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有作為的父子很多作為對三國有研究的小編,為您奉上分析,請多交流。

文學方面:一、作為建安文學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三曹的成就無人能比。曹操的「觀滄海」的詩篇名傳千古,讀書人皆知。曹丕留下了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並寫出了最早關於文學評論的文章:《典論論文》。曹植寫詩的風格影響了大批後來詩人,他的《洛河神賦》也是名傳千年,被許多詩人視為神作。「才高八斗」是對曹植的中肯評論。

權術方面:學會了厚黑學的司馬懿父子應該是三國時期玩弄權術的代表,作為曹丕的鐵哥們,又是曹丕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不盡忠,居然奪了曹氏大權,篡權改天。這更加襯託了諸葛亮的偉大。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殺了皇上,更顯露出狼子野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當時的流行語,不是後人編的。所以,東晉皇帝晉明帝問大臣王導:「我們司馬氏是如何奪天下的?」王導把司馬懿和司馬昭的事迹一說。晉明帝一聲長嘆:「如此陰險手段奪天下,晉朝天下又豈能長么久!」

創業方面:孫堅和孫策父子。孫堅雖然兵少,但他有一顆強大的心,征董卓,做急先鋒。伐劉表,親自上陣。而孫策,為了拓展地盤,依附袁術,獻上傳國玉璽,借兵發展地盤,終於完成了江東大業。

聰明典故方面:有孔融父子,「孔融讓梨」和「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典故出自他們父子,可惜被曹操一鍋端了。

成就反差最大父子:劉備和劉阿斗。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東躲西藏,組織一班人馬為他賣命,完成了西蜀大業。可是被樂不思蜀的劉禪拱手投降了鄧艾。手握十萬大軍,聽黃皓妖言。讓神兵保護自己,結果關鍵時刻,沒有人願意為他賣命,沒戰先降。令人唏噓。


三國時代?還稍微擴展一下,按《三國演義》的時間算,討論哪家父子最有作為。

凌操、凌統父子,張遼、張虎父子,樂進、樂琳父子, 龐德、龐會父子都不是上陣父子兵,兒子這一輩成就也不大。而關羽關平、鄧艾鄧忠都是上陣父子兵,關平能在兩軍陣前戰龐德,鄧忠也能抵擋姜維一陣子,但都沒能擺脫父親高大形象的陰影,沒有太出彩的地方。至於被老年趙雲陣斬的韓氏五虎就不用提了。

袁紹父子、劉表父子,都被曹操差評過;曹真父子曾被桓范比較過,劣馬戀棧豆的曹爽實在太差,已有公認;馬騰、馬超父子,雖然一度威脅到曹操,但失敗的結局說明他們也談不上多能幹。夏侯家在曹魏曾很風光,夏侯霸卻無奈逃亡蜀漢。鍾瑤父子在曹魏也很有地位,鍾瑤是太傅,是書法家,鍾會三十多歲做了滅蜀的統帥,但是鍾會的結局是身敗名裂。

諸葛瑾不如諸葛亮,但他兒子在東吳一度如日中天,可最終身死族滅。諸葛亮是千古智慧的化身,簡直是神人,但他的兒子諸葛贍,並沒有什麼成就。諸葛贍是劉禪的女婿,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輩份不對,作為也不夠。諸葛贍領兵戰鄧艾父子前,出言悲戚,說內不知制黃皓,外不能制姜維。諸葛贍自己也覺得有負名門之後和國戚重臣的身份。

陸遜、陸抗父子是東吳的中流砥柱。陸遜出將,在夷陵大敗劉備,後又成為東吳丞相,可惜被孫權逼死。陸抗指揮若定,能打敗來犯魏兵,他看得局勢,與曹魏羊祜和平相處,時代給他再建功勛的機會。

劉備從賣草鞋到做皇帝,經歷重重失敗,終於成功,可謂世之梟雄,而兒子劉禪卻成了樂不思蜀的亡國之君。

孫堅一世英雄,慘死硯山;孫策借兵取江東何其英烈,卻死於霸王之舉;孫權穩固江東,赤壁敗曹操,夷陵燒劉備,割據稱帝,可謂守成有餘。孫權反覆於聯劉與聯曹之間,信義不夠,為人詬病。

