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鄭鬱蓁╱臺北報導】

晚期肺癌患者為求精準個人化治療,大多會先做基因檢測,來判斷能否使用標靶藥物,一旦不能使用,幾乎只能選擇化療,如今免疫療法問世,醫師建議,患者確診後可先透過生物標記檢測,若醫生判斷檢測指數高者,就適合採免疫療法,並建議第一線即早使用;傳統療法存活時間僅在一年左右,免疫療法可增加一倍以上。

日前健保署通過給付免疫療法治療黑色素瘤,讓被稱為「新國病-肺癌」的癌友們有更多的期盼。

但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醫師王金洲指出,免疫療法對於晚期肺癌治療也有顯著效果,包含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健保國家,已將免疫療法一線肺癌適應症納入健保給付,臺灣健保也應加快腳步,讓資源花在刀口上。

王金洲指出,過去晚期肺癌患者多以標靶藥物治療,但僅適合基因突變型患者,不少患者僅能使用化療,雖有一定療效,但平均存活期約延長至一年左右,如今增加免疫療法選項,等於多了一個希望。

王金洲表示,採用免疫療法前,患者需先做生物標記PD-L1檢測,指數高者(50~100) 療效越好,整體存活的時間有機會突破30個月,是使用化療的一倍多。

「現在是精準醫學的時代」,王金洲表示,健保之所以給付黑色素瘤,是因其PD-L1檢測濃度通常都高於80以上,採免疫治療能獲得顯著療效;但如今臨牀也證實,用於晚期肺癌病人,能成功延長患者存活率,且若檢測後發現不適合使用,就可以及早採取其他的抗癌策略,可免於延誤治療時機。

王金洲也指出,晚期肺癌患者若要採免疫療法,應越早越好,最好第一線即使用,因患者經歷化療後,往往免疫力會變差,同時腫瘤也可能再出現變異,而免疫療法是引發自身的免疫反應來抗癌,因此越早使用的效果會較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