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相比我們極度乾旱的三體星,地球的水量實在太過龐大,所在在我們母星,都稱呼地球為水星!

上次我們以黑海為主線來講解了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地緣博弈,很多地球朋友表示對這一視角感到耳目一新,尤其是身處中國的朋友們可能更習慣基於陸地邊疆的國家關係,對海洋視角了解略少。

海洋不光佔據了地球大部分表面積,也是當今連接各國的主要通道。即使在海運還不甚發達的古代,海洋也是很多區域的地緣核心,比如地中海地區。

而在制海權如此重要的當代,對全球各大海洋的認識不應再停留在支離破碎或概而括之的狀態,將大小海區和海陸理解為一整個區域(如同一整個流域)是很重要的。

這首先要打破一般的地理分區,如亞洲、非洲、歐洲對中東地區的分割。其中北非、土耳其、埃及、以色列都更傾向於地中海圈,類似的如黑海圈、波斯灣圈、東非之角、南海圈、加勒比海圈等地區,這些地區的國家和城市主要以海洋相聯結,並圍繞海洋資源和海路控制展開博弈。

先看一下地球上的主要大洋:

上面的每一個大洋都不是完整的一塊單一水域,每個大洋都有眾多的附屬海域,而人類的故事其實更多與這些臨近大陸的附屬海域相關,再加上島嶼與半島的相間分布,使得某些地區的海陸關係非常複雜。

在這類地區,海洋的重要性也更高,不僅溝通了四周的陸地島嶼,更不斷吸引周邊的人流物流,形成一個環海地區(如環渤海)。對這些海域的認識可打破原有的簡單的陸地分隔,既然地球是水陸相間的,對地球的理解也該海陸互化,不可執於一端。

東南亞地區可以說是地球上海陸分布最破碎的地區,光是印度尼西亞就稱得上是萬島之國,這一地區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亞洲和大洋洲。

事實上,亞洲與大洋洲在此處的劃分很牽強,被筆直分割的巴布亞島是殖民時代的粗糙做法所致,在北澳大利亞到馬六甲這一寬闊的灰色地帶的眾多島嶼,與其說更傾向於亞洲大陸或澳洲大陸,不如說更傾向於他們所圍繞的眾多海洋。

這些被島嶼所環繞的海洋眾多,而島嶼有大有小,有些較大的島嶼在人文地理方面明顯區分為沿海和內陸地區(如巴布亞島和婆羅洲),沿海地區則與眾多小島圍繞某一海域建立起更強的聯繫,這一簡單的方位上的聯繫因洋流、通行難度、貿易路線而更複雜。

總之,這一區域圍繞各個海洋形成了眾多小範圍地緣板塊,這種破碎和內部分化的狀態阻礙了印尼對國家觀念的建構與推廣,也使得國家權力在這一範圍內並不那麼強勢和暢行無阻。

這樣的狀況無疑引來眾多強大國家對這一區域的各方面滲透,但滲透的方式有優有劣,由於這些島國並不是標準的民族國家,對其加以滲透首先就要研究各地實際狀況,而這裡的各地無疑是圍繞一個個或大或小的海區形成的。

除此之外,作為重要的貿易十字路口,對海峽的控制尤其重要,東南亞當然不止馬六甲一處海峽,雖然馬六甲在印度洋太平洋之間的位置具有巨大優勢,但長遠來看,包括東亞、東南亞、澳洲的西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整合,將使亞洲與澳洲之間的通道愈發重要,而這些海區(如馬魯古海)至今都是鮮有人關注的。

與東南亞頗為相似,又似乎截然相反的地區是地中海,前者是水包陸,後者是陸包水。

由於東南亞地區複雜的內部體系,使得周邊各方(中、美、印、澳)都可向此滲透,但難以直接控制,控制後再向另一邊的大陸挺進更是難以想像。但由於地中海內部島嶼較少,且南北較窄,周圍各方圍繞地中海的博弈常常是跨地中海的(很難想像跨東南亞)。如希臘、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法國,都是以某一塊半島或海岸為基礎而控制其他板塊,這裡的基本板塊就是半島和海岸。

這也使得地中海周圍各板塊之間的競爭關係是如此明顯,東西之間、南北之間、北北之間的競爭貫穿整個地中海歷史,並形成今日的民族、宗教、經濟上的分布格局。

同樣的,由於地中海連接兩洋三洲的重要位置,各方勢力對其各個節點的滲透和爭奪也從未停止,而由於地中海有兩個附屬海域,黑海和紅海(紅海為印度洋附屬海域,修通蘇伊士運河後,地中海的引力則更大),分別通向俄國腹地和波斯灣,所以也擴展了地中海的實際範圍,引入了更多玩家(如俄國、英國、美國),事實上這種利益範圍的擴展也遏制了地中海再次被一個大國所掌控。