司馬懿父子實踐了曹操三馬食曹的夢,開弒殺天子之先河,在豪奪曹氏江山的過程中吃相太難看。司馬氏建立晉朝,卻是最沒有好評的朝代。

司馬父子精於權術,對文明沒有什麼貢獻。司馬懿平遼東後屠城,使漢人失去了控制東北的力量基礎,只到近代東北才融入中華大家庭。司馬父子專權引發曹魏的叛亂,司馬家族的八王之亂成為五胡亂華的開端,成為華夏苦難中世紀的開端。

曹操統一北方,延續了東漢王朝,歷史貢獻巨大。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進而封魏王,曹丕強行禪位代漢。與司馬氏不一樣,曹氏代漢本質上是創業的成果,而司馬氏代魏本質上是豪奪的結果。曹氏在內政方面是建設和發展,司馬氏則是鎮壓和爭鬥。政治之外,曹氏有建安文學,司馬氏自身沒有建樹,倒是逼出了魏晉風度。

綜上所述,還是曹操父子最有作為。


三國中最有作為的父子有1曹家曹操,曹丕2司馬家司馬懿,司馬昭3孫家孫策,孫權。

先說曹家吧。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

魏文帝曹丕,魏朝開國皇帝。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者之一。是三國時代第一位皇帝,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八歲,即能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延康元年(220年(庚子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對外平定武威三種胡、酒泉和張掖的叛亂,從劉備集團手裡收復上庸三郡;對內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當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登基為大魏皇帝。定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下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權力;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提倡節儉、薄葬,預作《終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曹丕的一些措施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他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三次率大軍南下伐吳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學有相當高的成就。是中國三國時代第一位傑出的偉大詩人。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總體來說,在位六年,統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多次擊敗羌胡、鮮卑等族的進犯。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陽後一病不起,臨終前託付曹叡於陳群、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

接著說司馬家。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抗拒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正元二年(255年),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年五十四,葬於崇陽陵。數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最後說說孫家吧。孫策(175一200),中國東漢末軍閥,三國時吳國的奠基者。孫權之兄。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少居江淮間,頗有聲望。興平元年(194),至壽春從袁術,不得志。二年,乃託辭率其父所遺千餘兵南渡江,進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諸部。孫策善於用人,軍紀嚴明,沿途無犯,得到周瑜及其他豪族支持,所向皆破。建安二年(197),袁術稱帝,孫策與之決裂並接受漢朝參與討伐袁術的詔令。三年,拜討逆將軍,封吳侯。四年,袁術死。孫策率軍攻廬江太守劉勛,得袁術、劉勛殘部2萬餘人,領廬江郡今安徽廬江西南),得豫章郡(今江西南昌),於是統一江南,為孫氏割據江東奠定了基礎。此時北方袁紹勢力正強,曹操對他極力拉攏。正當孫策欲渡江北進,繼續擴大勢力時,被仇家刺死,僅二十六歲,臨終前囑孫權繼承其業。

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252),字仲謀,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生於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傳說孫權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二十二代後裔,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他任賢用能、挽救了江東危局,保住了父兄基業。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章武二年孫權稱吳王,建興七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三國時代最有作為的父子,我覺得是曹操曹丕父子。曹操從漢丞相到魏公,在到魏王加九錫,權傾朝野,而他的兒子曹丕繼承曹操的魏王位,從而竄漢登基,以魏代漢,登基為帝,這個魄力和膽氣也是不小的!

曹操!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天子勢弱,曹操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的名義南征北戰。皇帝他他手裡如同傀儡,曹操後出任漢朝丞相之位。

後來在曹操的努力下,消滅了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馬超、張魯、張揚等諸侯勢力,同時又讓匈奴、烏桓、鮮卑等一些民族臣服!在曹操的強大的軍事力量下,基本統一了北方!

曹操因此也奠定了後來的曹魏政權!曹操因功地位越來越高,威望越來越大,被封魏公,在到後來被封魏王!

曹丕!

曹丕,字子桓,曹操的兒子,曹魏的開國皇帝!

曹丕在曹操晚年,被立為世子,曹操死後,曹丕繼承魏王之位,沒多久就篡漢登基為帝,東漢王朝正式滅亡。

曹丕是很有政治抱負的,在處理朝政上,恩威並施,為了鞏固皇權,又實行削蕃來集中權利。

曹丕駕崩後,謚號為文,以陳群。曹真,曹休,司馬懿共同輔助曹叡!

同時曹氏父子,除了在軍事方面有成就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也非常高,曹丕和曹操、曹植,在文學方面被稱為「建安三曹」!所以曹操父子可謂是文武雙全的人物!


