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古代社會,我們所能獲得的信息,所能看到的書籍,所能達到的物質生活條件,我們更具有難以比擬的優勢,為啥卻很難再產生出像屈原,韓非,韓愈等這樣偉大的文學巨匠?


1、近代、現代仍然大把的文學巨匠,層出不窮,各領風騷。

2、文明演進,社會複雜度劇增。以前的文學,如果不是心懷天下,寫出來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現代文學,揭示一個極小的社會問題,就不知道要查閱多少資料,往往也只能以偏概全,誰還敢說一書寫盡天下?寫不盡天下,就不算巨匠嗎?

3、古代先賢的智慧是指導當時的社會實踐的,放到現在,不是說完全不能用,但是不夠用。就像牛頓開創的經典物理,現在依然能用,但你若撇開現代物理去造太空梭,去放衛星導彈,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知乎上也有很多人感嘆,為啥現代不出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了……其實有天才,很多天才,只是物理這個學科的複雜度劇增了,他們都在往高精尖方向發展,而不是去開創一整個系統。

4、先賢們開山起源,從0到1固然偉大,但是後來者們的從1到100,也並非輕易。只是看上去,都在沾先賢的光。實際上,現代人並非不能從0到1,只是開闢全新領域的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難了。先賢們換個位置,未必能做到更好。


謝邀。李杜比屈原差嗎,賈誼文采輸於韓非?韓愈和魯迅,無論思想和藝術性,我更欣賞後者。題目的意思,是人們厚古薄今,還是事實上,當今就是不出高明?如是後者,則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文學發展雖關乎時代,卻常常世衰而文盛,有他自身的規律。


當然,古人有一個佔便宜的地方,就是容易開創風氣,作第一個給女友送玫瑰花的人,他是天才,第二個興許就是庸才。但今天,我們的思想和獲取的信息,我們所發展的一些藝術手段,又會站到古人肩膀上。


我覺得實際上古代人的智慧來源於愛吹牛逼,還有愛發獃。

其實有很多理論如今看來很可笑,比如孔老夫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聽著挺牛逼吧?我覺得實際上就是招學生掙錢的一種方式

當然,有人就說了,其以乘酒壺、束脩,一犬賜人或獻人,這是學費。但是你看看,我們孔夫子又怎麼說。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就是只要人家送我十個肉乾吃,我就不會拒絕收他做學生。這不是窮是什麼!?

還有,最後孔子弟子三千,每個人都因材施教了還是怎樣?我孔夫子哪有這麼大的閑心?我還得忙著周遊列國呢。留幾個有用的就完了

所以,話是攔路虎。其實我感覺,先賢們的智慧,大多數來自後人的「正確解讀」,而不是像我這樣的理解 包括引用或者思考,但是你不可否認我說的這些,因為真正的語氣你我都不知道,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只有當事人知道了。

還有就是發獃,愛思考,真的,發獃我覺得特別有用。古代有沒有手機,網路,幾個老大爺沒事坐一塊打牌也不現實,那怎麼辦呢?有別人陪,就吹吹牛逼聊聊天,沒人陪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發獃,想想下次吹牛逼怎麼吹的過他 慢慢的,就有自己想法了,然後成為體系,讓別人來學我吧!!哈哈。

最後,sorry啊,可能錯誤解讀了一下古代聖賢。在這裡賠罪了。


個人認為最大原因還是環境

像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各諸侯國招賢納士。而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得到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常年戰亂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所以一部分較富裕的人就開始去思考這些問題。這些稍有成就的人聚在一起,覺得你的想法不錯我挺贊同我倆湊一塊吧成立個組合勇闖天下,大家都這樣,於是百家爭鳴就產生了。

我個人覺得就是「吃飽沒事幹」

當然這種「吃飽沒事兒干」是存在於少數人之間的,廣大貧苦農民或許也創作了許多反應當時社會矛盾的作品,可是沒有流傳下來。

再看看文化繁榮的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發達。人們不用擔心飽暖問題,於是就多了些時間去思考一些大問題,多了些時間去思考人生,一些人就把他們的想法寫了寫來,寫得好的流芳百世成了經典著作,寫得差的早被淘汰我們誰都沒看過。