地中海外面是遼闊的大西洋,正是面向大西洋一面的歐洲地區的崛起引領了地理髮現和之後的技術革命,他所面對的世界更廣大也更複雜。

雖然大西洋中部島嶼稀少,但北大西洋的海陸關係則相當複雜,歐洲不光有孤懸海上的不列顛、愛爾蘭、冰島,還有斯堪的納維亞和伊比利亞這兩個大半島,小半島也有很多,且大西洋向內延伸出一塊波羅的海(波羅的海對俄國如同黑海,瑞典、德國在這裡的封堵,如同土耳其、英法對黑海的封堵)。

由於氣候寒冷,俄國北部海域、半島、島嶼的地緣重要性始終較低,雖然通向同一片大洋,但巴倫支海的重要性無法與波羅的海相比。不止俄國北部,在格陵蘭島到巴倫支海這個位置上,歐洲與北冰洋和北美洲相連。事實上,最早殖民北美的歐洲人就是沿著冰島、格陵蘭、拉布拉多這條海岸線前進的北歐人。(這次殖民的失敗和氣候再次轉冷關係很大)

而隨著全球暖化和北冰洋解凍,北冰洋航線有望打通,俄國北部、格陵蘭、拉布拉多這條環北極圈地區的地位有望提升,而可通航的北冰洋可能嚴重削弱地中海和南歐的重要性(西歐從這裡可以更快得到達太平洋和東亞)。

所以,北方諸國圍繞北極地區海域的爭奪也開始上演,一些關鍵島嶼以及海峽也成為重要的博弈砝碼。

既然說到了北冰洋的西半側,就不能不看下他的東半側。

沙皇俄國在歷史上對這一區域的兩大影響,其一是將阿拉斯加廉價賣給美國,其二是封堵了中國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可能的出海口並遏制日本的向北擴張。雖然在俄國經濟疲軟的狀況下,中日必然加入到對俄國遠東區的投資開發,但在地緣上。俄國、美國、加拿大仍是把東半邊的北冰洋圍得嚴嚴實實。

很明顯,若北冰洋可通航,北冰洋將成為歐亞大陸兩側貿易的最短通道,進出北冰洋的楚科奇海峽、以及一路到中國所經過的鄂霍次克海、日本海諸海峽都將變得更重要。俄國和加拿大在北部的港口也可能成為北部資源開發與出口的快捷通道(如中部西伯利亞的出口現在要先南運到西伯利亞鐵路才行)。

相比遙遠又寒冷的北冰洋,中國的地球人們可能更關心印度洋,畢竟這裡已經被提高到一帶一路的戰略高度,雖然很多人暢想著在印度洋上四處布局,甚至反客為主,把印度的珍珠鏈變成中國的珍珠鏈。。。

但現實情況是,印度洋上的主要力量依然是印度和美國。這個大洋較為空曠,控制這一大洋的關鍵在於大洋與周圍海洋的通道(安達曼海、馬六甲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好望角)以及大洋的中心部位(馬爾地夫、英屬印度洋領地)。

印度半島的前突位置,以及印度對安達曼群島的控制,無疑可以直接截斷從馬六甲到印度洋的航線;而美國控制的英屬印度洋領地、波斯灣、紅海則監控著印度洋到西亞、歐洲的航線。中國雖然有巴基斯坦這個穩固盟友,並且布局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但仍是明顯的客場。

上面的每個大洋,以及附屬的各個海區,都是或大或小的生態,都在他們所在周邊環境中有不同的地緣意義,對海洋的理解是大陸國家的地球人需要好好補課的,我團對各個海區的詳細解讀會在以後不斷推出(如南海、波羅的海,以及已推出的波斯灣、黑海)。我團這次雖是略述,亦是拋磚引玉,對海洋有更深入了解的朋友們可從公號聯繫我團。

近來有些公號未經允許即轉載我團原創文章

請轉載者提前通知我團並經過同意方可轉載

否則我團將申訴並保有各種必要權利

感謝為我團提供素材的地球人們

如有版權問題請從公號聯繫我團

歡迎關注本觀察團

推薦給你的朋友們

(⊙v⊙)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