看了前面的幾條答案,基本上都集中曹、劉、孫、司馬這四大帝王之家,這當然不錯,但我想說點新鮮的,我認為最有作為的父子應該加上這二位:陳群、陳泰父子。

先來說陳群

說起三國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曹魏政權開創的一項極為重要的選官制度,這就是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而要說起九品中正制,就有不得不說到這項制度的草創者——陳群。

在謀臣武將迭出的三國時代,陳群的名氣並不高,存在感也很弱,但是,陳群實際上是那種「猥瑣發育」的類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可謂是曹魏第一號政治家。

陳群,出生於當時的名門世家——潁川陳氏,祖父陳寔父親陳紀都是漢末名士,品行高潔,受人尊敬。後來,陳群又和當時的第一名士孔融交好,陳群藉助孔融的大名,也給自己的人望添了一把火。

然而,陳群卻選錯了老闆,而這正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錯棋。陳群並不是一開始就跟隨曹氏家族的,而是首先選了劉備當自己的老闆。但是,劉備卻並沒看重陳群的才能,隨隨便便給了陳群一個「別駕」的職務,其實就是個小小的文秘,相當於閑散人員。

後來在劉備接手徐州的問題上,陳群提出了堅決反對,認為這樣不僅會和袁術產生矛盾,而且也必定會遭到呂布的偷襲。劉備把陳群的話當成了耳旁風,陳群傷透了心,從此便與劉備風道揚鞭。而後來發生的事,果然被陳群猜中了,劉備這才追悔莫及,然而已經為時已晚。。

有時候,真的很為劉備可惜,放著陳群這樣的頂級謀臣不要,卻捨近求遠追逐諸葛亮。

隨後,陳群便被曹操招入麾下,相比於劉備的冷漠,曹操則對陳群表現出極大熱情,這讓陳群非常感恩戴德。隨後不久,陳群就向曹操舉薦了陳矯、戴干兩人,後來的歷史證明,此二人都為曹魏建下了卓著功勛。

黃初元年(公園220年),漢魏禪代,陳群被魏文帝曹丕任命為尚書令,隨即,陳群把他精心草創的九品中正制上奏給了曹丕,曹丕欣然採納。

於是,九品中正制便就此誕生,並深遠地影響了此後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科舉出現,這一制度才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

九品中正制很多人都知道,但其實並不了解,簡單來說,它其實就是一個按照品級選官的制度。所謂品級,就是九品,有上品和下品之分,而定品的原則其實就是兩點:一是家世出身,二是道德品行。同時又新設了中正這樣的一個官職,專門負責定品,再把定品結果彙報吏部,由吏部最終確定和頒布。

關於曹魏時期這一制度的具體情況,《三國志》《晉書》等史書記載十分簡略,很多當時的情況也難以考證。但有一點是極其明確的,這一選官制度的頒行,穩固了曹魏時期士人集團的地位,阻擋了外戚、宦官以及宗室對朝政權力的干預,從這一點上來說,是有非常大的積極意義的。事實上,這也是吸取東漢的歷史教訓,整個東漢皇權衰微,國家最高權力經常是在宦官和外戚之間來回倒手。

但是,隨著西晉對九品中正制的進一步完善,弊端也開始越來越明顯,那就是負責定品的中正一職被世家大族徹底掌控了,選官任官都幾乎是世家大族說了算,這最終導致了門閥政治的出現。

我們再來說陳群的兒子:陳泰

陳群去世之後,陳泰作為長子,理所當然的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但是,陳泰不同於父親陳群文臣的身份,他則是一個武將。

魏明帝曹睿臨終之際,將皇位傳位於齊王曹芳,並任命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曹芳繼位之後,曹爽和司馬懿之間就開始了對權力的爭奪。

曹爽步步緊逼,司馬懿則次次退讓,曹爽越發膨脹。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爽阻擋在了洛水對岸。

而當時身為尚書的陳泰,也在曹爽軍中,陳泰力勸曹爽放棄權力,投降司馬懿,以此便能保留爵位。曹爽最終聽信了陳泰之言,派出陳泰與司馬懿交涉,司馬懿大悅,政變最終得以和平解決。而陳泰在其中發揮的功勞,可謂功勛卓著,司馬懿也將他視作功臣,並加以封賞。

