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僧人慧皎法师编撰的《高僧传》中,记载了汉代宣传佛法的17位僧人,而这17位僧人中,几乎全为外国人。

  但在仔细翻阅典籍后,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位汉僧。

  踏雪修行(图:薛鹏里)

  《高僧传》中记载:“汉灵帝光和中有沙门严佛调,共安玄都尉译出法镜经及十慧等。”而这里的沙门严佛调,就是最早见于载籍的汉人出家者:严佛调

  严佛调,又名严浮调,大约生于公元117-197年,简名严调。史载他居住于当时传佛译经的重镇:洛阳,常年受到佛法的耳濡目染,加上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信慧自然,遂出家修佛。

  华夏第一汉僧

  在这里亦有一疑问,史籍记载,汉明帝于公元64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使者携同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

  同时,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也就此在汉地正式流行开来。

  白马寺

  但严佛调是在汉灵帝在位时期(168年至189年)出家修行,而当时距佛教传入中土已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了。

  至于为何如此,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在于,当时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外来传法的僧人仅被允许在京城与市镇建立寺庙,佛教徒也多是一些居士,且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下层民众因当时社会地位,以及生活条件是没有条件出家的。汉人出家在当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同时由于当时佛教初传入中土,制度与法理皆未能完备传入,且包括经书的传译,以及与中土的习俗差异,使当时国内的人们未能完全认识佛教教义。

  译经助远传

  严佛调在出家后,跟随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安息国高僧安世高法师学习佛法,翻译经文。

  光和四年( 181 ),严佛调与安息佛教居士安玄一同翻译了《法镜经》,安玄作为安息国人,又颇为精通汉语,所以口述翻译,严佛调手自笔录,期间作为汉人的严佛调,对译文加以润色,使经文更为通俗易懂。

  打坐(图:柯汉勋)

  相较于老师安世高法师的直译经文,他所译出的经文措辞更为恰当,也更能为广大汉地的佛教徒所理解与接受。

  三国吴的康居国高僧康僧会称赞其“言既稽古,义又微妙”。魏晋高僧道安法师赞其“省而不烦,全本妙巧”。南朝梁高僧僧佑法师赞其“理得音正,尽经微旨,郢匠之美,见述后代”。又赞“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号为难继”。

  而这种外国人与本国人协力翻译的方式,在翻译外来典籍中都是较为高深的方法。既避免本国人因对部分不解之处又未能及时了解,而做的直译甚至删减,造成这一段落的晦涩,又或者是由外国人翻译,因为习俗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在翻译上一些术语的偏差,从而可能导致整篇文章的晦涩。

  严佛调随后更是独立编纂《沙弥十慧章句》,阐释安世高所传禅法,开汉人佛学者著书立说之始

  弘法续香火

  严佛调为进一步弘扬佛法,于公元182年,在家乡临淮郡,主持修建了以铁山禅寺为主的几座寺庙,为其开山之道场,佛陀教化广为普及。

  虔诚(图:方卫东)

  华夏第一汉僧

  相较于在其之后登坛受戒的八戒法师,受当时戒律未具备的影响,严佛调受戒未全,所以关于严佛调是否是第一位汉僧,在中国的佛学史上仍存有一些争议。

  梵行(图:蒋伟华)

  但严佛调却也尽到修行佛法、译经建寺、传播佛教之责,行荷当如来家业之任,这也正是作为佛教三宝之一僧宝的意义所在。所以后人谓之以“华夏第一汉僧”之称,这也从一侧面肯定了严佛调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功绩。

  参考文献: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汪东萍,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对比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科学版),2012.

  印顺,严佛调是翻译文殊经典的第一位中国僧人,五台山研究,20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