂上干出荒唐的事兒,先別說已經重新控制皇宮的雍正能不能給他這樣的機會,就算他能夠僥倖得手,面對這種赤裸裸的刺殺和造反,整個八爺黨斷然不會再有生路,放棄至少還能活著,不放棄有可能誅滅九族,你又讓老八如何選擇呢?


當然可以,可是當時在場的人誰敢做這件事呢?在經過了順治、康熙兩代儒學漢化之後,即使是滿族為主的清朝,廢君弒君這些也是屬於大逆不道之事,有清一朝,藩王造反的情況都沒有,更不用說殺皇帝了。

在那個場景中,如果胤禩真的狗急跳牆,擲杯為號的話,都沒人敢真的動手,何況是在問題中所說在胤禩已有優勢,目的即將達到的情況下,又何必多此一舉,背上個弒君的名聲呢?

胤禩殺皇帝只會毀了自己的全盤計劃,而不會對自己有任何幫助

從古到今,殺皇帝後又能功成身退者只有南朝宋劉裕、北齊高洋、北周宇文泰等絕少數人,但這些都是在政治混亂,國家末世之時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國家尚且安穩的時候,就連唐太宗、武則天這類狠人都不敢殺皇帝。而當時的清廷剛剛打勝了青海戰役,經濟正在發展,國家處於蒸蒸日上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雍正的政敵胤禩,最多也只能拿出雍正擅改祖宗家法,征討青海不利等「罪狀」來逼雍正恢復八王議政的先例而已。胤禩所安排的丰台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和九門提督隆科多等軍事安排,最多也只是在雍正不同意之時給予他軍事威脅罷了,要說到動手那是不可能發生的。

再者胤禩也不敢殺雍正,因為胤禩的最主要目的不是自己做皇帝,而是扶上弘時,然後八分權力,自己的八爺黨獨掌其中力量最大的三份,其餘五份由四大旗主和老十三掌管。既然是要扶上弘時,而且此人還是雍正的親生兒子,胤禩做事就不能做得太絕,弘時也不是傻子,胤禩敢殺第一個皇帝就敢殺第二個。

如果胤禩殺雍正後又扶上弘時的話,只會有兩種情況發生,一是胤禩會被弘時秋後算賬,二是胤禩再殺弘時,二立皇帝,而弘時的能力又比不上胤禩,第二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極高,而這種情況又是一心再造社稷的隆科多所不願看到的。所以胤禩動刀,最先按下胤禩手中刀的必然是隆科多,而與隆科多合作又是八爺黨的基本方針,為了不得罪隆科多和弘時,胤禩自然不能對雍正下手了。

而且胤禩一直在世人面前都是一副「賢王」的模樣,也一直在效仿他的父親康熙那樣以仁政治國,其實所謂的仁政,實際上就是睜隻眼閉隻眼,維護旗人既得利益而已。也是因為這一點,眾人才會推舉又老八出來主持大局。

可要是老八真殺了雍正的話,那他在世人面前營造的那副「賢王」嘴臉就全部破碎,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敢殺哥哥、殺皇帝的十惡不赦逆臣賊子,這對於他成功逼宮後的政治生活極為不利。

以上情況造成了胤禩在局面中做事畏首畏尾,不能全力施展的原因,這也是最後老八說出了「如果雍正不是皇帝的話,他是不可能贏的」這句話的原因。因為雍正是皇帝,他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就算是手握軍政大權的胤禩等人,一個硃批就能把他們全部滅門。

而胤禩是臣,以臣對抗君則要考慮諸多顧忌,不說弘時、隆科多和八旗旗主,就連自己信任的八爺黨內部都不能算是鐵板一塊。可以說胤禩從頭到尾都沒有掌控過絕對優勢,他的優勢僅僅是因為雍正少有的仁慈和手下眾人的利益捆綁,一旦雍正變狠了,或者利益沒了,那他所能得到的只不過是抄家下獄的結局而已。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雍正王朝》中,八爺和隆科多聯合旗主王爺逼宮,由於隆科多換了紫禁城的防,丰台大營也與旗主王爺帶來的兵接管。

所以以當時的情形看,八爺是掌控了紫禁城的,那麼他為什麼不直接殺了雍正呢?

當時,八爺一定是認為自己穩操勝券,既然穩操勝券,逼雍正退位,肯定比弒君要對自己有利。按照八爺的計劃,他是想讓宏時當皇帝,自己做周公。這是大家事先商量好的,這樣做,自己能贏得一個賢明的名聲,又可以扶持一個傀儡,既當婊子,又立牌坊,名利雙收,何樂不為?如果殺了雍正,不管是自己當皇帝,還是宏時繼位,都名不正、言不順,說不定到時候全國揭竿而起,紛紛反對自己,這樣就大事不妙了。而如果能逼雍正退位,讓位與宏時,其他人可就沒有反對的理由了,只有這樣,自己和宏時才能控制住局面。

另外,最關鍵的人其實是四位旗主王爺,旗主王爺之所以和八爺聯合,一起對付雍正,是因為雍正的改革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因此想廢除改革,同時恢復入關前所謂的「八王議政」。這其中,「八王議政」是最重要的目的。對於四位旗主王爺來說,讓雍正和八爺都活著,使他們互相制衡,才是實現「八位議政」的前提。如果雍正死了,無人制衡八爺,到時候又是一家獨大,大家冒險逼宮,最後為八爺做嫁衣,人家肯定不願意。所以,即使八爺想殺雍正,四位旗主王爺也不會同意,因為從他們的利益出發,雍正和八爺相互制衡,對自己才是最有利的!

綜上,八爺從最有利於自己的角度出發,不想殺雍正;旗主王爺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他們也不允許八爺殺雍正。逼宮事件,對八爺和旗主王爺最有利的是結果是:雍正退位,傳位宏時,然後恢復八王議政制度。只要達到了這個目的,雍正是死是活,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原因:

1.名不正,言不順

一個國家的皇帝,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殺的,即使你奪得了兵權,也得有足夠的理由,非常恰當的時機,讓絕大多數大臣心服口服才行。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就去直接殺皇帝,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師出無名,大逆不道。不管是大臣也好,百姓也好,都不會同意,容易引起非議,爭議。

2.十成勝算,缺一成

八爺逼宮時,對八爺黨的成員說過,現在兵權有了,機會也有了,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十成勝算已經有了九成,還缺一成那就是「天意」。所以,大殿之上,眾人逼宮時,八爺等人,還是沒有絕對的把握,只能說是勝算很大。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用武力直接將雍正殺了的。

3.八爺和雍正同父異母,無殺心

八爺和雍正同父異母,是兄弟,是敵人,也是對手。雖然雙方明爭暗鬥了這麼久,但誰都沒有對對方下過殺心。即使八爺現在有兵權優勢,即使順利奪得皇位,也不會殺了雍正,最多會將它終生軟禁,隔絕起來。所以八爺有了優勢,也不會直接殺雍正。

綜上所述,八爺逼宮有優勢的時候,是不會直接殺了雍正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