關鍵時刻,陳泰沒有選擇繼續留在朝中,而是急流勇退,選擇辭官調任雍州,司馬懿同意了陳泰這一請求,然而這也為陳泰提供了另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

陳泰調任雍州之時,正值姜維北伐,陳泰和鄧艾多次力挫姜維,最終阻擋了姜維北伐的進程,亦是大功一件。


如果看官覺得本回答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關注轉發。


謝謝邀請。

我認為,最有作為的父子當屬孫堅,孫策,孫權。孫堅是典型的寒族出身,貨真價實的草根。袁紹,曹操,司馬懿,甚至劉備都有家室背景所倚仗。有兩件事充分表現了孫堅超強的個人能力。一,少年英雄暴起殺賊,年僅17歲。二,少年英雄,平亂建功。也是17歲時的事,因軍功被朝廷認命為縣丞。

董卓,禍亂天下以來,各個諸侯,自立者無數,但多數,都是隔岸觀火只求自保,只有孫堅,甘冒生死滅族的威脅,與董卓的西涼軍進行對抗,甚至打到最後,即使擊敗了董卓,自己身邊的人又開始給自己捅刀。孫堅一生不負天下,而天下也終將不負孫堅。他死後,江東孫氏一門的輝煌才真正開始。

袁紹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家產,不念骨肉至親,居然聯合他們的仇人曹操對付對方。孫策17歲繼承父業,26歲去世,十年之間打下了東吳的江山。死後卻把江山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年幼無知的兒子。孫策,孫權兩兄弟都是人之中之龍。如果做對比的話,曹彰與孫策相比曹彰略遜於孫策。曹丕與孫權相比孫權不足曹丕。但是孫權卻有過人之處,赤壁之戰前,頂住巨大壓力,力排眾議,完勝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一代梟雄曹操也不得不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

司馬懿父子,雖然最終奪得了政權。但是終歸是竊取之嫌,不正大光明。主要也不過是忍者神龜的功夫了得。等超級牛人死光了,出來耍耍威風。


要論三國最有成就的父子而沒有「之一」,那隻能是曹操和他的兒子們,其他父子都無法與之競爭。

先來看看曹操兒子的陣容,就足以強大無比了,曹操共有25個兒子,人們所熟知的曹丕、曹彰、曹植是卞王后所生,其他的兒子分別是:

  • 劉氏所生的曹鑠,早殤;

  • 環氏所生的曹據、曹宇;

  • 杜氏所生的曹林、曹袞;

  • 秦氏所生的曹玹、曹峻;

  • 尹氏所生的曹矩;

  • 王氏所生的曹干;

  • 孫氏所生的曹上、曹彪、曹勤,曹上、曹勤早殤;

  • 李氏所生的曹乘、曹整、曹京,曹乘、曹京早殤;

  • 周氏所生的曹均;

  • 劉氏(不是曹昂的母親,是另一個劉氏)所生的曹棘;

  • 宋氏所生的曹徽;

  • 趙氏所生的曹茂。

愛江山、更愛美人,這句話用在曹操身上很合適。曹操的妻妾很多,並不是人們所熟知的卞氏人。

其實,曹操的妻妾比上面列的還要多,史書之所以提到上面這些妻妾的名字,因為她們都為曹操生了至少一個兒子,那些沒有孩子或者生的都是女兒的妻妾,史書並未提及。

曹操稱魏王后,參照漢室制度可以建立「後宮」,曹操冊立卞氏為王后,相當於正妻,王后以下則分為5個等級,分別是夫人、昭儀、婕妤、容華和美人,可見這個「後宮」的規模十分龐大。

當然,兒子多沒有什麼了不起,劉備的祖先劉勝有一百多個兒子,在歷史上都沒有留下什麼。說曹操的兒子們厲害,不僅是因為數量多,而且因為其中優秀人物比較多。

曹丕是魏文帝,生的兒子是魏明帝,雖然與唐宗宋祖無法相比,但也不算是昏君,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們二位也許會幹出了不起的事業。

更重要的是,曹丕、曹植再加上曹操合稱「三曹」,是漢末文壇的領袖,曹丕的文論、曹植的詩賦在當時都無人可比。

曹操的其他兒子中,曹沖號稱神童,故事家喻戶曉,可惜死得更早。

曹彰是一員虎將,作戰非常勇猛,即便不考慮他是曹操的兒子,放在三國時期也是一名出色的將領。

還有何晏,雖然不在上面的名單里,但他是曹操的養子,曹操是他的繼父,法律上有父子關係。何晏也很牛,他是玄學的開創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哲學家。

