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有關係】倉廩實而知禮節、窮生奸計富漲良心

反方:【沒關係或關係不大】人窮志不短、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你怎麼看?


道德不會導致財富,財富會保障道德。

中國古話:倉廩實而知禮節。

外國理論:馬洛斯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首先解決生存,安全問題,才可能討論自尊(道德)需求。

高爾基說:貧窮是罪惡的根源

所謂「人窮志不短、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作為個人理想我管不著你,以此要求別人就是耍流氓。

為什麼是耍流氓?因為說這話的人拿走你的財富,還要你自我麻醉,不要反抗。如果是個窮人在說這種話,那是因為他已經被麻醉了。
正方說的是整個社會的普遍情情況。反方說的是具體的某個人。從具體的個人來說,道德和財富沒有相關性。從社會來說,社會的財富水平和道德水平具有正相關性,但是如果這個社會的貧富不均到嚴重的程度,可以破壞這種相關性。
人窮志不短、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此處的窮是個人的窮,不是集體大環境的窮,而能做到如此的窮人,必然是在和平盛世,而且,他努力,就會有回報,因為社會環境是穩定的,每個人都能安全地奮鬥、得到,不用擔心身家性命,也不用擔心成果為他人所得。

倉廩實而知禮節、窮生奸計富漲良心,講的就是大環境,多數人的情況。道德的形成是在社會物質基礎之上的,貧瘠的大環境只會催生各類惡,例如古代饑荒時候的易子而食,談何道德?沒有財富,人缺乏賴以生存的物質,只會蠅營狗苟,苟且偷生,根本不會關心別人怎麼樣,關心自己在群體里怎麼樣,沒有榮譽感也沒有道德心,只要活著就行了。

我個人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規則,是保障人們各方面利益不被侵犯的一種規則,沒有財富,是不會有道德的。

關係是肯定是有的。說點題外話,其實用 倉廩實而知禮節 有些不合適。

倉廩實 主要表達過程,而不是狀態,指的是從貧窮到 倉廩實這個過程能夠知禮節。而不是,食物只要堆積到一定程度就能夠知禮節。(其後句衣食足而知榮辱同)而反方的例子也是比較逗的(原句記得是清朝的人窮志短吧2333),「志」在古代都指的是志向(好壞都可),並不和道德有關!只是有遠大的目標!強行把遠大的目標和道德高尚相等同也是不好吧(; ̄д ̄)好了話外題結束。我們先要搞清楚,這個 財富 的界定在哪裡,換句話說,窮到什麼程度?富到什麼程度?我一日三餐溫飽足,相比較於那些天天山珍海味我算是貧窮。但是,相對於那些三餐著落不定之人,我卻是富裕。那要用前一個例子還是後一個呢?不可能又是貧窮又是富裕吧?

所以,不界定清楚「貧窮和富裕」是無法探討的。

那麼我斗膽界定貧窮為「窮得不能再窮(沒有三餐著落)」,富裕為「富的不能再富(別墅跑車)」假設,貧窮之人,餓得不行了,面前有一家包子鋪,可以趁機不注意拿一點點,他會怎麼做呢?餓死?不會,大多數選擇拿。因為這是「生存的本能」。服從本能是作為生物的潛能,餓了知道吃,遇到危險退讓。而道德,是作為本能之上的一種存在,但是並不能過度強制本能。就例如,吃東西是作為動物的本能,而不能偷東西是我們作為人的道德準則和法律規定。我們先為動物才為人。有人會說,這個例子不具有代表性,那個窮人可以去慈善機構領取食品,接受別人的施捨。

但是,慈善機構正恰恰是由比這個「窮人」擁有更多的財富的人創造出來的。

是金錢和財富讓我們從動物本能上升到了人類的階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鐵證。反方的話語中指的是個別特例,特例具有特殊性,不能夠代表總體。去除正反方特例情況下。任何一個社會群體經濟發達之後才回去建設社會福利制度,完善民眾的生活等。福利制度,保障制度,這些道德措施,都必須有經濟的支持,沒有經濟的支持都是說白話。再說法律,法律可以認為是道德的「底線」。制定法律執行法律就是為了讓民眾的道德「底線提高」從無到有。

而執行法律需要的是什麼?國家強制力嘛

而這一切都是國家經濟的象徵。論述完畢… (╯°Д°)╯︵ ┻━┻凌晨兩點寫完累死寶寶啦!
謝謝邀請有關係的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而道德體系是建立在社會結構下的文化。當一個人財富積累後,其在社會中地位就會不同(矚目的眼睛多起來),這時候道德文化將隨著地位的上升而逐漸顯現對人的約束作用,這不僅是為財富安全著想,也是為逐漸顯露出的高貴的自我感覺進行維護。一個生活在人群角落裡不被人群注意的人(窮人一般是這樣的境地),猶如獨自生活在荒島上,道德約束力要小得多。而所謂的人窮志不短的道理,是一種勵志的話,是富人說給窮人聽,讓窮人感覺自己生活在群體中,讓他們不要自甘墮落(損害群體利益)被群體唾棄。人不願意脫離群體生活,是人生活性質決定的。而且相信人窮志不短的人,也是那種具有攫升自己地位野心的人。這樣的人一般也是自認為有機會富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