一些唐詩其實就像我們描繪了當時社會的繁榮。詩句繁多,再次不作舉例。

簡單總結原因還是「吃飽沒事幹

戰爭引起的對於社會和國家的思考也是有的,這存在於戰亂時期。像杜甫的詩,總是充滿著心系蒼生,胸懷家國的情感。屈原著《離騷》《楚辭》,詩句之中也無不傾訴著對家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自沉汩羅江更是體現了屈原在亂世之中的愛國之情。

宋代陸遊、辛棄疾等愛國主義詩詞作品,都從很深的層面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反映當時的政治面貌或人民的疾苦。毛澤東的舊體詩也大多寫於戰爭年代。

到這裡可以總結出第二點原因:動蕩年代社會矛盾引起的關於家國和社會的思考

反觀當下,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傑出的學者也不在少數。可能是因為時代的原因,他們沒有被人們熟知,不被讚頌為智者賢士。或許過個幾百年幾千年之後,他們成了古代先賢中的一員,這個時代被未來的歷史書說成文化繁榮的時代,這也是說不定的。

以上是全部內容。知乎新人,文字拙劣不通,內容粗糙無味,對問題見解不深。還望海涵。


建議你看看毛主席的《實踐論》,實踐論認為一切知識來自於實踐,現在學校的學習只不過是通過文字等方式獲得別人已經實踐所產生的知識,而推導的理論也是要實踐所考證後才是人們所承認和接受的知識。但是這是唯物主義的看法,也有其他學派認為知識是超脫理性的,是先驗的。具體你可以看看哲學科普文章。至於唯一正確的答案??不好意思啊,哲學家還在爭論中,神學家倒是認為這是上帝創造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文學天才的說法不嚴謹。

從人類起源角度講,大約兩萬年前有人類在長江黃河流域農耕狩獵,所以這麼長時間,口耳相傳,即使沒有文字,總是會有代代傳承下來的祖先記憶,教誨,直到20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這之前還有上萬年的思想積累!

相比物理,數學等自然學科,是後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不斷使人類物質文明不斷進化。而文學等是一定社會時期的反映


周易

亂世除了梟雄誕生還是聖人誕生的必然土壤 環境和閱歷決定一個人的見識 而不是文字

盛世出文人 這點就不多說了

一切都是環境的產物

另外一點 從無到有 這個過程讓接受者建立認知

而在已有的認知體系上拋去不是那麼容易的 比如近代為什麼只有愛因斯坦和霍金 就是本身的城牆很高了 要麼更高 要麼就推翻 對於常人來講這個是極其困難的逾越

————————————————————

題主:除了環境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們基於有限的書本知識然後對自然更深刻的探索。智慧直接取之於生活,大自然而非書本。現如今的人們更多的是基於書本上某某人的思想然後對生活少的可憐的思索。————————————————————答主:贊同 探索是人類所有認知的根基 而現在很多理論體系或者說學科在頂層是封閉的 這種封閉從很大程度拒絕了新的探索 因為新的探索隨時有可能否定既有權威 這種限制或多或少的影響了認知的擴展甚至是重大更新 從積極層面來講 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對已有知識做傳承 但是按照千年甚至萬年的角度來看 弊大於利 必須要不斷實踐探索那些違背我們已有認知的領域

古代先賢乃至千古彪炳的偉人他們是智慧學問來自哪裡?

我們和他們只是存在空間、時間上的差別,其他都有相似處:大家都是人,都只有一個腦袋,都處在社會中,都有書看而且現代的條件和環境書遠比古代好。

我個人認為古代人的智慧更多來自於大自然、來自於思考、來自於實踐。

書本知識和環境是次要的,因為大家都有。古人因為書籍有限,條件有限但是思考時間卻無限,他們利用有限的書本知識根據變化萬千的環境,反反覆復思考琢磨、反反覆復實踐總結,將書中的知識內化到自己的血液中,然後靈機一動才創造更高更有價值的知識。

而我們現代人大多太依賴於書本,導致思考能力退化,導致書本和生活完全割裂,導致想像力跟不上創造力,理論完全擱在書上,生活還是那樣的生活。

人如果不主動思考,不主動將書本的知識、別人總結的知識內化到自己生活、血液中,那麼這些東西永遠都是別人的,我們永遠是別人的思想奴隸,我們永遠都是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搬運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