曹家出人才,出精英,這不能不說與曹操的優秀基因有一定關係,但更重要的是曹操重視兒子們的教育,關於這方面曹丕有過不少記述。

根據曹丕寫的回憶文章,他「年八歲,能屬文」,博覽經傳典籍及諸子百家,而且體育方面也很突出,善於騎射,尤其喜歡擊劍運動。

曹丕還回憶說,5歲的時候曹操就教他射箭,學習了一年就掌握了射箭的基本要領,6歲開始學騎術,8歲的時候就能自己騎馬了,以後曹操征戰,曹丕常常跟隨。

曹操的兒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大體都是這樣的,從中可以看出曹操對兒子們的教育不僅重學問,而且重體能和軍事素質,希望他們日後都能成為文武全才。

曹操統一北方後,尤其先後定居在許縣和鄴城後,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加上四方才學之士彙集而來,曹操有條件給兒子們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


當然是孫堅孫策父子。

史書說孫堅「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以驟勇敢為見重於州郡」

孫堅完全依靠自己的本事打出一片天地。

漢靈帝熹平元年(172年)會稽妖賊許昌起於句章,自稱陽明皇帝,與其子韶煽動諸縣,眾以萬數。孫堅以郡司馬募召精勇,得千餘人,與州郡之兵合力討破許昌。

黃巾之亂爆發,孫堅參加官軍,中郎將朱俊上表請求孫堅為佐軍司馬,鄉里少年在下邳者皆願隨堅從軍。孫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朱俊并力奮擊,所向無前。

其後,孫堅參加平定涼州叛亂、擔任長沙太手平定區星之亂,再從長沙郡跑到揚州宜春縣平定叛亂。參加討伐董卓時更是勇猛異常,大敗敵軍,斬殺都督華雄,擊退呂布,聲名顯赫。最後擊敗董卓本部,率先光復首都。

孫堅作為一個小世家出身的將領,令袁紹袁術這樣的四世三公家族子弟無地自容。被稱為江東猛虎,當然是實至名歸。

孫策也不讓其父。號稱江東小霸王,將其與項羽比擬,可見其威。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因攻打荊州牧劉表而被黃祖埋伏所殺,享年三十七歲。孫策當時虛歲十七。父親喪事結束後,193年投至袁術門下,因為年輕而被袁術當槍使,心有不甘。興平元年(194年),孫策帶數百人去見袁術。袁術將孫堅舊部數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還給孫策統領。自此時開始,19歲的孫策用這一千多人渡河去江東,得到周瑜魯肅等人幫助,逐一擊敗劉繇、笮融、王朗、嚴白虎、劉勛等軍閥勢力,不到5年就統一江東六郡並向西擊敗荊州黃祖,為後期孫權斬黃祖報父仇奠定了基礎。時年只25歲。曹操聽聞孫策平定江東都嘆息說:「猘兒難與爭鋒也!(可不能跟小瘋狗爭勝啊)」


曹家父子譽滿天下,曹公孟德雖名為漢賊,但實是結束漢末戰亂紛爭,復使天下重歸一統的第一大功臣。若無曹公的果斷殺伐,天下百姓的痛苦不知還將綿延多久,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篡位鬧劇還會嬉鬧幾何?曹操以其胸攬天地、腹吞四海的雄才大略,成為三國乃至整個中華文明史上最傑出的帝王。曹操不僅能夠駕馭天下,而且教子有方。曹操所生諸子,皆英雄輩出,才俊橫溢。嗣子曹丕承繼曹操的雄才大略,廢漢立魏,另建正統,使曹氏一族榮登帝王之列。其治國平天下的才幹雖略遜於其父,但仍可稱得上千古一帝,若非其英年早逝,一統天下者必曹魏,司馬氏焉能有篡位之機?曹丕不僅有治國御軍之才,而且文采也非小可,其詩詞造詣也名垂文壇。曹操另一子曹植曹子健,才高八斗,文采斐然,詩詞造詣三國無人可及。曹家父子輝煌於政壇,笑傲于軍事,璀璨於文壇。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真的很優秀,魏、蜀、吳三國鬧的再凶,最後還是歸了晉了。父親老奸巨猾,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更是一個比一個精明,父子仨三馬同槽,寄生在曹魏政權內部,獨攬朝政後,慢慢把魏變成了晉,最終還統一了天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