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圍其實是一種養殖方式,根本不是蝦的名字……國內各地叫做基圍蝦的甚至不是同一個東西……南方尤其福建兩廣一般把養殖的日本對蝦/九節蝦稱作基圍蝦,而上海人一般把中南美白對蝦稱作基圍蝦。關於日本對蝦我此前已經有專門的解答,以下給出中南美白對蝦的維基詞條

中南美白對蝦,(學名:Litopenaeus vannamei),俗稱白蝦、白對蝦、白腳蝦或太平洋白蝦,是一種生活於太平洋東岸的對蝦科濱對蝦屬物種。本物種目前已被引進臺南的蝦場飼養,以供食用。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亞門: 甲殼亞門 Crustacea

綱: 軟甲綱 Malacostraca

目: 十足目 Decapoda

亞目: 枝鰓亞目 Dendrobranchiata

總科: 對蝦總科 Penaeoidea

科: 對蝦科 Penaeidae

屬: 濱對蝦屬 Litopenaeus

種: 白蝦 L. vannamei

中南美白對蝦最長可以生長至230毫米(9.1英寸),當中頭胸甲佔了90 mm(3.5英寸)。成長的蝦生活于海洋,水深不超過72米(236英尺);而成長中的蝦則生活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頭胸甲背面的刺略長,背部有7–10顆齒,正面有2–4顆齒。

白蝦原產地在太平洋東岸的中南美洲地域,從墨西哥北部索諾拉州到祕魯北部。 生長環境只限於水溫全年維持20 °C(68 °F)以上的地區。

在20世紀時,中南美白對蝦是墨西哥近岸漁民及拖網漁船的重要漁獲。但到了20世紀後期,捕漁業已為水產養殖所取代:1973年,漁民從巴拿馬引入蝦苗。電影《阿甘正傳》也提及過主角接手了越戰戰友在佛羅裏達州經營的養蝦場,由此可知這項活動在當年對經濟的重要性。在拉丁美洲,每逢溫暖的聖嬰現象時的白對蝦產量都會達至峯值;但到了較涼快的反聖嬰現象時就會回落,因為受到疾病的影響。白對蝦的生產受其對各種疾病的易感性的限制,包括:白點症、陶拉綜合症、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桿狀病毒中腸腺壞死和弧菌感染。截至2004年,白對蝦的生產量已達至1,116,000 t,超越了草蝦。

由於白蝦對惡劣環境的適應性高,抗病力佳,再加上肉質甜美、蛋白質比例較高,但最主要原因是價格親民,目前已取代口感差不多價格卻貴上一截的「草蝦」,成為臺灣的主要放養蝦種。

然而,綠色和平於2010年將白對蝦放進其《綠色和平海鮮紅名單》中。根據綠色和平的網站,《綠色和平海鮮紅名單》「是一個通常在世界各地的超市銷售的海鮮列表」,而這些海鮮的來源很大可能來源於不可持續的漁業。 綠色和平組織提出的理由是「(白對蝦的捕獲過程會)大面積破壞多個國家的紅樹林,(鼓勵)從野生過度捕撈幼蝦以供應蝦場,(而且過程)嚴重的侵犯人權」。除了白對蝦,綠色和平亦基於相同理由把草蝦放入名單內。

在鹹水的礁石水族館,年輕的白對蝦可以用作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活食,特別是誘使挑食者在新水族箱中開始喫。白對蝦通常被添加到水族箱的棚中,以允許魚友容易地將蝦作為主顯示罐中的食物。


與「白對蝦」、「青節蝦」等稱呼不同,所謂的「基圍蝦」指的並不是蝦的品種,而是一種養殖方式,即用基圍養的蝦。

基圍養蝦起源於廣東湛江,基圍指的是臨海修築的圍堤,當地人民在耕作之餘用圍堤圍起來的地方養蝦,而且非常好養。

後來,這種養蝦方法逐漸在廣東、福建沿海推廣。現在普遍的養殖方法是在近海的田地挖土池,稱為「蝦池」,再將海水引到蝦池中,用海水養蝦。

因此,但凡是用基圍或者蝦池養的蝦,都可以稱為基圍蝦,目前福建廣東沿海主要養的是白對蝦和節蝦。

目前,在市面上,基圍蝦被廣泛用來形容活的且個頭較大的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