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爾姐:冬日的寒風乍起,資本的寒意卻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當英大證券、中航證券等券商紛紛裁撤分公司後,中原證券在近日也裁撤了他位於上海的資管公司,不僅如此,中原證券還賣了他在北京、鄭州等地的11處房產。

當然除了瑟瑟寒風,還有平地驚雷。11月5日,領導人在首屆進博會上送出了一個大驚喜——科創板,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本市場設計。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不可否認,這是國家「科技興國「戰略大規劃在資本層面的體現。科創板的目的自然和創業板、新三板這兩個「已經嫁入帝王家」的姐妹沒什麼區別,都是奔著「創造全球另一個最大交易所「的願景去的。創業板、新三板和新鮮出爐的科創板這仨姐妹這次會產生怎樣的變化?什麼樣的企業能站上科創板的高地?

科創板這個閨女的寵愛確實比兩位姐姐來得更多,不愧是最受寵的小女兒,一方面宣布時間是進博會,其次是領導人親自宣布,另外一個吸引眼球的就是嫁妝——註冊制了。

猜想一:號稱中國納斯達克為時尚早?

科創板並不是一個新詞,但我們不得不澄清一下此「科創「非彼「科創」。

彼時,2015年11月20日,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創新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以下簡稱「N板「)正式獲批,並於12月28日舉行開盤儀式。這是為地方區域內的科技型、創新性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的板塊,助力這些科技創新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

科創板在彼時已經經歷了一波狂歡,從大批科創板自媒體的出現便可初見端倪,但這些自媒體齊刷刷在2016年陸續停更,炎涼之感油然而生,我們不得不問一句,那些彼時榮耀的「科創板「還好嗎?據上海股權交易中心公開資料顯示,N板掛牌企業共203家,其中有三家已經中止掛牌,僅39家掛牌企業有歷史成交信息,占掛牌企業總數的19.5%。

和彼時不同,此時的科創板是來自於最高層的頂層設計,證監會負責人早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科創板旨在補齊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短板,是資本市場的增量改革,將在盈利狀況、股權結構等方面作出更為妥善的差異化安排,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和適應性,這些都大大有利於實體經濟向好的方向發展。

但我們也聽到了市場上另外一種聲音,短期來看,註冊制開閘,市場可能擔心拉低市場估值。尤其是對創業板以及高估值的科技股是大利空,同類標的在科創板可以更便捷的上市,已有標的稀缺性當然會下降。試想,估值80億美金的抖音如果在科創板上市,會是怎樣一種情形?

不得不說,在求爾姐看來,如此高規格出爐的科創板對新三板來說是一次毀滅。新三板因為交易量不足而淪落為一潭死水,不僅因為其高投資門檻和頗為複雜的交易規則。當然,也有觀點認為科創板對新三板的影響有限,其原因在於中國企業數量龐大、區域性強、主體多元化,有條件實現各交易所的錯位發展;對新三板而言,可能是戰略機遇期,意味著提高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已經迫在眉睫,有利於新三板改革加快推進。

在政策具體方向沒有確定,細則還未出台,標準還不明確之時,已經有人高喊「中國納斯達克「成立的口號是否尚早?

猜想二:接棒CDR還是接棒戰略新興板

關於科創板,我們已經獲得透露出來的消息是門檻不會太低,那這個門檻到底會如何? 證監會稱,針對創新企業的特點,在資產、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加強科創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引導投資者理性參與,「鼓勵中小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等方式參與科創板投資,分享創新企業發展成果」。所以,作為中小投資者的求爾姐可能沒法第一時間參與了。

科創板到底怎麼玩?

一種觀點是,接棒CDR。即今年3月證監會在《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創新企業IPO門檻:尚未在境外上市,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億元且估值不低於200億元。除了資金要求,當然也可以是技術要求,就是要企業在國際中領先。

另一種觀點則是接棒戰略新興板,以市值為核心,弱化盈利要求,設計四套上市標準:一是「市值-凈利潤-收入」標準,即市值(2億元)+凈利潤(1000萬元)+收入(5000萬元);二是「市值-收入-現金流」標準,即市值(10億元)+收入(1億元)+現金流(經營性現金流2000萬元);三是「市值-收入」標準,即市值(15億元)+收入(1億元);四是「市值-權益」標準,即市值(30億元)+股東權益(2億元)+總資產(3億元)。

這個太複雜,現在想也沒有意思,等等具體落地方案吧!

猜想三:註冊制真能經受住人性大考?

有人說註冊制的科創板將會是創投絞殺機,也有人說註冊制的科創板有利於創投的蓬勃發展,他們似乎都各有各的道理。

先來看看他們的觀點吧,絞殺機一派認為,如果不是對造假零容忍高處罰,創投一定會蓬勃發展,但註冊制如果輕輕鬆鬆包裝上市,輕鬆上到科創板,就可以直接跟創投say bye bye。而利好派則認為,科創板大大有利於創投的退出,企業在主板市場上不去,海外市場太擁擠,科創板就是妥妥的新退出渠道呀,對於度過資本寒冬就是一個好消息。對於這點,求爾姐不站隊,我們還是來探討一下註冊制。

註冊制是非常成熟而且普遍適用的一種發行制度,但在我國一波三折。從2013年首次提出,2015年積極籌備,並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但受市場波動以及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善,2016年擱淺暫緩,再到2018年再次提出經歷了五年時間。沒有想到的是,2018年註冊制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居然是如此轟動的方式,留給了人們無盡的猜想。

官方的說法是,註冊制的推出將有可能真正讓資本市場的資金被引導進入中國實體經濟市場,更好地驅動資本市場向實體經濟傾斜,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另外比較正面的說法是,註冊制的推出,將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市場對殼資源的炒作,價值投資將有可能真正進入中國資本市場。

不過在求爾姐看來,資本市場的玩法太多,稍微不慎就一定會成為那個被人賣了還笑眯眯幫人數錢的人,註冊制之前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第一,是老生常談的證券法修訂,本以為靴子會在今年內落地,但修訂工作又再次延緩。

第二,就是嚴肅的退市制度,這個已經開始,但是還不夠嚴肅,這組數據可以表明這個問題,A股上市公司截至2018年10月已有3561家,在A股市場上完成退市的股票共約108隻,僅占上市公司總數的3%。而退市原因大致為連續虧損、吸收合併、轉板以及違法等。其中,因連續4年虧損被退市的公司數量最多,共約49隻;其次為吸收合併退市的股票約36隻。此外,有4家公司則由於連續3年虧損退市。

第三,是投資者教育問題,投資者門檻設高了,市場不活躍。門檻設低了,一窩蜂地來,沒有考慮過教育問題,韭菜割多了,便也什麼都不存在了。

人性的猜想,求爾姐覺得還是有點難,緩緩再看。

猜想四:明年上半年見到成效是不是大話

就在11月14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中心總經理魏剛14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科創板和註冊制結合在一起,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板塊,實際上是構成了一個新市場,在現有的幾個板塊的市場之上做一個增量的改革。「在這個改革裡面呢我們要推進一些資本市場基礎性的制度變革,所以工作的複雜度非常高。」據魏剛透露,科創板建設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在整體設計中將把風險防控作為重點內容,並爭取在明年上半年見到成效。

據相關信息顯示,科創板預計兩三周可能就出徵求意見稿,更強調科技,預計明年首批掛牌20家左右,上海、中關村、廣深等地肯定都會有代表性企業。IPO定價放開,強調券商要投資。

猜想還在繼續,但這個時間也還僅限於猜想。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